傲骨寒梅英姿清竹
(2023-03-12 08:31:24)
标签:
文学/原创 |
傲骨寒梅 英姿清竹
一指柔情,裹着冷意,随风旖旎挥洒,穿透尘世雾霭,荡然心胸。世间万物,唯有梅竹,洒下傲姿英骨,立于天地之间,并蒂莲花开,悠悠芳香自然来。
世事沧桑多变,我冷眼看人间,嬉笑怒骂皆文章,即便温暖如春,字里行间依然透出丝丝冷意。
寒冷笼罩世界,白雪皑皑,无论是伫立于高台,还是行走于雪林,我都会于冰冷中静享暗香浮动 ,独享这一刻的美。
雪洒苍穹,寂寞无主,白云苍狗,似天地一夜之间变了模样。我漂于世上,往事依旧,更那堪回首,一别经年,人依旧,事已殇。
江上烟波,浩渺无际,春到冰雪融,那份冷漠的爱,盘踞在心头,隔着经年的尘埃依然透着寒意。
一蓑烟雨情深意浓,宛若千年词阙洒落漫天的心事,淋唐诗,浴宋词,我与你携手烟雨江南。曾经我是多么爱你,而你却将我的热情扔进冰冷的现实。冷风冷雨,幽梦了此去经年的相思泪,我独自在旧时光的忧愁里咀嚼岁月的无情。
夜露冷风清,一寸寒灰冷灯畔,屋悬垂帘冷画屏,泪落红枕锦衣冷。此去经年,一树一树的繁花落尽,一片一片的云彩挥舞过旧年的天空。雨季落寞了一次又一次的心殇,阳光一天又一天在寒冷的日子里不离不弃,可是,唯独你,不在我的世界里流连。
世事无双全,我的旧年情,也随着春日的料峭划上了句点,远去的时光,冷了的岁月。
寒梅生傲骨,雪压溢清香。 幽兰诗书味,墨香雅韵久。 风月摇竹影,扶疏见清白。 菊花争娇艳,篱边留芬芳。
冬末春初,春寒料峭。百花尚未开放,梅花却冲寒怒放。正是这种不畏严寒的傲骨、报春不争春的风格,备受文人们的喜爱。人们将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又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历朝历代,梅花都成为品质崇高,意志坚强,操守纯正的象征。
山园小梅 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他最为后人称道的作品,就是这首《山园小梅》。南宋大词人姜夔非常喜欢这首诗,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近黄昏”两句的首二字作为调名,用于他的新作。
辛亥之冬,予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李渔作《笠翁对韵》,也取用了这个典故。书云:“疏影暗香,和靖孤山梅蕊放;轻阴清昼,渊明旧宅柳条舒。”将林逋的气节风采与陶渊明相比,这是极高的评价。
雪梅二首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由于梅花开于冬末春初,往往在雪中生长,雪中开放。“冰雪林中著此身”,梅雪映衬,尤具情趣。雪似梅花,梅花似雪,梅花不如雪的皎洁之白,雪又没有梅花的清幽之香,雪梅相伴,各有所长,又相互点缀,相映成辉。这种思考辩证的情趣,极富有画面感,此诗既不写景,也不抒情,直白的议论,却风趣活泼,道出了此中精髓。
卜算子.咏梅 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十分喜欢梅花,曾有诗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希望化身千千万万,站在每一颗梅树下面欣赏梅花之美。这首《卜算子.咏梅》堪称咏梅诗的上上品,上片写景,勾勒出无主野梅的寂寞愁苦,承受风雨的侵袭。下片引发议论,将梅花人格化,表达了孤芳自赏、超凡脱俗的浪漫情怀。这首词流传深远,直至现代,还有人按照原调谱写新词。
卜算子.咏梅 瞿秋白:“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1935年,瞿秋白在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敌后坚持斗争,不幸被俘,囚于福建长汀监狱。身陷魔窟,面对屠刀,备受屈辱,自知来日无多,写了些诗词以自遣,《卜算子·咏梅》一词被确认为其遗稿之一。词中多处引用、转用陆游原词(寂寞、无主、风和雨、香如故),而这些相同用词,成为代表着两位文学家共同特点的“关键词”。此二人一为抗金英雄,一为革命斗士,自身品格的高洁,大业未成的唏嘘,对信仰的坚持,成为二人穿越千年的共鸣。相比而言,陆游词慷慨悲凉,富含情韵;而瞿秋白词故作喜状,虽然表达出了对信仰的坚持,但整体的悲剧色彩,读之更加引人伤悲落泪。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这首咏梅词,备受群众喜爱,“反其意而用之”的乐观态度,特别值得人们称道。古往今来著名的咏梅诗词中,很难见到如此乐观、明朗的塑造梅花形象。如此积极向上的情怀,在咏梅诗词中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也最能反映毛泽东诗词豪放大气,舍我其谁的特色。通过这些诗词,也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主席个性的风采。
值得一提的是,在艺术的海洋中,有诸多表达梅花魅力的形式。除了文学作品之外,梅花也成为国画中最常见的一个题材;而中国古代的琴曲中,晋代有一组名曲名曰《梅花三弄》,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梅花已经形成了自身的丰富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精神气质,性格情操。在此,希望此文能够给读者带来小小启发,更希望中华文化中的艺术之花,能够傲骨寒梅香如故。
一树寒梅压枝弯,独恨西风吹欲斜,忽如一夜清香发,遍寻一岭是梅花。梅以曲为美,横斜舒清浅,白玉为霜,正则无景,侧看美不胜收。
逢冬展傲姿,点点梅花不与去年同,料是年年景好处,处处皆诗境,日日绽芳茕。喜梅花,寒冬万物萧条,唯有梅花吐露艳姿,为人间呈上金风玉露。“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赏梅花,思故乡。
驿外桥边,梅花独自开,风中娉婷雨中媚,寂寞几许?桃李芬芳,唯独梅花似春天的心事,在一隅开出青梅煮酒的韵味。多想用洋洋洒洒的花瓣为你铺就来时的路,穿越一路清香,染就一身傲骨,在风雨中顽强伫立;
多想用青梅煮酒,与你细细品,和着寂寞绵延入口,用那甘冽的醇美就着风清月冷,销魂蚀骨。
多想与你把酒盏,心事跳跃于梅林中,于茕茕芬芳间舞出一季的繁华,舞出岁月的沧桑。
白梅胜雪,红梅艳丽,曲音词阙,都不能赞尽梅花之袅娜和坚韧。至今三十年有余,我会以坚韧不屈的精神面对坎坷俗世。曾经的悲伤,如今都化作云烟,唯有梅花伴我前行,为我拂去尘世的灰尘行走天涯无际。
梅有傲霜姿,竹有虚心骨,谦虚做人,低调行事,乃是竹之特性。竹林清幽静谧,风吹过,层层绿浪飘,似乎在窃窃私语。我入得竹林,遮天蔽日,竹叶青翠欲滴,节节向上,直插云霄。
参差竹,一箫吹断相思曲,参差斑驳入画中,“木棉乍开,朱槿犹开,红莲尚拆,芙蓉含蕊,梧桐叶落”,飞燕拂高檐,年年岁岁谱旧曲。
清风竹影性情真,清竹画中惹眼怜。我携缜密之心绪临摹竹的绰约风姿,而你临风玉姿,挥袂长吟,以竹箫清奏一曲英雄无悔,与玉竹一起直视苍穹,傲视烟雨风云。
竹林清歌阵阵,箫声悠扬越于林上,惊起山鸟无数,一婉阙词,一约诗画,意欲词穷,美不胜收。
箫声优美,你神情自若,素淡优雅,和着这竹林的幽谧如世外仙人摄走了我的心魄。一时间,我竟也看的呆了。
竹,直而立,坚有节。但北地的竹是垂着的,杨柳一般依依摇摇。小儿臂般就顶粗了,丈许高就到头了。南国的竹是当林来栽的,北地的竹是当花来种的。看那草坪,一树花,一量竹,隔三插五,丛草簇簇,翳影摇曳;但满园一观,入眼尽是迎叶簌簌,落花细枝,不细看,纤细的竹影时发现不了的。但兴许,竹亦喜合群吧,坪边的一簇方圆,竹枝高扬,挤挤挨挨。这么高的竹,别处我是没发现过的,当然,南方算不上。它们鬓厮发缠,簇拥垂落,不依附,不离弃;竹叶照样修长,竹节依旧鲜明,只是垂落了另一种风采,无意之举,也是无奈之举。但总是成就了我。
仰观,远视,扑捉到的总是那君子常青,无有花的凄叶的凉;喜欢竹的叶,修长清翠,错落有致,不像柳叶般柔,但韧!不如柳叶茎的绕指柔,但风割不断!没有柳叶的脉络分明,但滑亮清晰!喜欢竹的枝,拔地坚挺,君子之风何曾泯?竹节突显,贞志高节照样奋进!竹枝翡碧,嫩翠显白,幼竹的颜被风霜侵蚀,没有生长的力来抗衡,故而颜色显是一种别样风趣,嫩碧熟翠,实在无法用言语描述,但竹韵幽深,风霜之色是独韵深藏的,表面是无迹可循的。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世人咏梅竹之言,不胜枚举,在我浅薄的见识中,这幅联算是最喜欢的。竹有七德,世人皆赞。我了解它时,却不曾知道这些的。
竹空有节,低首虚心,襟怀若谷;清碧翡翠,素面朝天;垂首脊挺,傲直不屈;卓尔善群,不依不附,簇拥守候,顶天立地。我与竹,因为欣赏,所以了解,因为了解,更尔嗜之。梅傲仰,竹低首。傲梅迎霜向阳,誓不向阴,无两面枝,傲骨堪赞;竹叶低垂,是为低首虚心,竹姿昂扬,正直高节,照样傲骨铮铮。试问此君风骨,有谁不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