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亚明
黄亚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1,266
  • 关注人气:2,9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宗教与文学

(2023-03-06 09:16:51)
标签:

文学/原创

宗教与文学

 

中国的传统教派是道教,道教谈养生,不谈死,不谈死后如何。儒家也说“不知生,焉知死”,不涉及死,好死不如赖活着,不谈论神,也就压根没能形成宗教,中国的作家到今天也普遍缺少忏悔。

很多作家信奉的基督教,是在前清被殖民统治时期随着洋枪洋炮涌进中国的,一度受到国人的强烈抵制,中国各地就发生过许多“教案”;新文化运动中,基督教更是引起过巨大非议,中国人没法对抗列强的大炮,就对抗外国的文化侵略,抵制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认为基督教就是伴随侵略而来的别动队,是文化侵略的具体表现,是鸦片,加入基督教就是汉奸。

实际上,后殖民主义的东西一直到今天还在渗透我们这个国家,如果把军事殖民看成前殖民的话,文化殖民就是后殖民,就比如在国庆节看的国际摇滚乐演出,就比如好莱坞电影,就比如麦当劳,都可视为后殖民的东西,当然,今天再批判这些已经是错位的批判了。

人们对超验世界的探索,很容易走向宗教,基督教是西方伦理的精神支柱,现在和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可以说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世界文明。

基督教公元一世纪发源于罗马,她脱胎于犹太教又高于犹太教,只信上帝,宣扬顺从、忍耐,不讲斗争,因为否认当时的罗马皇帝,说罗马皇帝只是一个人而不是神,遭到两百多年的镇压和迫害,公元329年罗马皇帝变镇压为整合利用宣布其为国教,才有了大的发展;

但直到马丁·路德把中间人(神父)的地位降低了,宣扬你怎么理解《圣经》你就怎么来理解上帝,自己读《圣经》自己就可以直接跟上帝沟通,把僧侣降为凡人,把凡人看成僧侣之后,基督教才真正的深入了人心,使人们在理性范围内广泛地予以接受。

佛教在中国的普及非常之广,有人说中国的佛教寺庙多和太监太多有关,佛教在中国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佛”是谈的觉醒,那些把“佛”供成神的,大都不怎么懂“佛”,“南无阿弥托佛”的梵文直译便是追求光明的意思。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也有1400多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十几个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像回族已经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她的书面语言就是汉语,只靠信奉伊斯兰和汉人区分开,伊斯兰教分什叶派和逊叶派,当然,也有一些作家信奉的甘肃西海固的哲合忍耶,通用的《古兰经》直译就是必须背诵的经文。

太阳底下无新事,人本身就是一个有缺陷的动物,“人们总以为自己是在自作聪明地利用某些事情达到目的,但事情过后就只想弄清楚,这些事情究竟把他们带到了什么鬼地方,”

所以今天人被消费主义劫持不足为怪。人不能只靠理性活着,中国人需要一个当面尊重,背后也敬畏的神,限制自己的劣根性,净化自身的灵魂。国人不信宗教、没信仰的多,像鲁迅先生说的,尊皇帝又想方设法操弄他;尊后妃又光想吊她膀子。好多人觉得天上只有空气,哪有什么上帝、真主、释迦牟尼?所以国人就只靠道德约束行为准则,但道德这东西没啥子标准,也很虚,不可靠,社会也渐渐缺失诚信机制,许多人都快乐得不讲道德,老人在公交车前摔倒也没人敢去搀扶。

史铁生曾说:“人就是直立动物,我都不能直立了还叫人吗?”面对自然造化的万物和空灵虚幻,人其实太渺小太卑微,欲望无边能力有限很难掌控自己,你一出生就差不多决定了你的命运,哪有什么对错之分?人面对的今世是暂时的,后世却是永世的,因而说人就是一种没意义的东西,只能赋予其一种意义,宗教无疑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刊登了《尼山论坛:两位圣者的相遇》,殊途同归地关切过同一命题:孔子在东方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比孔子出生晚500年的耶稣在西方教导:“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文中说: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呼吁“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1993年,世界上120多个宗教团体的6000余名代表在芝加哥召开“世界宗教会议”,通过宣言,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确定为“全球伦理”,指出“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这样看来,信仰是一份力量,甚至连许多国人、高精尖的知识分子也认为基督教文化是拯救社会的一种途径了。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性的挖掘还是非常深刻的,其实人很难改变心灵,更多的时候要借助于宗教。读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看到女主人公韩新月的章节,就会想起伊斯兰教堂顶端的半边弯月;读张承志《西省暗杀考》、《心灵史》,就会想到他所信奉的穷人宗教哲合忍耶;读海子的诗歌,就会看到他反复吟诵的“盐”的意象,正是来自于《圣经》。许多作家受宗教的濡染,作品表达的宗教情怀浓厚,有的作家直接皈依了宗教,我想没有文学的参与,宗教的发展只能是低端的发展。今天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就是每天的鸡零狗碎。

哲学概念中的“迷信”是指对某一事物的盲目崇拜和信仰。“信仰”则是表示对某种主义、宗教的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准则。可见信仰和迷信只是程度上的差别,宗教游走于信仰和迷信之间。看来母亲信佛只是一种信仰而不是迷信,只有信仰到了盲目的程度才是迷信。

可见信仰宗教不一定就是迷信,而对某种主义的信仰,如果到了盲目的程度,反到成了迷信。比如现代人对权力的迷信,人们不会忘记在那个史无前例的年代里,拆除寺庙、捣毁神像,疯狂的破除迷信的人,他们的行动才是真正的迷信,因为他们的信仰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

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他的信徒把他尊为救苦救难的佛,其实他所创导的“无欲无求”“慈悲平和”以及“因缘报应”只是一种哲学理念。释迦牟尼应该是一个哲学家而不是神。他的许多理念对我们创建社会和谐依然有着借鉴意义。

释迦牟尼提倡人应当心存慈悲,人类应该平和相处,即使遇上敌手也不要愤怒仇视。他说:“因为一切状态都受其他状态的制约,然后再去制约其它的状态。只要认识这一点,我就不会去仇恨任何事情,因为仇恨只不过是一种个人意念而已。”他的意思是即使是反对自己的敌人,也是因为受到了其他状态的制约,而并不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他这种慈悲宽容的理念是很值得赞赏的,不过在对立如此严重的现实社会中,他的思想到底会有多少能被别人认可,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有人问释迦牟尼,如何才能放弃欲望得到解脱。他说:“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太执着”,他是告诉你,执着到了极度就是欲望。他的回答其实是佛学的一个核心理念,佛学介乎哲学和宗教之间,他没有强加给我们超乎自然的神灵,因此我们无须企求神灵的宽恕和接受神灵的惩罚,也不必为神灵去战争。

它不像基督教那样宣扬是上帝创造了一切,也不像伊斯兰教那样,宣扬要为真主去进行圣战。它没有用烦琐的哲学逻辑进行说教,只是相信我们自己的判断。这就是现在禅宗高僧所说的“信则有,不信则无,一切随缘”的说法。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笃信“不执着”的佛学理念,偏爱精神放松的坐禅,他们觉得对一个行动的成功和失败考虑得越少,其成功的机律却越多。少考虑个人的得失,也许正是放弃敌对和仇视,建立社会祥和的根本理念,但不知这是否就是佛的思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