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管社山庄拂去岁月尘埃

标签:
文学/原创 |
无锡管社山庄 拂去岁月尘埃
写此文是为纪念一位故人,我们一起去过管社山庄。
有一条路,人们来来往往间,春夏秋冬不停地变换着。路上的风景也被游人深深地珍藏,管社山庄,美如画。管社山庄地处无锡太湖、蠡湖、梁溪河交汇处,西起管社山,东靠犊山大坝,南到万顷堂,北至环湖路,总用地面积约四十多公顷。
管社山庄地理位置优越。吴越争霸,这里曾是古战场,军事要塞;太湖渔汛,这里是无锡主要渔港;交通主要靠水运的年代,这里是极其重要的航道港口;也是如今游太湖、游三山游船的码头。这里也是整个蠡湖最主要的出入水口。
管社山庄东北面,是通往市区的无锡母亲河梁溪河口,那里是一座雄伟的现代化水闸,叫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泵站工程肩负着无锡市区水位调节的功能,起着排涝防旱作用。
水闸为什么叫梅梁湖泵站枢纽工程?因为管社山庄东面是个大水湾,历代名为梅梁湖。据说是战国时,越国进贡梅梁给吴国,船在这里码头沉了,梅梁也沉水底,无法打捞出来,所以就叫梅梁湖。
说完古代讲现代。管社山庄进西大门,经过望湖亭,路边有个亭子,叫惠泽亭,亭前的栈道下面水底都是巨大的水管。这里原来是一个水厂,名叫梅园水厂。亭子北面一排房子,就是水厂的车间,现在为“梅园水厂工业遗址陈列室”。梅园水厂建于50年代初,是解放后无锡最早建设的一座水厂,也是无锡最早的自来水来源。梅园水厂曾经为百万无锡城区市民提供饮用生活用水,养育了几代无锡子民,也是个值得无锡人怀念的地方。
管社山庄山水相依,人文丰富,集湿地、森林、人文生态于一园。一条主园路贯通主园,沿湖数个观景平台伸入水面,湖中木栈桥蜿蜒伸展,岸滩草木葱绿,成为一处游人喜爱,令人向往,充满诗意的秘境。
在管社山庄的春天里,一切事物都是柔和而多情的,草长莺飞桃红柳绿。这里独有的宁静,和优质的山水环境,吸引着各类鸟群,少见的翠鸟、蜂鸟等也时不时会在此处显现,这里已成为锡城鸟类摄影人的基地。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中国最小的鸟则是红头长尾山雀,从嘴尖到尾尖才刚刚 10厘米。它的尾巴占了身长二分之一还多,这样它的头和身子加起来不过5厘米左右,差不多女孩儿的拇指大。在管社山庄就可以找到这种中国最小的鸟。小巧细尖的黑嘴、棕红蓬松的头冠、黑亮的瞳仁拿金色的线勾了边,简直就是微型艺术品。人们惊讶于它身形的小巧和铺张的红羽叫它“红豆宝儿”,“胡豆雀”,“红顶山雀”,还有人满怀着喜爱叫它“小老虎”。
炎热的夏季让人爱恨交织,唯有管社山庄的莲荷,去热爱,去盛开,荷花摇曳在梅梁湖里,亭亭玉立,含苞的、待放的,婀娜多姿。天空中出现了一道晚霞,美不胜收。
管社山庄的荷塘延绵数里,堤坝上、栈桥上拍照的、练瑜伽的人山人海,当然要注意安全哦。
金色迷人的秋天,像一个童话,管社山庄植被丰富,落叶一飘便有些秋的感觉了。湖面水气蒸腾,天空云遮雾绕,风景空阔而诗意。
芦花飘飘,好像地上的一层雪,蓝天宁静辽远,这里的冬景特别像一幅水墨画。
偶尔一场细雪,林间水上几只闲逛的鸟,残荷留下几笔白描似的画面,这里是厌倦了城市喧嚣的人们最佳选择,慢生活,深呼吸,心享受。
管社山,不仅是老无锡的一段难舍记忆,更是年轻人的一次时尚探奇。管社山由盛而衰,有交通方式变化的因素,也有时代变化的必然。
透过车窗放眼望去,沿路厚重的绿、姹紫的艳,养眼养心,城市的文明与繁华没因市区、郊区的划分而留有明显印记。其实,一提到无锡,人们往往都会想到一颗璀璨的太湖明珠,慕名而来的游人大多只知太湖风景美在鼋头渚、三山、龙头渚、蠡园、灵山大佛等,而鼋头渚更是名扬四海。管社山庄这一处幽雅的世外桃源恐怕连无锡人也很少了解和涉足。
杏花满目,春雨丝丝是游览江南风光的好时节,而艳阳高照、秋高气爽赏太湖美景也是别有一番情趣。在梅梁湖途经中犊山进太湖的水道旁,有着一座不高而平缓的山,管社山,看不出明显的山峰,郁郁葱葱中隐约着亭台楼阁。管社山与中犊山之间的水道叫独山门,是蠡湖和梁溪河水进入太湖的通道。因往昔并不对外开放,所以只知其名,不见其实,只好隔水相望,揣测着那里的光景,而如今终可遂愿了。距离管社山数百米就是勃公岛。勃公岛之名是为了纪念张勃,相传他也是开凿了独山门,使蠡湖从此风调雨顺,因此被无锡人称为张大帝,在南长街等地还建有神庙祭祀。同样是神话传说,无锡人记住了张勃,大禹却慢慢被人们遗忘了。
《太湖美》那首脍炙人口的优美歌曲早已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曾经从童年起,就为是太湖人而骄傲。太湖里物产丰富,湖中的“三宝”——银鱼、白虾和鲚鱼为水产珍品,是人们酒宴上的美味佳肴。除此,太湖的桂花鱼和大闸蟹也是湖中的又一特色。俗话说:“秋风起,蟹脚肥”,这时的毛蟹已是个个体大肉肥。说太湖生态为世外桃源和人间仙境一点也不过分,身浴太湖水中,清澈见底,小鱼在身体周围游动,还会来啄腿上的汗毛,随波摇动的水草、鹅卵石、螺蛳均历历在目,真是一片碧水青山的净界,而如今所观太湖水只可谓之俗世了,实不可同日而语了,让人叹之。
在环湖路和香雪路的交叉处,有块刻着“管社山庄”的大石,那便是山庄的大门。沿着湖边的木栈道往里面走,两旁全是芦苇、水葱、残荷、睡莲、秋菱等水生植物,也有水禽和鹭鸟的叫声伴随着花草的清香在诱人。很喜欢这种幽雅清静的环境,既让人舒心而养眼,又让久藏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身处幽境走在林荫浓密的小径,景胜天然,两边奇异的花草让笔者兴奋,它让人享受到了另一个自然空间!纵横人生,春以花艳,夏以叶显,秋则以果献,丹桂飘香,山中、林间陌上、枝头,到处都是丰腴的果实。古时,枯叶易零,疲客心惊,百物萧瑟,坐叹从此生。古人总是把秋天描绘得灰暗、冷落、凄凉和无奈。而今时既不同,则境亦为迁,当歌吟秋天格外妩媚宜人。
从大门往里走,游人很少,没有拥挤和纷扰的“肉味”,平添了许多安逸,也许更是静谧。
管社山历史上的传说太多,真正史书有载的,源自明末清初的杨紫渊(公元1674~1736年)。他是国变时来此隐居的,自号管社山人。但他又不是传统观念里只会吟诗画画的文人。“先生性刚直,乐善好施与,每布袍草履,与渔樵为伍。膂力尤绝人,尝与此诛太湖巨盗,然平素未尝言武事也。”相传他的武器是两条重五六十斤的铁鞭。这铁鞭有说存在鼋头渚广福寺里,更奇的传说是还留在刚刚从这里迁走的一户杨姓后人家里。如今挂着管社山庄牌匾的,是一处仿清代官署的建筑群。也是杨翰西等杨氏后人在1915年修建的。材料是钢筋水泥,却刻意模仿着木制构建,彩画斑斓、富丽堂皇。高大巍峨,北派风格。据说与杨家后人长期在北京做大官有关。
杨延俊,与李鸿章是同榜举人和进士,其子杨宗瀚(字藕芳),在清名将刘铭传出任台湾巡抚时,参与过对台湾的开发,组织铺设了我国最早的铁路之一,台湾基隆至新竹的铁路;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他们在晚清近代曾拥有很多纱厂,鼋头渚风景区中的横云山庄也是杨氏家族的。
沧海桑田,物竞天择。继杨艺芳、杨藕芳之后,杨氏后代杨寿楣、杨寿枏,仍热心推动无锡人文景观的发展,马路、车站、商市、河流、金融、电讯、园林、古庵,无锡地区的事,几乎都有所涉及。聪敏睿智,抖擞精神,和无锡士绅一起,整顿山河,使无锡人文景观的深度、内涵更加丰厚。“小上海”、“布码头”、“四大米市”的美称,让无锡人引以自豪,也让无锡人刻骨铭心。
万顷堂依山建于高台之上。书载1915年夏杨翰西等人游管社山,看到面对万顷太湖的古项王庙殿宇倾圮、神像凋残,于是倡议众人捐资重建,并取名“万顷堂”。对联“几席三山万顷波涛疑海上;湖天一阁重阳风雨是江南”为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袁世凯次子)所撰。面对碧波万顷的湖光山色,有大海般的气势,但这里却是柔情的江南。或许袁公子写此对联时正是如此而想。在不远处可见到“虞美人崖”的阳文石刻。英雄美人,思古悠悠!吴观岱为之画过画,廉南湖的夫人吴芝瑛为之题诗,并由廉南湖送给了徐世昌。如今在此处重温一遍他们的名字,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万顷堂下,依水有一座披着稻草的小小木亭。这是以写意手法“复原”的当年老渡口。
如果说太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着大家闺秀的雍容之气,那么,与此相连的管社山庄,则如小家碧玉,有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恬静之美。在这秋的季节里,在这绿水青山环抱的景色中,到处透着的是成熟的风韵,是蓬勃的气息。走在睡莲幽映的池边,那秋水里萦绕耳边的声声蛙鸣,让人倍感秋天大自然的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