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物有灵

(2023-01-27 08:57:39)
标签:

文学/原创

万物有灵

 

窗外是山,西湖北高峰,山中有景。在我所居住的屋檐下,能有这样的美景真是幸甚乐哉。对于比较钟情于自然境界的我来说,真的是太惬意不过的事情了。写作久了,累了、困了,思想凝固了,我总会停下来,抛开杂念,站起来伸伸腰、看看山、望望水,好一派山野风光之情趣,这是一种多么让人向往的境界呀。

那日的一个上午,不经意间,窗台上一只栖息的鸟儿闯入了我的视线,恰如一只精灵飘落窗前。我的思绪戛然而止,满眼的惊喜为窗外这不速之客而持有。这是一只什么鸟,竟如此美丽可爱。光滑的羽毛,丰满的翅膀,轻盈的舞姿,一会儿抖抖羽毛,一会儿啄啄爪子,再加上暖阳、青山、水波,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隔窗相望,我被这美丽动人的一幕惊呆了,那种少有的亢奋,冲动得要起身推窗去接纳这位来客。“不行!”我立刻止步。这一想法是多么一厢情愿,又是怎样的一种武断,或许当你临近窗口,就要伸手的那一瞬间,小鸟便会受到惊吓,甚至飞走。

那只可爱的精灵竟然通晓人性!它似乎读懂了我的心事,变得越发活泼可爱了,竟站在窗台上来回地走动、跳跃,仿佛是在为我表演一段舞蹈。

这一切越发让我感到吃惊愕然,越发让我感到匪夷所思,为这世间万物的境界,更为那只可爱、通晓人性的精灵。若思若想之中,猛地发现窗台上那只可爱的小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飞走了,也许飞向了湛蓝辽阔的天空,也许飞回了属于它的丛林。

小时候,母亲常说,万物是有灵性的,无论何时何处你们一定要善待它们。果真如此,母亲的话没错,万物是有灵性的。让我们心存良知,善待人世间所有的万物,让这个世界充满和谐。

万物有灵,是人类先民的普遍信仰。先民认为,不仅人有灵魂,日月山河、树木花鸟等无不具有灵魂。灵魂有独立性,人死后会离人而去,寄存于海洋、山谷、动物、植物或他人身上。而且,人的灵魂与宇宙万物的灵魂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转化。

先民的“万物有灵论”,一直被看成是愚昧迷信的产物,毫无道理可言。今天,当我们用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观点来分析先民的这一原始信仰时,发现愚昧迷信的深处,却有科学合理的内核。

根据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观点,宇宙是一个统一整体,物质、能量、信息、精神都是宇宙本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本质上是绝对同一的,所以,四大要素是相互潜含的。正因为四大要素本质上的同一性,信息上的互含性,四大要素才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宇宙才是一个有机整体。宇宙是全息的,任一部分都包含着精神的信息,只是潜显程度不同。

广义精神全息律指出,精神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物质世界的任何形态、任何地方都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精神态。精神是不断进化的,所有精神态都是同一精神整体的不同反映、不同部分、不同显现。

以进化角度看,精神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的。无中生有,是因为无中潜在着有,就像魔术师变戏法,若事前魔术师不藏好某一道具,就绝不可能变出某种道具来。宇宙能进化出精神,表明宇宙本身潜在着精神。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潜在信息的显化过程,宇宙万物包含着完全相同的精神信息,但在一定时空中只能显化到一定层次。宇宙的潜在精神,在非生物界显化到记忆层次,到低级生物显化到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显化为感觉和低级心理,到人这个层次才显化出人类精神。从精神的进化可以看出,宇宙万物的精神是完全一体的,只是在不同层次、阶段上潜显的程度各异。毫无疑问,只要宇宙不停止进化,就一定会显化出比人类精神更高级的精神态。

宇宙精神的统一性与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可以譬作一棵大树,无数树枝各不相同,但小树枝统一于较大的树枝,较大的树枝统一于更大的树枝,所有的大树枝又最后统一于树干。人的精神在分子、原子等物质层次上,与非生物相同,在细胞等生物层次上与生物界相通,在器官、系统等层次上与动物界同构。人是经过这些层次发展而来的,根据全息重演的原理,人将所有在前的精神态都囊括于一身,人的高级精神,只是所有精神态的全息协同效应。许多气功、特异功能大师能够与动物、植物乃至非生物沟通交流,正是精神统一性的实证。

因为精神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精神是可以转移的。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信息是守恒的,虽然任一系统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但系统中的全部信息都不会因系统的解体而消亡,它只能发生能级跃迁,以新的方式存在于新的系统中或时空位点上。人死了,人的精神的信息却是永存的。这正如一个星体虽然毁灭了,但星体发出的光却始终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在宇宙中运动,并且作为星光的信息是永远不会在宇宙中消失的。无论人还是万物,在其形态毁灭后,其精神仍以信息态存在,并遵循特定规律,或潜在,或在其它物体上再显现出来。古人所谓不死的灵魂,实际上就是精神的信息态。作为信息态的精神,因为失去了物质依托,所以在功能、特性上与正常精神态是有区别的。梦境,即是精神信息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哲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中国先秦哲学,西汉时董仲舒将其发展为一系统的神秘主义学说。董仲舒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天人感应的思想在汉代曾占据了统治地位,一方面对无限的君权进行了限制,同时也为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和思想:“中”即中正,“和”即合作与和谐。中和之道也即中庸之道,就是要用公平、公正、恰到好处的、合理的中道原则,来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入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因为只有公平,才能使对立双方互相谅解,达到互惠、互利、双赢。所以,只有中,才有和。“中和思想”是一种利于人类团结的思想,是一种让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阴阳数:按照周易,一横为阳,分开两半为阴奇数1 3 5 7 9为阳,偶数2 4 6 8为阴 0则在五行之外观物取象:《易传》中的美学观点。

“观物取象”是说明《易》象的来源、产生及“观物”的方式,由于《易》象与审美形象有相通之处,因而获得美学意义。五行:木、火、土、金、水。认为宇宙自然是由五种要素相生相克衍生变化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宇宙与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起源于商周之际,当时人们认为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物质元素,宇宙间各种物质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基本物质的属性来归类,五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由此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问题。

阴阳:阴阳的最初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古代思想家看到这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的这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西周初年,阴阳观念发展成为包含辩证思维的阴阳说,

集中体现在周易古经中。对后来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巫:能够沟通天地之人,履行祭、祀、医、卜、算等职责,是部落首领的高级顾问。儒:是古宗教的教师,《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后成为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一个学派。王:古代一国君主的称号;中国古代皇帝以下的最高爵位;一族或一类中的首领;姓。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取“三皇”及“五帝”合一而成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从此天子称为皇帝。谶纬: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远古中国人的思维特点之一:认为眼见为实,前因后果。同时古人的思维还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它用夸张幻想的手段表达对自然、社会的理解和想象。我国上古神话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内容上歌唱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表现不屈不挠、顽强执着的追求,赞颂一往无前的献身行为,具有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在艺术上色彩浓郁,富于幻想。

天,头顶,至高无上,字形由“一、大”构成。君,天下至尊。字形采用“尹”作边旁,表示管理万千事务;因为发号施令,所以同时采用“口”作边旁。古文的“君”字,像君主端坐的样子。臣,被牵拉。表示侍奉君王。字形象一个人屈服之形。所有与臣相关的字,都采用“臣”作边旁。                                     10、在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决定了以王权为核心的上层建筑,是中国王权的基础。

原始的宗教观,灵魂升天的观念,“帝”的崇拜的观念,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农时:有人能够发现天象的运动和时间可以建立起联系,并把准确的农时,并通过这种观测把准确的农时告诉给人民,这个活动就叫做观象授时。观象授时从表面上似乎只是一种天文学的活动,其实不然,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在生产力相当低下的远古社会,人们一旦掌握了天文学的知识,他就可以通过观象授时这样一种形式来实现他对整个氏族的统治,因此在远古社会了解天象的人也就是被认为是了解天意的人,或者是被认为是可以与天沟通的人。还有生成数、阴阳术。

“盖天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宇宙结构学说。认为,天是圆形的,像一把张开的大伞覆盖在地上,地是方形的,像一个棋盘,日月星辰则像爬虫一样过往天空,因此这一学说又被称为“天圆地方说。”到东汉时,著名的天文学家张衡提出了完整的“浑天说”思想,认为,天和地的关系就像鸡蛋中蛋白和蛋黄的关系一样,地被天包在当中,把地球当作宇宙的中心。宣夜说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到汉代则已明确提出,没有受到重视。

泛灵论,又名万物有灵论,为发源并盛行于17世纪的哲学思想,后来其被广泛扩充解释为泛神论,逐渐演变为宗教信仰种类之一。泛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并在控制间影响其他自然现象。倡导此理论者,认为该自然现象与精神也深深影响人类社会行为,一棵树和一块石头都跟人类一样,具有同样的价值与权利。

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生论”。一种主张一切物体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的哲学学说。物活论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那里表现为把一切都看作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物质的属性,生命不能离开物质而单独存在。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那里表现为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存在于一切物质之中。文艺复兴时代,唯物主义者曾用物活论批判天主教神学的非物质的灵魂和灵魂不死的迷信观点,起过进步作用。

从更高的层次来看,宇宙全息统一论认为,意识是宇宙统一原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宇宙的一大要素,是有限与无限的媒介,是存在的反映。作为充满宇宙的意识场是超越时空的。从这个高度,可以发现“万物有灵论”包含着更深刻的内涵。运用这一全息科学理论,可以对气功、特异功能、外星高级生命等诸多神秘现象作出全新的解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