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禅意人生
(2023-01-25 08:32:29)
标签:
文学/原创 |
王阳明的禅意人生
大雨过后,是低头看地,还是抬头看天?大雨过后,有两种人:一种人抬头看天,看到的是雨后彩虹,蓝天白云; 一种人低头看地,看到的是淤泥积水,艰难绝望。
王阳明属于前一种人。
王阳明二十八岁中进士,随后在京城做官,三十三岁时出任山东乡试主考官,仕途顺利。 然而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人生的一场大雨,一场生死攸关的特大暴雨倾盆而下。 他因为出于义愤,上书皇帝言政,触怒宦官刘瑾,被打四十廷杖,贬到贵州龙场驿站当驿丞。 驿站是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而设立的中转站,驿丞是驿站的小官,不入品级。
王阳明离开京城后,刘瑾派了手下暗中跟随,想寻找机会加害。 王阳明在钱塘江边抛下衣物,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然后搭乘商船去舟山。途中又遇上飓风,一日夜间被大风刮到福建边境。
上岸后跑了几十里的山路,夜晚去敲一座寺院的门,要求借宿,被一个和尚拒之门外。他只好找了一个无人管理的小庙,靠着香案睡觉。 半夜里,突然来了一只老虎,绕着走廊大声吼叫,却没有进去。
第二天清晨,那和尚想他一定被老虎吃了,却发现王阳明安然酣睡,喊他才醒。 和尚吃惊地说:“你一定不是平常人,否则怎么会没事儿呢?”就请他进寺。
在寺里,王阳明遇到了一个曾经与他有一面之缘的道士。 道士为王阳明卜了一卦,得“明夷”卦,告诉他“君子利艰贞,晦可明”,意思是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贞操,就能度过艰难,黑暗终会过去,光明终会到来。
王阳明决定先到南京探望父亲,再赴任贵州,离开时在寺院墙壁上题了一首诗,其中一句是“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把所遭遇的凶险艰难看成是天空中的浮云。
君子居易以俟命。到了龙场驿站,困难重重,没有居住的房屋,人生地不熟,与当地居民的语言又不通,因为水土不服,不久随从们都病倒了。
王阳明生火做饭,照顾生病的随从,并且唱歌给他们解闷;开荒种地,与当地的居民交流沟通,并将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在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不忘时常静坐,思考自己苦苦追寻的圣贤之道,“如果圣人处在这种环境下,会怎么做呢?”
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 一种振聋发聩的思想,王阳明“心学”就此诞生,这就是思想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
时间一久,当地居民与王阳明的关系非常融洽,为他建造了“龙岗书院”,四周学子纷纷前来求教。这一切,为他日后得以迅速复出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王阳明在“大雨过后”,选择了“抬头看天”,这种朴实的智慧其实就是古人说的“君子居易以俟命”,在无法逃避的困境中,保持平静的心态,默默地努力,以顺应不断变化的局势,等待机会的到来。
“居易”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俟命”绝对不是“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消极心态,而是一种达观坦然的智慧。
“抬头看天”的王阳明终于得以悟道,“独善其身”之后,当然要“兼善天下”,他在龙岗书院赋诗云:“寄语峰头双白鹤,野夫终不久龙场。”
他能感觉到,在日复一日地不懈努力中,自己内心的力量正逐渐强大起来,龙场这个小地方是不能拘束住他的。 果然不久之后,王阳明就告别了龙场,踏上了辉煌而充满传奇的人生之路。
可见,“大雨过后,抬头看天”的智慧,是一种隐忍等待的韧劲,是一种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气度,是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胸襟;是在不得已的境遇中,通过反求自身,以心去参悟生命,从而使内心无比强大,又慈悲善良。
人到绝境是转机,人生没有真正的绝望。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瀑布的壮观是在没有退路的时候形成的,繁星的璀璨是在黑夜到来后弥漫的。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无常的生活将绝境横亘在你的面前,也是把你置于人生转机的悬崖。是粉身碎骨还是奇迹生还?是飞珠溅玉还是化险为安?绝境之中的你处于什么样的心态,都将决定最后的结局。
所以,请你相信,也请你珍惜“置身绝境”的转机,只有直面困难,锤炼自己,才会涌现新的智慧,绝境也就转为佳境。
水到绝境是飞瀑,人到绝境是转机。
大雨过后,不要低头看地,而是抬头看天,就会发现全新的天空。生活是苦乐的堆积,苦中有乐;人生是悲喜的聚集,悲中有喜。平淡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自己的心事,平凡的人生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轨迹。
为人处事,坦然以对,不必为取悦他人而丢掉做人的风骨,也不必为名缰利锁而丧失做人的乐趣。属于你的,不要轻易言弃,与你无缘的,不去盲目追求。
当你看清了一个人而不揭穿,你就懂得了原谅的意义;当你讨厌一个人而不翻脸,你就明白了至极的尊重。
活着,总有你看不惯的事,也有看不惯你的人。人生如茶,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拿得起,也放得下。有时候,你选择了放弃,不是因为你输了,而是因为你懂了,做好自己。
人生,因缘而聚,因情而暖,因不珍惜而散。
绝大多数人,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然而当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缓缓地由心而发。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提倡的,正是这种独坐观心的宁静。
弘治五年,21 岁的王阳明第一次参加乡试便中举,但1年后在考取进士的时候却未中,4年后,王阳明再次落第,同去参加科举的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而王阳明无动于衷,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王阳明还有一句话: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曾有弟子曾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而已。大家的智慧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心动与不动之间。”
圣人做学问追求一种“大道至简”的境界,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在当下的这个时刻努力,不为未来担忧。
王阳明:回归极简,只在当下。
遇到能量不顺畅的时候,不要再逼着自己更努力更自律了。反而,要暂停一下下,去看一看,到底是内在哪里能量堵塞住了,比起拼命,更应该提醒自己的,是——“我要更放松,不要被欲望和焦虑牵着跑,从内在找到深层的力量。”
只在需要努力的那些当下才努力,其他时间,让我们自信地享受生命的丰富多彩,留一些当下给懒洋洋,留一些当下给灵感枯竭,留一些当下给沮丧低落,留一些时间给无所事事的美好……这才是你最完整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