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支撑
(2022-12-05 14:34:07)
标签:
散文 |
农耕文化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支撑
农耕文化,是指主要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礼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农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
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现在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历史上,游牧式的文明经常因为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以致突然消失。而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
农耕文明集合了各民俗文化为一体,形成了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
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农业文化,是指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可分为农业科技容、农业思想、农业制度与法令、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其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文化、传统农业文化和现代农业文化三个阶段。
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也是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文化之一。农耕文明集合了各民俗文化为一体,形成了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其主体包括国家管理理念、人际交往理念以及语言,戏剧,民歌,风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世界上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集成。农耕文明决定了汉族文化的特征。
农耕文化是我国从未间断的一种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思想理念、生产技术、耕作制度以及中华文明的内涵。
长期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创造的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丰富博大的农耕文化,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浸透着历代先贤的血汗,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智慧,它集中升华了亿万民众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成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在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的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不仅在维系生物多样性、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传承民族文化、保护独特景观、推动乡村旅游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保持和传承民族特色、地方特色、传统特色,丰富文化生活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体和基础。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已发现了成千上万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最早的当在一万年以前。考古证明,距今五六千年前,在我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诸多区域就有了相当发达的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传统农业经济社会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光辉灿烂的农耕文化,不但决定了中华民族历史的进程,书写了中国人的伟大与自豪,今天仍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特别是乡村社会生活的各各方面。
但是,农耕文化一直受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中,更面临着传统中断和特征丧失的威胁。因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重要意义。
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那么,农耕文化的内涵是什么?西北师范大学的彭金山教授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
“应时”。农业生产联系最直接的是时间与节气,在中国古代,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安排的时间框架之中的。夏代的历日制度《夏小正》中,已把天象、物候、气象和相应的农事活动列在一起便于民间掌握。后来,又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直到今天,节气依然是人们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依据。农业生产,本就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的具有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其时间性是很强的。因此,顺天应时是几千年人们恪守的准则,“不违农时”是世代农民心中的“圣经”。“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吕氏春秋、审时》)。“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得时之和,适地之宜”。应时,体现了前人对自然规律的重视。
“取宜”。取宜主要是对“地”来说的,即适宜、适合。中国传统农业强调因时、因地、因物制宜,把“三宜”看作是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守的原则。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我们的祖先在农事活动中很早就懂得了“取宜”的原则,周祖农耕文化中的“相地之宜”和“相其阴阳”理念,就是“取宜”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从事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守则”。则,即准则、规范、秩序,它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形成的实践原则。农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蕴含着“以农为本、以和为贵、以德为荣、以礼为重”等许多优秀的文化品格。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对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崇尚和谐、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勇于创新等优良品质的养成,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厚土。
“和谐”。农业是农业生物、自然环境与人构成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这就是农业的本质。天、地、人“三才”观把农业生产看作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的、运动的整体,它所包含的整体观、联系观、动态观,贯穿于中国传统农业的各个方面。在“三才”理论体系中,人与天、地是并列的,人与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的关系。几千年来,中国的农耕文化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农耕生活的平实性与和谐性,使中华民族爱好和平,并且重视和合。中国的农耕文化连绵不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铸就了形式多样的民俗文化,使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特别是铸就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理念,孕育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思想。和谐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趋向、行为规范,支撑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就是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这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仍是农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和主要精神资源。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千变万化,差异很大。中国很早就懂得根据不同土壤、地貌、季节与作物,“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地采取不同的经营方式,创造了多样性的农业生产模式。从南方的热带农业,到北方的寒带农业,从东部的沿海平原,到西部的山地高原,农业的地域类型十分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农业非常注重多作物的搭配与布局,创造了间作、混作、套作等多层次的种植,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使农田生态系统复合化,提高稳定性。并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种群合理组合在一起,利用相生组合使种间互利共生,使用相克达到生物防治的作用。农耕文化实际上就是带有很强的生态环境特点的地域文化。南方北方,各有差异;东部西部,各具特色。我们经常说到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还有“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等等,都表明了农耕文化的地域性特征。
我国民族众多,每个民族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一部中国农业史,就是各民族的独特文化多元交汇的历史。各民族在其繁衍生息过程中,依据不同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创造了自己的农耕文化。比如,西南的梯田文化、北方的游牧文化、东北的狩猎文化、江南的圩田文化、蚕文化与茶文化等,都是自成体系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有与之相应的生产生活习俗。
同时,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在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形成了多元融合的特点。比如,各地的动植物品种、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等,都有文化交流传播的印记。这其中既包括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农耕文化传播,也包括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之间的农耕文化传播。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通过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已确认了小麦、山羊、绵羊等并非我国本土的产物,而是来自中亚或东亚。
农耕文化是人类最古老的原生性遗产文化,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在乡村的某些习俗中发现原始农耕文化的踪影。比如,祈年求雨习俗、祭山拜地习俗、开犁开廉习俗、丰收庆典习俗等等(重农的国家的人都敬天地,敬自然。人必须要有所敬畏,不能天不怕、地不怕,要懂得感恩)。由于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各民族的农耕文明进程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梯性。有的地区发展程度较高,而有一些地区发展进程较慢,但构成农耕文化的文化链都没有断。农耕文化景观,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历史见证。作为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它是历经漫长历史不断发展、演变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它兼具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两种不同要素和特征,凸现了人和自然之间长期而深刻的关联,表现出极大的地域性、民族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农耕文化产生于乡土乡村,它与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与平民百姓共生共存。农耕文化的民间性特点,使它在历史风云变幻中,既不完全受王朝演替的影响,也不全部因时尚文化而改变。这就是农耕文化的生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抗御文化进程中的都市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冲击与同化,保持自己的特色,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延续传承,深深植根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如民歌、船工号子)。
中国的农耕文化、传统文化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美好享受的,花好、月圆、人长寿的人文理念。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境;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给你以光明,它如船工的号子给疲惫的心灵以力量。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民间传统文学故事,大多是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这种温暖和精神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够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文化、文明、精神对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都具有灵魂的作用。中国农耕文化、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永远影响、照耀和激励着后人。
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国的传统农业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各国。我国的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数千年长盛不衰,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整套的精耕细作、用地养地的技术体系,并在农艺、农具、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等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农业的诸多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和农耕文化。
中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几千年的持续发展,是由于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认识和摆正了三大关系:即天、地、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自然的关系。它指的是天道、地道、人道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做到“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成功多”。
“三才”理论是从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中孕育出来的,后来逐渐形成一种理论框架,推广应用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在“三才”理论中,“人”既不是大自然的奴隶,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而是“赞天地之化育”的参与者和调控者。中国农耕文化与传统农业理念,主张人和自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调共生的关系,这是“三才”观的核心。任何社会具有发展前景的文化和经济都必须是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违背自然规律的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任何一个从农业生产中发展起来国家和人民都敬畏天地。
中国农业有着很强的农时观念,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观日测天图像的陶尊。《尚书.尧典》提出“食哉唯时”,把掌握农时当作解决民食的关键。“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顺时”的要求也被贯彻到林木砍伐、水产捕捞和野生动物的捕猎等方面。早在先秦时代就有“以时禁发的措施”。“禁”是保护,“发”是利用,即只允许在一定时段内和一定程度上采集利用野生动植物,禁止在它们萌发、孕育和幼小期采集捕猎,更不允许毁林而搜、竭泽而渔。“用养结合”的思想贯彻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它准确地概括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关系,也是我国农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土地是农作物和畜禽生长的载体,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庄稼是要消耗地力的,只有地力不断得到恢复或补充,才能继续种庄稼,若地力不能获得补充和恢复,就会出现衰竭。我国在战国时代已从休闲耕作制过渡到连种制,比西方各国早约一千年。中国的土地在不断提高利用率和生产率的同时,几千年来地力基本上没有衰竭,不少的土地还越种越肥。我国先民们通过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和方法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古代土壤科学包含了两种很有特色而相互联系的理论——土宜论和土脉论。土宜论指出,不同地区、不同地形和不同土壤都各有其适宜生长的植物与动物。地脉论则把土壤视为有血脉、能变动、与气候变化相呼应的活的机体。两种本质上都是一种土壤生态学。中国传统农学中最光辉的思想之一,著名的宋代农学家陈旉提出“地力常新壮”论。正是这种理论和实践,使一些原来瘦瘠的土地改造成为良田,并在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的条件下保持地力长盛不衰,为农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作物各有不同特点,需要采取不同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人们把这概括为“物宜”、“时宜”和“地宜”,合称“三宜”。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认识到在一定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有相应的植被和生物群落,而每种农业生物都有它所适宜的环境。但是,作物的风土适应性又是可以改变的。农业生物的特性是可以变的,农业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是可以变的。正是在这种物性可变论的指引下,我国古代先民们不断培育新的品种和引进新的物种,不断为农业持续发展增添新的因素、提供新的前景。
我国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近万年的农业生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也是几千年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夏历、二十四节气、阴阳五行等)在现代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在农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业生产中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传承本国文化传统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农耕文化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这种深厚土地和绿苗给文人雅士所带来的亲切感,也是由于农耕文化之脉,凸显了思想上的统一。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无论是从商朝时期,还是到了如今的现代化社会,农耕一直都是人们心中无法割舍的挂念。中国古代社会一直都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渔樵耕读是中国农耕文化中的代表性特征,这种文化也是千百年来经过历史的洗礼所得出的经验总结。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一部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曾经写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句诗歌生动地描绘出了农民们在田地间工作时的状态,而这样的生活状态,也体现出了当时太平盛世的境况。中国的农耕文化是华夏儿女用不同方式所延续下来的精华,这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力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