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开怀一笑天下事闭口不论世上人

(2022-11-24 09:10:32)
标签:

文学/原创

开怀一笑天下事 闭口不论世上人

 

宋代的邵雍在他的《安乐窝中吟》中如此写到,“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美酒饮至微醺,好花看到半开,留一分清醒,余一份期待,在诗人眼里,才是人生最佳的享受,更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遗憾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不俗”的意思不是清高绝俗,而是不离世间,却又能不为世间所困扰。佛不是让我们冷漠无情、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让我们对世间万物、花鸟草虫都含情。所以,多情最是佛心。

有情的另外一个意义是说,一切众生,本身是有灵知,有情感的生命,所以叫做有情。乾坤容我静;名利任人忙。

西方哲人蒙田曾告诫我们:“人生最艰难之学,莫过于懂得自自然然过好这一生。”

不被名利所累、自然而然过好一生,对每个人来说,这都是一个既平易又艰深的课题:能看破名利之累,可得乐观长寿。

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菜根谭》中说得好: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闭门即是深山,说的就是心旷,就是心闲,就是包容,就是能了,一了百了,百了之后还能有所执著,这样人生才既不会太枯寂,也不会太浓艳,才能集中精力,有所作为。

人生,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一个人不必刻意求得别人重视,也不要害怕被别人忽视。用一颗平常心,为自己而活。

甩开膀子干活;夹起尾巴做人。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甩开膀子干活”是高调做事,“夹起尾巴做人”是低调做人。

放开肚皮吃饭;立定足跟做人。很质朴的两句大实话,率性而为的样子。肚皮放开,保障生存根本;脚跟站稳,守住道德底线。物质精神都有了。

禅宗有“饥来吃饭,困即安眠”,也有顺其自然之意。柳絮体媚无骨;梅花影瘦有神。人媚而无骨,如墙头草,左右摇摆,成不了大事。

眼里有尘天下窄;胸中无事一床宽。佛语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境由心造,心即主人。一个人若心胸狭窄,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即使给他全世界的一切,他仍然觉得得到太少,有诸多不满。

一个人若心胸宽广,对任何事物都不执著,即使他生活简陋,屋里只有一张床,他依然觉得天地很宽,心怀感恩。

处世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傅雷说:“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

有真诚才会有宽容,因为以真面目示人,代表着一种自信,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大度宽容。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前人曾劝:“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打碎一个杯子,再怎么流泪也无济于事,且让它碎去吧,至少没有划破你的手;丢失一件物品,且让它离去吧,至少没有让你失去全部家产;逝去了一份爱情,且让它消逝吧,至少没有让你失去整个天空。

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半步海阔天空。忍一忍,笑一笑,别争吵。想一想,静思量,大家好。看得开,放得下,没烦恼!

平时不说无情话;每日常观有用书。说话要有口德,切忌出口伤人。读书是乐事,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

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宋朝人汪信民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若能每日静下心来仰望长天,观云听雨,笑迎秋月春风,就能达到豁达潇洒的精神境界,像那位无名的江上老翁一样──“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红尘浊世之中,视富贵如清晨的薄雾,待浮名若空中的云烟,并由此而获致心灵的祥和与宁静。

开怀一笑天下事;闭口不论世上人。宋代高僧慈受禅师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爱占便宜的人,赢了微利,却失了大贵。再好的东西,你也不可能长久拥有,莫如常怀怜悯之情,常施援助之爱,得到人心,他物不缺。

门徒犹大为了一点儿小钱,不惜出卖自己的老师,同时也出卖了自己的灵魂。他以背叛的一吻,将耶稣交给前来抓捕的打手,将自己交给了魔鬼撒旦。一片混战中,犹大抽身而去,依旧念念不忘攥着他的钱袋。门徒彼得恼羞成怒,挥刀直指叛徒犹大的背影,怎奈对方人多势众,这一刀下去只砍在大祭司仆人马勒古的右耳上。慈悲为怀的耶稣捏着马勒古血淋淋的耳朵,言道:“彼得,事已至此,你又何必为难于他。”说罢,耶稣把耳朵重新粘在伤者脸上,治愈了他。

如果说身为臣仆的马勒古只是个胁从作恶之人的话,那么他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被20世纪著名女哲学家阿伦特定义为“平庸之恶”的那个纳粹——艾希曼。

出身于德国汉诺威的犹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青春时代曾在马堡大学追随过海德格尔,弗莱堡大学旁听过胡塞尔的课,最后在海德堡大学的大哲雅斯贝尔斯的指导下,于1928年完成了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奥古斯丁“爱”的概念之哲学阐释》。在精神王国里转益多师的阿伦特,后来由于纳粹上台迫害犹太人,不得不在这了无生趣的行星上辗转多国

1961年,阿伦特在以色列参加了对纳粹战犯艾希曼的审判。当她见到这个“玻璃亭中的男子”时,她之前对纳粹的形貌预设全部被颠覆了:艾希曼不但没有杀人狂魔的狰狞,也没有半点儿纳粹自我标榜的超人智慧和身材,阿伦特看到的只是一个呆滞木讷,甚至有点儿犹豫畏缩的“保温杯大叔”。

但当她听到当年身为奥斯维辛集中营长官的艾希曼为自己主持过的屠杀犹太人的“最终方案”所作的辩解时,“那只是在执行命令,不掺杂丝毫个人意图,服从命令是官员的品德、士兵的天职”,阿伦特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著名的概念“平庸之恶”。

阿伦特将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暴君本身的“极端之恶”,另一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第二种比第一种更喜推诿:犯下平庸之恶的人相信这是在意识形态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犯罪时他们被洗了脑,放弃了个人判断的权利,他们只是在坚定不移地无条件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而已,因而事后是可以免责的。

但不论哪种“恶”,都是可笑的。作恶者在鄙视链上永远处于白痴的下游。阿伦特指出艾希曼这类作恶者的平庸性,本意并非在于为其开脱,而是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体制之恶。试想,在某些盛行集体操的国度,连独立人格都难以保全,遑论判别善恶的思想。但即便如此,超越族群认同和狭隘复仇心理的阿伦特还是得罪了整个犹太世界。

阿伦特发现,这场针对个人的司法审判早已在某种隐蔽的政治意图下置换为群情激愤的道德公诉大会。依旧少年心性的阿伦特把青春的延长线画在了眼角上,她直言不讳地批判公诉人不应让艾希曼这个“个人”为整个第三帝国的邪恶行径背锅。于是,作为纳粹受害者和二战胜利方的整个犹太族群被引爆了。他们从道德高地上向阿伦特倾泻下无穷的恶毒咒骂和人身威胁,仿佛后世基督徒憎恶犹大一般,仿佛阿伦特为之辩护的艾希曼不像马勒古反倒像犹大,仿佛阿伦特真地在为艾希曼作无罪辩护。总之,在这次审判中没人像耶稣那样,拾起这个犯下“平庸之恶”者的“良心之耳”,为他疗伤,治愈他道德的伤口。

当众人急迫索求的仅是站队、选边和阵营时,当众人只想围绕着“己是人非”这一永恒主题作激情表达时,哲学思考已变得多余,逻辑辨析已成为冗赘。众人和沉陷于“平庸之恶”的小人物艾希曼一样,为了通过和身边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获得某种假想的生存安全,都顺时应势地放弃了思考,转而沉湎于“平庸之善”。

面对这帮“平庸之善”者,阿伦特祭出了苏格拉底的那句箴言:宁可与整个世界不一致,也不愿与自己不一致。

面对这位特立独行的思考者,众人也祭出了他们的人生信条:我们生就了一副比哲人还要聪明的头脑,足以保证我们度过这愚蠢的一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善良和宽容
后一篇:秋日枫叶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