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球村出现过维京海盗

(2022-10-29 08:00:39)
标签:

散文

地球村出现过维京海盗

 

世人眼中的维京人,是强盗、是商人、是航海家、是屠龙的勇士、是东征的十字军、是君士坦丁堡的皇室护卫队,无论你看到他们是谁,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一切声音都来自外部,要探索维京人的真实故事,领略苍凉而壮烈的北国风光,不妨亲自翻开《北方以北》,与作者埃莉诺罗莎蒙德巴勒克拉夫一同探索传奇而色彩浓烈的维京世界。

维京海盗船博物馆的主角维京人就是北欧海盗,他们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北欧,即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从公元8世纪到11世纪,维京海盗一直侵扰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其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的广阔疆域,欧洲这一时期被称为“维京时期”。这段时期的维京人威震全欧洲,是欧洲海上最可怕的海盗,甚至可以匹敌国家的军队,即使登陆作战也不亚于海上,维京人是当时最强的战士。

从公元780年开始,维京人越来越多地外出活动。他们需要更多的贸易市场,需要更多的掠夺场地。他们主要偷盗牲口和谷物,也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财宝。他们迅速出击,得手后同样迅速地离去。附近的居民深受其害,将维京人视作蛮人,冷血的战士。那时正是欧洲的黑暗期,由于常常要外出作战以及受到基督教文字、艺术的影响,因此维京人开始有祈祷文、复杂的祭典、精致的雕刻品、诗歌作品,至此是北欧神话的全盛期,不过被基督教视为邪教。北欧神话的记录在今天的日耳曼国家中都已不复存在,反而是在满布火山与冰河的孤岛——冰岛上保存了下来。

北欧海盗喜欢听故事和诗歌,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就用这种方式来纪录历史。维京人在漫长的冬季躲在屋子里讲述父辈流传下来的故事。聆听维京人的歌唱需要极大的胆量和毅力,有个阿拉伯的旅行者去过丹麦后说:“我从来没听过这么吓人的吼叫,一群野狗的咆哮比得上他们的嗓音,但没有他们的放荡。”

北欧冬季的气候总是很恶劣,出生于丹麦的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在《铜猪》里这样描述北欧冬天的情景:“而在北欧呢,那种寒冷、灰色、像铅一样的阴沉气氛,把我们压到地上,压到又寒又湿的、将来总有一天会埋葬我们的棺材的地上。”

在如此气候恶劣的冬季,维京人也不得不躲在屋里修补工具,缝制衣物,削制兽皮,同时准备好明年出海的船只。维京人是很好的水手和船匠,相比较,别国的船去不了远海,设计也很笨重。维京人的船分量轻,船身狭窄,吃水浅,可以在欧洲所有河流中航行。

当年的维京海盗每年外出两次,春播或秋收之后,妻子会顶替他在家中打点一切。维京时期妇女在屋里纺线织布,所有衣服都是家庭手制的,手巧的主妇会加上较多的装饰。她们把羊毛或者亚麻纺成线,织成布。用蔬菜汁染上不同颜色,无外黄、黑、绿、褐、蓝、红等鲜艳的颜色,维京人喜爱这些醒目的颜色。最后将布剪裁成衣服。整个过程复杂漫长,所以每个人没有几件衣服,身上所穿的连续用上好几年。其实日常维京人的衣服只要舒适就好,并不讲究式样,更谈不上什么时尚,以至于数百年的时间中,他们的装束一点没有改变。

维京人是强悍的战士,他们的人数较少,于是就得依靠周密的策划与出其不意的突袭。在战斗中他们又表现得异乎寻常地狂热,悍不畏死,于是人们谈海盗色变。

在海上相遇时,海盗遵守古老的传统,一声不吭地将船系一起。在船头搭上跳板,然后依次上场单挑,每个走上跳板的人都面临这样的命运:或者将对方统统杀光,或者自己战死,由后面的同伴替自己复仇。如果感到害怕,可以转身跳进海里,没有人会追杀逃兵,但放弃战斗资格的人与死者无异,从此连家人都会忽视他的存在。

维京人相信人死不过是去另一个世界旅行,于是他们就在死者的墓穴中堆放很多的陪葬品,供其路上花用。吃穿用品、各式工具、诸般兵器,更有甚者,如果死的是国王或者了不起的大英雄,他们会将死者生前的战船与之一起埋葬,即是很有名的“海盗的葬礼”。

和一切均优于己的敌手作绝望之战,这正是日耳曼民族所体会的命运。从民族大迁徙时代开始,历经海盗时期,日耳曼民族的生存方式就是战斗、迁徙、再战斗。这是充满沉浮流转的动荡生涯,他们将民族命运置于战斗,从冒险中求生,屡败而不悔,这种生活态度的根源正可从北欧神话传说中找到印证。

北欧神话与南欧的希腊神话在各方面都成为极鲜明的对比。希腊神话是文艺、美术与音乐的世界,是无上幸福的乐园。北欧神话则完全相反。北欧神话着力描述宇宙的毁灭,这是北方日耳曼神话与其他民族神话最不相同的特色。而且,北欧神话描绘宇宙毁灭的幻想,是如此沉痛、悲壮,地球上其他所有的神话,几乎都无法与北欧神话相比。

13世纪以后,维京人势微,欧洲教会的势力大增,北欧神话在欧洲各地开始失传而且被禁止,维京人也被强迫开始改信基督教、天主教。只剩下在冰天雪地的冰岛,曾经的北欧神话以诗歌及散文的形式流传在岛上被称为“史迦尔德”的吟游诗人之间。他们原是落没的维京贵族后裔,知识水准颇高,他们能自由洗练地运用种种复杂的直喻和隐喻来记载及创作北欧神话及英雄的故事。

身为落没的维京贵族流亡到冰岛的后裔,“史迦尔德”内心自然充满着国破家亡而流落异乡的悲痛心情。再加上冰岛终年冰天雪地的气候,以及冰岛本身就是一个因火山而形成的火山岛,土地多岩质而贫瘠,岛的火山也不时喷发,与冰寒的天气形成强烈的对比,所以不难想象这些诗人所撰写的北欧神话是多么地凄美、豪壮,充满了悲情的英雄故事。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如今,作为北欧神话中英雄的后裔的人们正以另外一种令人自豪的方式谱写新的北欧神话故事。

据《赫芬顿邮报》消息,盖洛普世界民意调查在对全球132个国家进行调查后,评选出了“世界最幸福国家”,北欧国家丹麦因民主、社会平等和宁静的氛围,成为全球幸福感最强的国家,与芬兰并列第一名。

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经济水平则最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遥居世界前列。事实上,北欧的科技实力在电信、重工、军事科技、汽车业、生物科技等方面,近百年来一直很强。加上持续不断的研发能量,北欧五小国的竞争力,来自开放取胜的大格局,与不惜投入研发经费的深耕策略。这使得北欧五小国都非常国际化。例如:人民学语言很快,采用新科技很快,融入其他文化也很快。北欧五国人民平均都会“三语”,除了自己国家的母语,还精通英语,再学习另一种欧洲语言作为第二外语,在北欧如果你和某位当地人混熟了他甚至可以用五国语言和你讲笑话。

因在亚丁湾频繁抢劫外国船只而当选为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年度风云人物的索马里海盗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严打”的目标。

加入“严打”索马里海盗行列的就有维京海盗后裔的丹麦海军。作为世界上最贫穷与混乱的国度,索马里能否像北欧海盗后裔的人们那样,在未来创造出文明社会的“索马里神话”呢?

说起维京人,第一时间会在很多人心头上投下了浓重而深长影子的,一定是公元8世纪到11世纪期间,那些驾驶着“龙船”——因为在这种小船的船头和船尾雕有龙头而得名——自海上方向向南一直持续不断地侵扰着欧洲沿海和英国岛屿的北欧海盗。是时,维京人的足迹遍及从欧洲大陆至北极广阔疆域,直至格陵兰岛、北美部分岛屿——所以,拉斯穆斯·比约恩·安德松,既是美国作家、教授和外交官,同时也是《北欧维京英雄传奇》这本书的作者之一,认为维京人比哥伦布更早发现美洲大陆,他同时也是美国每年109日的“莱夫·埃里克松日”的发起人,以纪念这位比哥伦布早500年、第一个发现北美大陆的北欧探险家。但其实,唱响了一曲又一曲荡气回肠的“冰与火之歌”的维京人,不仅当得了海盗,而且也写得了史诗。作为北欧地区的一种特有文学,而“萨茄”不仅记载了冰岛神话和英雄传奇,更包括维京人的远征等,同样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北欧维京英雄传奇》这本书收录了《维金之子,托尔斯坦萨迦》《勇者弗里乔夫萨迦》两部萨迦和泰格奈尔的诗歌《弗里乔夫萨迦》。其中《维金之子,托尔斯坦萨迦》和《勇者弗里乔夫萨迦英文版由拉斯穆斯·比约恩·安德松、马修·阿哥诺德及约恩·比亚尔纳松自冰岛语译出,泰格奈尔的诗歌《弗里乔夫萨迦》由乔治·斯蒂芬斯译为英文。这三部作品集中展现了古老的北欧英雄时代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些英雄人物永不屈服,满怀希望,又带着北欧民族的傲慢、鲁莽的性格特点。

事实上,北欧神话传说根植于其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在其神话故事中,破晓之神海姆达尔化名为里格,扮作一位睿智老人行走人间,并分别在三个不同的家庭借宿;他离开后,三个家庭各自诞下一个孩子,这三个孩子就分别成了奴隶、农民和王室贵胄的祖先。而北欧的社会结构也正好分为奴隶、农民和王室贵胄三个阶层。除了奴隶之外,其他阶层的成员都统称为自由民。但自由民和奴隶的阶层并不固定:自由民失去土地后可以选择卖身为即兴;而奴隶若对主人忠诚,也可获得恩赏脱离奴籍成为自由民。

由于北欧地理、气候特点,农业收成有限,所以维京男性一年要分两次出海劫掠以贴补家用,重视财富与荣誉,推崇勇武和掠夺,不同情穷人和弱者。这一点,在《维金之子,托尔斯坦萨迦》《勇者弗里乔夫萨迦》两部萨迦和泰格奈尔的诗歌《弗里乔夫萨迦》中都有体现。但相比较《维金之子,托尔斯坦萨迦》《勇者弗里乔夫萨迦》两部萨迦,泰格奈尔的诗歌《弗里乔夫萨迦》更多地“保留了传统萨茄的框架和轮廓”。正如泰格奈尔在写给《弗里乔夫萨迦》的英文版乔治·斯蒂芬斯的信中所称:“我的初衷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展现古老的北欧英雄时代。我想描写的不仅仅是弗里乔夫个人,更是他所代表的那个纪元,又不能牺牲北欧民族活跃豪放的天性。字里行间可以也应该表现北欧极富特色的气候和特征,让凛冽的空气、清新的北风从诗歌中传达出来。”阅读的过程中,确实诗歌的韵律、节奏更表现力显然要更胜一筹。

而要想较为全面地了解有关维京人的历史、传说,只知道北欧海盗的故事和历史显然是不够完整,从萨茄作品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具有足够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感恩人之根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