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寒山寺
(2022-09-10 08:02:51)
标签:
文学/原创 |
《枫桥夜泊》寒山寺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至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
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苏州,“江南繁华地”,人文景点众多,名扬天下的园林是苏州的名片,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而我还是青睐那个沉甸甸的千年古刹,寒山寺。
寒山寺绝对是因为一首诗而出名,就像今天的少林寺因为一部电影《少林寺》而成名一样。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深深楔在一个民族的血肉里。难以忘记的小学课本里一曲《枫桥夜泊》,成就落魄书生张继的同时也成就了寒山寺,这在中国文化里是很少见的。那耳熟能详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传递了古今多少忧思,让人几多共鸣感慨。我叩问自己:这就是诗人所谓的孤寂忧愁情怀吗?
初识寒山寺,是在中学时课本《枫桥夜泊》的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记得语文老师老师背着手,摇头晃脑、抑扬顿挫地诵读,那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年少的我并不解其中真味,然而,古意的港湾,停泊的木船,两岸的枫林、霜天的渔火、愁山的月色,尤其是寒山寺的千古钟声,却一直萦绕耳边,令我刻骨铭心。应朋友之邀,慕名游览寒山寺。
踏着青石板小路,穿过枫桥古镇的巷子,来到了烟雾缭绕的寒山寺前,抬头仰望,黄色的外墙好像一道屏风耸立山门之前,墙上嵌有三方青石,上刻“寒山寺”三字分外醒目,署名“东湖陶浚宣书”,字体铁划银钩,雄峻有力。
站在寺前,细细打量,惊讶地发现,寒山寺的山门面朝西开的,有别于一般寺院的山门。旁边一位的老者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了我:京杭运河南北流向通过苏州,就在寒山寺的西边。古代年间,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了方便商家、渔民、百姓、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大门就朝河边开了。一位高人指点迷津,说“山管人丁水管财”,寒山寺大门之所以朝西开,是因为大门外有水,才会财源不断,香火旺盛。
进得院内,古木参天,枝干虬劲。古刹建筑掩映其间,只闻得悠扬缥缈的梵音旋绕,让人心神宁静、逸世超然。寒山寺左侧的花坛两面嵌长条石刻两块,一为明代崇帧年间刻的“寒拾遗踪”;另一刻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大雄殿被称为正殿,左通普明宝塔和方丈室,右达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正前方的两层屋宇是藏经楼。大雄宝殿高悬门楣“大雄宝殿”匾额是谢思孝所书。大堂两侧的庭柱上悬挂着赵补初撰写的楹联:“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醒,阎浮夜半海潮音”,仔细观察,还有一幅对联更尽古寺之妙:“古刹千年,长留半夜钟声,响彻世间惊客梦;姑苏一揽,剩有几株枫树,饱经霜雪护寒山”。
大雄宝殿常年香火鼎盛,供奉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旁分别是阿难、大迦叶佛。佛像法相庄严,慈眉善目,普度众生。寒山寺与众不同是佛像背后不供奉观音佛像,而是供奉着寒山、拾得二佛的画像,一个手捧竹篦盒,一个手持荷花,笑容可掬,逗人喜爱的模样。
寒山、拾得两人的故事流传甚广,而他们问答名句在佛教界和民间影响巨大:“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过十年后,你且看他!”在二位佛看来,功名利禄、个人恩怨是多么渺小啊!寒山寺亦因二佛而得名,他们首倡“和合”更是深入人心。
遥想一千多年前,姑苏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落魄书生,在人生低谷处徘徊、失意,陌生的城邂逅了最温柔的抚慰,那绵绵似洞彻心扉的寒山寺钟声,极纯粹地敲击着,让他找到了最强的依偎。是佛的召唤,点化了囚禁在世俗的灵魂,他在夜半钟声的禅韵中,得以大彻大悟。此情此景,情何容,景何堪。
走在寺院精巧的回廊上,被雕刻在石碑上透着禅意的佛文深深地吸引。这些引领信徒走向光明的经典之作,历经世世代代的沧桑,却依旧散发醉人的墨香,这些繁体写就的楷书、草书、隶书体、篆书和马书,或苍劲有力、或清秀飘逸的字迹,记载着寒山寺的变迁。站在这里,有一种洗去铅华的超然,心中所有的尘念皆放下了。
一首诗,传承着一个经典,寒山寺的钟声从古至今依然荡气回肠地敲响着,让人心生震撼,让人不得不去发现它,去接近它,感受它,解读它,品味它。
沿着石阶缓缓登上钟楼,细细观察眼前这口古往今来,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魂牵梦绕的古钟。旁边有介绍:这口古钟重l08吨,高8.608米,直径5.242米,需三人合抱才能围起来。钟身上的铭刻无法辨认,究竟蕴藏何等禅意,不是我辈凡夫俗子能领会的。据说敲钟能带来好运,我好奇地握住敲钟的木锤,使劲全力撞向大钟。大钟发出平静而舒缓,空灵而幽秘的声音,回音袅袅,极富穿透力和感染力,仿佛是从天外之国传来的行云流水声,又像地层深处发出来的轰鸣,声声叩击在人的心坎,直达五腑六脏,让人警醒,耐人寻味。寒山寺因《枫桥夜泊》名扬天下,又因钟声传承古老的和为贵的精神,成就了寒山寺源源不断的香火。
一生光景即逝而过,昨天已成为故事,今天正在启航,明天等待呼唤,历史会让后人追寻回味。步出山门,走上枫桥,回眸再看寒山寺,枫叶掩映下的寺院,清幽古雅、气韵丛生,让人怦然心动。耳畔再次聆听到寒山寺的钟声,似不张扬地延续着。
天色影影绰绰的时候,从寒山寺出来。出了大门,前面是枫桥景区,远处亮起了灯火。没有现代化的霓虹灯,就是古代的原始灯火,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渔火。夜色里深情回眸寒山寺,真的好想再一次触摸千年的古诗古寺,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那耸入空中的佛塔,那袅袅而来的钟声,更使这座古刹散发出流泻千年的古文化风韵。
在寒山寺附近,枫树好像没有看到,却看到了西边的运河,离寒山寺很近,一眼望去,桨声灯影里货船川流不息。客船好像没有,都是机器船,运载沙子水泥的比较多,呜呜的汽笛散发出商业的气息。这就是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张继就是顺着这条河从京都长安来到寒山寺附近客栈的。而寒山寺就在运河东岸,钟声一响,绝对可以传到运河上的客船里。在这场景里说起张继,看着河面上忙碌的船影,被《枫桥夜泊》浸润大脑的我似乎也成了客船上刚下来的张继。
夜幕里我还看到了一座单孔石拱桥,横卧在古运河里,有人说这才是枫桥,枫江上的那个不是,可以断言这当然不是唐朝的枫桥。而现代化的枫桥显然也依从了唐朝枫桥的创意,如一弯新月横卧在水面上。岸边不远处,有张继的青铜像神态安详,惟妙惟肖,这是当时作为无名之辈的张继万万不会想到的,一首诗成就了一个人,历史上也许只有张继独占了。他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隔壁寒山寺传来的悠悠钟声,似乎又在侧耳倾听着古运河水的涛涛声。
伫立张继像前,感叹:是张继太有才成就了一方风景呢,还是这里的风景原来就是那么美呢?深深知道,要知道答案是必须静下心来沐手更衣,慢慢消化这枫桥风景。从寒山寺里可以找到一二答案,从枫桥古镇块块参差的青石板上也许会发现当年张继的脚印吧。
夜色把缱绻的江南含蓄掩埋,悄悄告别沉默的枫桥,朦胧里张继的影像时隐时现,突然感觉每个人的人生苦苦打拼,谁又何尝不落魄,想到这里,回家的路上唯有枫桥了。于是“我低下头把脚步挪得很轻,唯恐惊动桥下那颗唐代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