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耕度暮秋》在丽江古城听纳西民歌

(2022-06-19 09:25:04)
标签:

文学/原创

《笔耕度暮秋》

在丽江古城 听纳西民歌

 

到丽江旅游,看历史建筑,品文化古迹,听纳西民歌也是重要的旅游项目之一,乐此不疲。

在早期的纳西社会中,民歌多以无意识的状态记录和传承本民族或族群的文化和历史。唐宋以后,很多民歌被纳西族东巴教所提炼、吸收,上升为精英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随着东巴教的兴盛,纳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形成相互吸收、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在某种程度上,民歌具有沟通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的桥梁作用。

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纳西民歌的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纳西人正在用自己的视角和形式,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所有在一个社会中借各种媒体保存、流传的“记忆”。该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每一种社会群体皆有其独特的集体记忆,它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

但由于“一些特别的心理倾向,或心灵的社会历史结构的影响,人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常常是选择性的、扭曲的或是错误的”。

民歌即民间歌曲,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表演、自己欣赏、自己传播的歌曲口。它是我国流传面最广、受众最多的一个音乐品种,尽管它在历史上一直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斥和压制,但由于民歌大多反映的是人民的乡土生活和情感经历,在各民族中它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是我国民间音乐的宝贵财富之一。

民歌的歌词生动记录了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生产、生活面貌。历史悠久的纳西族民歌,深深植根于纳西人的日常生活,除了娱乐、审美的功能外,它甚至贯穿了纳西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各个人生阶段,出现在纳西族众多的人生仪式和宗教仪式上。

在某种程度上,纳西民歌是否具有沟通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的桥梁作用?现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纳西民歌,其草根记忆的属性是否仍然存在?我们能否认为纳西民歌就是纳西人“历史的回声”呢?

随着东巴教的兴盛,纳西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受到东巴教的影响,形成相互吸收、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纳西族民歌也产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在民歌的题材还是曲调等方面,都形成了一个比较明显的分水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纳西人孕育出了大批以时代为主题,兼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新纳西民歌”。

传统纳西族民歌由于其产生、发展的地理环境、语音方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经济发展程度等众多因素之间都存在差异,从而使得东、西两地的民歌曲调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以玉龙雪山为界,将传统纳西族民歌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两大部分。

东部民歌曲调热情高亢,歌唱性较强,由于居住海拔相对西部要高,因此多以游牧生活为歌唱主题。西部民歌的曲调比较突出吟诵性或吟咏性,因此音调凄苦委婉,以中、低音区为主,歌唱主体多为田问劳动生活。

在唐代以前的汉文史料中,尚无有关纳西民歌产生时间的明确记载。在东巴经典《创世纪》、《鲁般鲁饶》中,都有关于纳西族先祖丁巴什罗使用口弦和葫芦丝等民间乐器的记述。

从一些东巴象形文字中,已经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纳西古歌的一些音乐特点,甚至演唱技巧。纳西人在创制“唱”字时,用直线形象地表示歌唱时从口腔发出的气流,又用波浪线表示传统演唱技巧“若罗”,即大幅度的波音和颤音。《蛮书》记:“磨蛮,亦乌蛮种类也……男女皆披羊皮。俗好饮酒歌舞。”清代,是纳西族传统大调,纳西语称“本咨”,即纳西族民间叙事歌的汉语俗称的大发展时期。

语言和音乐是人类用声音作为媒介,来表达思想感情、沟通信息的两种不同的成系统的行为方式。没有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不反映其语言的特点,也没有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可以脱离它的语言而存在四。由歌词和曲调组成的民歌,可以说是语言同音乐的结合。纳西族民歌与纳西语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因此,从民歌中也能够看到纳西人民的社会风俗及生产生活等历史风貌。如前述“热美蹉”,模仿羊叫声的颤音对于北方游牧民族来讲并不陌生,然而,把它当作一种歌唱技巧加以运用,则在纳西族民歌的演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当地人和部分纳西学者都认为,大东“热美蹉”中的羊颤音,是古纳西先民游牧风俗在传统民歌中的遗存。

唐宋以后,很多传统民歌被当时盛行于纳西族中的东巴教所提炼、吸收,上升为精英记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两种记忆形式相互吸收和借鉴的双向互动关系下,传统纳西民歌的部分内容和形式也受到了东巴教的影响。比方说在葬礼、祭拜等与宗教有关的仪式中演唱的传统民歌就比较多地带有精英记忆的性质,因为歌词中所涉及的内容很多都来源予东巴经。

在纳西族中,民间对歌相当盛行,对歌即众多民间歌手相互间进行歌声、演唱技巧、即兴能力的较量,其中最看重的是歌手的学识和阅历。对歌中常常用东巴经文的内容和民间传说故事作为考题,如果对手没有一定的东巴教知识和传统文化底蕴就很难对答。所以,对歌是纳西族社会中草根记忆与精英记忆相互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场所。

其他以反映日常生活为主题的传统民歌,则更多具有的是草根记忆的性质。比如:纳西族在谈恋爱时演唱的“时授”、“谷气”、“哦猛达”和“口弦调”是有固定顺序的。这种演唱顺序,直接反映出了过去纳西族男女从相识、相知、相爱到殉情演唱殉情调的整个婚恋过程。“时授”是集体演唱的,歌词相对固定,通常在男女青年认识之初、素未谋面时唱。

过去纳西族的孩子长到十七八岁就可以去“耍朋友”,在用“啊活活”开场后,男女双方便展开对歌,相互暗示、委婉提问,暗自寻找意中人。如果彼此相中的,就会在对歌时相互约定再次见面。再见面时应演唱“谷气”,这是单独对唱的一种情歌调,以即兴为主,歌词根据演唱者的心情而显得灵活多变,但仍然比较含蓄,如这首词:“白鹤飞云际,只听白鹤呜。白云遮白鹤,不见白鹤影。”定情之后,热恋中的青年男女就会成群结队相互邀约,在山问、草坪燃起熊熊篝火,一起唱跳“哦猛达”。“哦猛达”在纳西语中有“可怜的鹰”的意思。

其中一首歌词是这样的:“可柳阿可怜,可怜算黄鹰。丝线缝眼睛,不让看远方。铃铛拴尾巴,不让高处飞。皮线拴脚杆,不让远处飞。暗喻许多青年男女就像黄鹰一样得不到自由,反映了对封建社会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与苦恼。

另外,也有愉快、诗意的歌词:雪山出白银,白银做花瓣。江河处黄金,黄金做花蕊。蓝田处碧玉,碧玉做花叶。变成一朵朵,最美最美花。如果双方感情深入了,就会互相弹唱“口弦”。

口弦是乐器与歌的结合,演奏时嘴里是要唱着歌词的。由于演奏声音很小,必须贴近才能听得到,预示着二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在清代得到充分发展的纳西族传统大调中,有一种“殉情调”。“殉情调”的产生与当时纳西族社会封建婚姻制度的盛行大有关系。

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束缚下,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无法结合,走投无路,最终选择双双殉情,步入“玉龙第三国”。这几种传统纳西民歌曲调,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纳西族传统婚恋习俗,并且通过不同时期民歌歌词的变化,深刻揭示了纳西族社会文化的变迁历程。

清代以来,纳西族社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多种社会经济形态并存。至1950年前,丽江坝区和金沙江沿岸为典型的地主经济,但已出现部分资本主义因素;中甸、维西县的纳西族地区仍保留领主经济残余;滇、川交界诸土司地区为典型领主经济,社会矛盾尖锐复杂。

此时期产生的传统纳西族民歌的内容与形式也更加广泛,在传统大调“殉情调”之基础上,发展出大量以苦歌和反抗歌曲为代表的、更具现实主义色彩、揭露封建领主制度罪恶的歌曲,充分反映了社会大变革时期纳西人的生产生活。

现在保留下来的或许只是“繁盛时期”民歌的冰山一角,但我们依然要庆幸,正是由于这些传统民歌的草根性质,才使得它们没有彻底消失在时光的流逝中。

这些历史悠久的传统纳西族民歌,曾经在纳西先民的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功能与作用。在劳动、闲暇、节庆、成年、恋爱、婚礼、殉情、葬礼、祭拜等人生时刻,传统民歌都是纳西人不可或缺的。

一代代纳西民歌歌词的变化,记录着纳西族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程。演唱它们的民歌手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再解读、再演绎,会对历史进行不断的“修正”和“补充”。因此,纳西民歌承载的是一部“活”的纳西族社会生活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