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度暮秋》驻马河畔霸王祠
(2022-06-15 14:51:20)
标签:
文学/原创 |
《笔耕度暮秋》
驻马河畔霸王祠
安徽和县,古称历阳,安徽省马鞍山市辖县,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北岸。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后人在此修建霸王祠。孟郊、杜牧、苏舜钦、王安石、陆游等均有题诗,历史文化浓重。有正殿、享殿、东西殿、衣冠冢以及祠外爱情藤廊、三十一响钟,戏马台,相思树,驻马河,抛首石,乌江亭等多个景点。
霸王祠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上,左濒滔滔长江,右倚雄伟的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四周阡陌纵横,平畴万顷,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霸王祠又名项亭、项王亭、英惠庙、西楚霸王灵祠,始建于何时,因年代久远,无从稽考。
步入霸王祠景区20米处左转前行,是一条被藤蔓包围的长廊,藤叶青翠欲滴,藤枝相互缠绕,就像当年霸王项羽与江东第一美女虞姬的爱情一样,情意绵绵,婉转悠长,传世千年仍是不朽的爱情佳话。
当年年少项羽风流倜傥,力能扛鼎,虞姬豆蔻年华,温柔娴淑,能歌善舞。两人坠入爱河,项羽英雄情长,虞姬忠贞刚烈,在亥下一战,项羽虞姬泪眼相望,虞姬自知难逃此劫却对项羽忠贞不渝,挥刀自刎。霸王祠又名项亭、项王亭、英惠庙、西楚霸王灵祠,始建于何时,因年代久远,无从稽考。史书载:霸王祠最盛时有厅、殿、厢、室99间半之多。自唐而降,官民依时祭祀,千年香火不断。
霸王祠是为纪念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后而建的,历史已相当久远。祠内有霸王的黄杨木巨型雕像一尊,只见霸王身体前倾,双眼圆睁,一手仗剑,一脚向前踏出,威风一如往昔。
时至今日,在乌江,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霸王祠里项羽的雕像前总是香烟缭绕,四乡八镇的村民们都赶来参加一场小型庙会,人们或以物易物,或说唱游乐,在喧嚣中,伫立着的项羽似乎也多了几分欢愉,少了些许威严。
两千多年前,震惊史册的楚汉相争最后殊死搏斗在和县乌江悲壮结束,历史上那位“重瞳戟髯”的“盖世英雄”项羽在驻马河畔壮烈自刎,人们为纪念这位千秋俊杰,在这里筑庙祭祀,于是,霸王祠便成了蜚声遐迩、饮誉海内外的历史名胜。
上世纪50年代初,霸王祠是一座古老的四合院式的庙宇,门联红底黑字:“山襟水带,虎啸龙吟。”门首高悬“拔山盖世”金字横匾,大殿内供有霸王和虞姬的神像,两旁木柱挂着清朝贡生范琴波的对联:“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是豪士灵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后有衣冠冢,苍松摇曳,落地有声,游人至此,莫不肃然起敬。十年浩劫,霸王祠几乎夷为平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县政府斥资重修扩建。
踏入新兴的乌江镇,过明代书家董其昌手书的“霸王祠”牌坊,扑入视野的是巍峨壮观的青玉石汉阙门楼,沿两旁插有各色“楚”字战旗的水泥大道,可直达凤凰山下。拾级而上,棂星门赫然在目。一对石狮炯炯有神,韩美林手书的“西楚霸王灵祠”六个镏金大字灼灼耀眼。门内两旁是东西侧殿,雕梁画栋,油漆一新。正中为享殿,朱楹白壁,亮槅绮窗,轩敞明丽,庄重肃穆。殿中竖仿青铜霸王立像一尊,高三米,重瞳戟髯,双目怒视,眉宇间透出一股杀机的项羽,显得骄矜刚愎、神武彪悍,虽不无懊丧失意之情,但神态十分执着,似乎正重述着他的失败是“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项羽原名项籍,公元前232年出生于今江苏宿迁,祖辈世代为楚将,祖父项燕为秦将所杀,他少年时就怀有灭秦复楚之心。公元前209年陈胜于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于吴中起兵响应,前后八年身经七十余战,所向披靡,无一败北。在消灭秦军主力、推翻暴秦统治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虽未成帝业,但仍不失为业绩辉煌的英雄。
享殿东、西壁镶嵌着唐宋元明清诗文碑刻数方,由名人书写镌刻。其中一方为伟人毛泽东1939年春手书的杜牧《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毛泽东手书之诗将首句“败”写成“负”、“不期”写成“有之”,次句“耻”写成“辱”,三句“才”写成“材”,虽字有别,其意未变。据载,此墨宝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生前收集珍藏,在灵祠重建期间献赠勒碑,以供世人一睹毛泽东此书风采。
享殿后是墓区,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为古松掩映,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栏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冢”碑石一方。墓成椭圆状,墓后的墙壁上书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七个大字。左侧有地下墓道,两壁刻有水泥汉画。借神灯之幽光,看汉画之神奇,把人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棂星门脚下有一条澄澈见底的驻马河,系当年乌江亭长等待项羽渡江之津口。河心一土墩上有老柳树两棵,相传为项羽的系马桩。河对岸有乌江亭,是江东父老期盼项羽平安渡江的一座怀念性建筑,亭之西立一象征项羽自刎的抛首石。游人常在这里伫立良久,脑际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女词人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霸王祠西侧,建有一钟亭名“三十一响钟亭”,此乃纪念项羽只活31岁的警世钟。游人过亭可敲31响,声传数里,余音缭绕,从中即可追思项羽这位叱诧风云的英雄一生功绩缅怀英名,也可总结胜败得失受教益获启迪。
当年项羽自刎后,人们将其衣冠葬于此地,实为衣冠冢,称“乌江冠冢”。墓隆起呈椭圆形,砌以青石,墓上苍松摇曳。墓前立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和州知州谭之凤题“西楚霸王之墓”石碑。
王安石题乌江项羽: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项羽乌江自刎,是司马迁《史记》中着力记述的历史事件,也是后人常引以为口实的历史教训。司马迁在叙述这件历史事件时饱含深情,感动了无数读者。历代诗人到乌江题咏怀古不计其数。人们为西楚霸王未能完成大业而叹息,为英雄的穷途末路而悲哀。许多人的立论往往站在同情项羽的立场上,认为他不该自杀,正如杜牧说:“江东子弟多豪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颇有远见卓识的大文学家王安石则不这样认为。他以冷静的政治家头脑,从战场大势已去和江东子弟不肯再为项羽效力两个方面,道出其中成败的奥秘。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楚汉相争,各种大规模的战斗已发生过无数次,何止百战。对于跟随项羽作战的大将与士兵来说,他们已深感疲劳和悲哀。疲劳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涣散,失去战斗力。项羽有妇人之仁慈,却拙于智谋,屡屡失利,“壮士哀”因而不可避免。“中原一败”应该看做是历次战争失利的总和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场战斗。经过数次大战之后,楚汉双方实力高下已充分显示出来,楚军败局已定,无可挽回。
“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这是针对杜牧诗句而言的。杜牧也算得上是有军事家、政治家头脑的人,但在项羽能否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问题上的认识还是书生之见,意气用事。也许这只是杜牧年轻气盛时的负气之言。王安石的头脑则比较冷静,他尊重历史事实,不为传说和同情心所动,严肃地指出其中的历史性规律,失人心者失天下。项羽尽管为天下豪士,英雄末路令人同情,但他所经营的“君王”事业,人民得不到更多的实惠,因而即便是今天项羽还活着,江东子弟也不会去为他效力的。
当地的人们告诉我,驻马河的得名,与项羽的史迹有关。这里是楚霸王当年被刘邦的汉军追赶,不愿东渡而停马自刎的地方。这条决定霸王命运的小河,引起了我的兴趣。
望着静静而流的河水,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那悲壮的最后一幕似乎又呈现在眼前。项羽带着800人从垓下突围,身后被刘邦的5000大军所追赶,南渡淮河,且战且走,驰驱200多公里到了和县境内时,只剩下28骑了。最后败退到乌江。
他把坐骑送给了好心的亭长。“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他忽然发现汉军中的一个将领是他的故人吕马童,他知道刘邦以“千金邑万户”买他的头颅,便对吕说:“我就送你个人情吧!”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起事时,年24岁,死时方31岁。吕马童和其他4个汉将各夺得项羽一部分遗体,后均领赏封王。
项羽死后,乌骓马思念它的主人,对天长嘶不止,后来就滚到地上死去了。更神奇的,据说马一滚地,马鞍子一甩便到长江的南岸,变成一座马鞍山。这就是今天的钢城马鞍山市,距滚马滩少说也有10公里。
据说项羽青年时跟随叔父项梁由北方的家乡下相(今江东宿迁),移到江南的吴中(今江苏苏州)避难。他身体长得十分魁梧,练就一身本领,膂力过人。一次他与叔父观看秦始皇过钱塘江,仪仗十分显赫。项羽脱口而出说:“彼可取而代也。”从此,他的大智大勇就在国中暗暗流传。
当时,吴中有一位大家闺秀叫虞姬的,长得天姿国色,胸怀大志,苏州城内外方圆百里的豪门贵族,遣媒求亲者络绎不绝,她传出话来说:“能举起文庙千斤鼎者,毋须媒聘即以身许之。”从此,人们望而却步。一日,虞姬携婢数人到文庙拜谒。忽见一黑脸彪形大汉,立于人群中,单手将那口千斤铜鼎高高举在头顶上。虞姬大喜,遂不避男女之嫌,上前互通姓名。他们就这样成了佳偶良缘。不久,江东的八千子弟兵,纷纷跑来齐心归附项羽,共图灭秦统一的大业。庙前举鼎,一得美妻,二得精兵,后人就将这称为“一举两得”。像这样的传说和神话,在民间流传的还有不少。这一带是项羽一生中最后活动的地区。因此,至今还留有许多与他的事迹有关的地名。如散兵镇(楚军最后被打散的地方)、失姬桥(虞姬失足落水的地方)、兰花塘(虞姬死后,头上的兰花簪掉落的池塘)、霸王泉和霸王桩(项羽饮马和拴马的地方)等。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是颇有人情和英雄气概的。古典戏剧里有两出传统折子戏,《鸿门宴》和《霸王别姬》。前者是说刘邦慑于项羽的权势,亲自到鸿门向项羽请罪,项羽设宴款待他,但未按范增的计谋将刘邦杀害的故事。后者说的是项羽在垓下兵败被围,夜听汉军在四面唱起楚歌,感到大势已去,便爱抚着虞姬和乌骓马,唱出那首著名的“霸王别姬”悲歌。虞姬席间舞剑,安慰大王,答歌曰:“汉军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虞姬歌罢,为了让大王轻骑突围,便用剑自刎了。
项羽死后,深觉愧对江东父老,也更加思念故土,于是他就托梦给逃散隐居在乌江边的一名侍卫,要他在江边择一高地,建祠一座,以便自己能魂有所归。侍卫梦中得到项王嘱托,哪敢怠慢,第二日即筹钱,在乌江东边的凤凰岗上建起了霸王祠,供奉项羽铜像一尊。可是侍卫按常规把霸王祠建成了座北朝南向。没想到建成后的第二日,项王塑像和霸王祠都转而朝东,侍卫始知项羽虽为七尺男儿,却深怀儿女长情,心中一酸,遂决心服侍项王一辈子。
项羽虽死,却丝毫不改其刚愎自用的性格。只要有船过江,不管什么人,如不带上香烛纸马上岸叩拜霸王祠,他就兴起一股狂风,掀起层层波涛,轻则船身巅簸不能前行,重则船翻人亡。就这样,霸王祠香火日盛,那个侍卫也就用这些香火钱不断扩建霸王祠,已扩建到九十九间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