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度暮秋》祠堂民俗博物馆家族变迁史
(2022-05-22 14:44:11)
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笔耕度暮秋》
祠堂 民俗博物馆 家族变迁史
古朴壮丽的石质门楼,雕刻精美的窗花梁柱,屋脊上令人目不暇接的瑞兽,以及富含文字韵味、家学渊源的楹联、牌坊,处处透着“忠孝礼义”的历史故事彩绘壁画,仿佛带着人们走入数百年前的时光里,缅怀先辈创业之艰辛、道德之遗流。这就是遍布中国乡村的祠堂模样。
千百年来,在中国,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 祠堂文化与书院文化、家庙族府、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地域性文化的立体形态。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
祠堂,不单是维系宗族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宗亲以及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
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意识到祠堂是一个区域极有文化价值的地方。在中国农村,学堂早就不见踪影,祠堂废墟也不见了。早些年间,黄氏家族发起编纂族谱,邀我回家,去到祠堂旧址,见到的是四五户人家的房子间隔排成一排,难觅当年踪影。
时间如洪水,湮灭了古老的文化,剩下的是心中对一段历史的无赖与悲哀。祖先来到此地繁衍生息,世代积聚,几百年后,倾尽财力建起了堂皇的祠堂,此后的时间里,被毁灭了。人们在做什么,后人们在做些什么?祠堂的消逝,让几百年地域人文灰飞烟灭。山山水水中,我们失去了来自远古的一方地域文明,我们后辈的代价便是没了自己的根基,漂泊向远方,回来时如同走进心灵的荒漠。我更为我的后辈们惋惜,他们连祠堂的残迹都一点儿也见不到了。家乡消逝的还有很多,古树,老院子,麻雀,乌鸦,喜鹊。
每到一个地方,见到古迹,都会肃然起敬。从少年到现在,我常去承恩寺,盯着那些佛像,寺中的诗歌对联,可看一上午。在汉口归元寺,在皇泽寺,在西安碑林,在龙门,在孔庙,在峨嵋,我想,老家畈上没了的古迹,一定附着在中国更广大的土地上,那里定有它的踪影。
祠堂,在老人们的记忆里。不可复制,或可追觅。畈上的老人们经常谈起祠堂,在他们的描述中,祖上建造的祠堂是具有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特点的,是很高大上、很气派的。
黄家的祠堂设计合理,建造精美,木石雕刻精致,绘画工艺高超,牌匾的书写精到,是历史上方圆百里的建筑极顶,是先人们勤劳智慧的承载。
祠堂作为一种乡土建筑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宗族世家的特有礼仪和文化内涵,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极其丰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中华民俗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研究价值。
《史记》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而“报本之礼,祠祀为大”。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因此,祭祀无疑也是宗族的头等大事,有各种繁琐而又庄重的礼仪规制程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祠堂存在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祠堂作为祭祖的圣地,其建筑就是以祭祀为中心而进行空间布局的。通常将大门、享堂、寝堂安排在同一条中轴线上,使其作为祭祀公共建筑的性质更加突出。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最考究。
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是祠堂的核心,精神殿堂的最高境界,摆设严格考究,气氛凝重肃穆。北壁设有神龛,正中摆放始祖神主牌位,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以此类推,使得祖宗与子孙后代亲疏、长幼关系的排列顺序,变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
祠堂的祭祀活动,按时间、性质及所祭对象的不同,也可以划分诸多的种类,如“常祭”、“专祭”、“特祭”、“大祭”等。常祭是一般性祭祀,每月初一、十五举行,规模不大,只要求每个家庭的家长参加;专祭是对特定祖宗的祭祀,如冬至祭始祖;特祭指现世子孙婚聚、生子、进学、中举、入仕、升职等喜事,而入祠行祭;大祭在一年之中要举行数次,如春节、春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秋分、冬至、除夕等。目前,各地的祭祀程序都已极大的简化了,一般只在清明和中元节才举行家族集体祭祀。
各宗族对祭祀活动都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祭祀最后一项程序是“祖宗赐食”,或名“享胙”,也称“饮神惠”。所谓“享胙”的主要内容:一是会餐,由宗族开办酒席,全体与祭人员参加;二是分胙肉,即按户头人头,分发祭祀之肉;三是散钱物,即向族人发放少量的钱和物。“享胙”不实行平均主义。凡有官职身份和有钱有势、对宗族和祠堂贡献大的人,领取的胙肉、钱物则加倍或数倍。
祭祀本质是祖宗崇拜,也是血亲崇拜,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必须具有血缘关系。在过去,由于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的支配,各宗族都规定,凡参加祭祀活动的,必须是本族内行过冠礼、已立成人之道的男子。本族女子虽是与本姓祖宗同一血统,但出嫁后便成了外族成员,所以没有祭祀祖宗的资格;外姓女子嫁入本族,也没有资格参加。另外,入赘本族的异姓男子及离开本家到外姓做儿子的同姓,也不能参加本族祭祀。
通过对祖先的祭祀,强调家族亲属的上下尊卑伦序,宣传以孝悌忠信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使族人受到孝悌人伦的教育和训练。从而,通过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提升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达到敦亲睦族的目的。
祠堂也是收藏和修撰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最重要场所;也是谱牒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形式之一。
宗谱是家族传世的瑰宝,宗族的档案,对宗族繁衍过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真实、详细的记录,大致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世系谱、迁徙图、源流考、人物传、恩荣录、艺文志、遗像、坟茔祠庙图、五服图、族产、契约、字辈谱、族规、家训、领谱字号等内容。其重要作用在于正本清源、存史垂教。通过族谱的修撰,严格地梳理了本宗族的血脉源流关系,达到明彝伦、序昭穆、正名份、辩尊卑之目的。
族谱也是教科书,各宗族的族谱通过叙传、碑记等形式,详细记叙历代祖先出类拔萃的感人事迹,如显宦名儒、孝子顺孙、烈女节妇等,为后人树立起效法的楷模,以激励后人奋发努力,耀祖光宗。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等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谱牒文化中还涉及到一个重要概念,即堂号。每个祠堂都有一个堂号,如安定堂、忠孝堂、梅镜堂等。堂号通常要请德高望重、名声显赫的贤人书写,制成厚重、硕大的牌匾,郑重的悬挂在享堂之上;同时还要写在本族每一修的族谱首页中。“堂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家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产生的宗旨大致有三:一是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二是显示家族宗亲的特点,三是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
祠堂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大庭院,祠堂风水的好坏被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因此,祠堂建设包含着极其丰富的风水文化内涵。各家族为确保家运、族运的发达,在祠堂选址上都严格遵循风水法度,讲究山明水秀、藏风聚气,四象毕备、依势造形,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对于祠堂建筑,风水理论重点考虑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是风水文化强调空间形式,以形峦为重。风水理论认为:“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强调在空间形象上达到天地人合一,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方正位。如,要求祠堂建筑要“面南朝阳”,这即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又有着非常合理的科学依据。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与《周易》之学有着密切的关联。《周易·说卦》曰:“圣人南面而听天下。”
由于是“面南而居”,风水学对山水格外看重。往往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个方位神灵来表示山形走势。如《葬书》说:“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为了追求旺水好运,许多附近没有大江大河的祠堂,便选择修建在水塘旁边。古代学宫前的水池叫泮池,进学宫读书,成为科举人才叫“入泮”。另一方面,民间还认为水池暗含“富”字的寓意。将“富”字笔画分解,宝盖头,是后有靠山的家祠,“一”为门前的屏风,“口”就是水塘,“田”指水塘前面的良田。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聚财”的空间。
按照这一学说,为了“养气”,几乎所有祠堂的上下厅之间,都有一口天井。按照风水理论,“天井乃一宅之要,财源攸关,要端方平正,不可深陷落糟。大厅两边有异,二墙门常关,以养气也。凡富贵明堂自然均齐方正,有一种阴阳交媾之美。”
另外,风学理论还认为,房屋的大门为气口,如果有路有水环曲而至,即为得气,便于交流。如果把大门设在闲塞的一方,谓之不得气。因此,大多祠堂门前都有广场,宽敞明亮,便于养气。祠堂的外形基本上是整体长方形,前有主大门和侧门,主次分明,内有天井采光。外有明堂聚气,还有半月形的水塘。天圆地方、藏风聚气,实现天地互通。
祠堂中的风水文化包含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地理气象的知识,内藏着高深莫测的阴阳五行、八卦九风的玄机。虽然目前有些风水学说还缺乏严格的科学根据,但它毕竟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对建筑环境进行地理选址、规划布局的一种实用国术,对建筑美学、建筑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地促进作用。也是一种在中国的土地上生长发育起来传统民俗现象。属于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精华部分,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