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耕度暮秋》千年运河也有魂

(2022-05-05 14:43:27)
标签:

文化

文学/原创

《笔耕度暮秋》

千年运河也有魂

 

如果说运河的水就是他的灵魂,似乎水并不能代表运河的一切。河畔婀娜多姿的垂柳和那些从石缝钻出的各式各样的小草着实给运河添了不少彩。喜欢和运河在一起的感觉,就好像在和一位挚友交谈。只不过有些交流是用语言、表情和动作,而有些交流则是用心。之所以喜欢运河并不是因为他能给我带来些什么,或者他能教会我什么。

每次来到运河畔就感觉要在这儿寻找些什么,似乎必须要在这儿找到什么。喜欢静静地坐在河岸的石阶上,眼睛凝视着水面。或者是半个钟头,或者是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待到眼睛与这河水融为一体时我就能与一个伟大的灵魂相遇。他就像我的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把自己一切秘密都告诉我,我也会把生活的全部讲给他听。时间久了,我们也就成为从未谋面却又如此熟悉的友人。

“运河的魂”,有一天突然这样想。就是啊,运河也是有灵魂的。他的灵魂必定是一个伟大的灵魂。想到这一点,我的心里好像丢失了什么,像是失去了一个最亲密的朋友。当我重新坐回那块石阶时,运河已变得陌生了。一些凌乱的思想碎片开始挣扎。

经常去看运河,他总是那么平静。也从未感觉这一切有什么不平凡。也许是因为不平凡一直都是存在的,对运河的了解还不深;也许是当年我不够成熟,就在运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某一瞬间突然长大;也许曾经接触的那个伟大的灵魂就是运河的魂的另一种存在方式。

提到运河的魂,首先想到的就是水。正是运河的水把我带到了一个圣洁的世界。运河的水并没有其他水的狂躁,所以不会有人对他怀有恐惧或者敬意。正因为他的平静,人们才忽略了他的存在。每年都会有许多孩子在运河里戏水,一头扎进水里,不见一点声色,不一会儿就会在河的另一侧露出一张笑脸;每年都会有许多老人在运河垂钓,老人钓的不是鱼,而是对运河的陶醉,当然,运河也不会亏待垂钓者;每年都会有许多家庭靠这运河水来养育,他们把一舱舱油闪闪的煤炭运到需要它的地方,换来他们一家的生活。运河人家都是以这种方式生活,他们从未想过有什么他们尚未觉察而又确乎存在的东西在他们的生活中。水的确有着一些可以使水称得上是灵魂的特征。如果水的确是运河的灵魂,他的灵魂必定是安静的。

如果说运河的水就是他的灵魂,似乎水并不能代表运河的一切。河畔婀娜多姿的垂柳和那些从石缝钻出的各式各样的小草着实给运河添了不少彩。可以说是运河的水养育了运河人,运河人又造就了运河古城。也可以说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由此看来,后者更能令人信服。

比起以前,运河的水似乎清澈了许多,在运河人的建设下运河古城也更加迷人。运河在不断发展,运河的灵魂也在不断丰富。究竟什么才是运河的魂?答案还需要我们继续寻找。

运河边的浙江塘栖镇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繁盛于明清。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任时光流逝,饱受运河文化浸润的塘栖古镇还留有千年累积下来的文化,至今都保留着江南水乡的亲切如一,悠悠岁月的痕迹并没有消失在弄堂小巷,正等着在每个人心中开花。

浙江有许多有特色的小镇,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和旅游功能,还有一大批小镇也正在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特定的地理故事。特色小镇,为未来的浙江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景象。从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不同方面小镇的人文气息,小镇在经济发展潮流中遇到的机遇和带来的希望。沿着京杭大运河一路往北,依运河而生的千年古镇塘栖也正沉浸在新年的喜气中。

塘栖至今都保留着江南水乡的亲切如一,外地游客喜欢来这里看一看古建筑的风韵,杭州本地人也喜欢来尝一尝、闻一闻、感受一番这里的老底子味道,悠悠岁月的痕迹并没有消失在弄堂小巷,正等着在每个人心中开花。

从塘栖站下车,步行10分钟就可以走到塘栖老街,老街区域以京杭大运河为界限,分为水北和水南,由广济桥相连接。老街区域并不大,低着头快步走15分钟就能横穿水北水南大部分步行区。但一般人都会在这里花上2小时以上的时间,因为老街上几乎每一处老字号和古迹都值得驻足。

围绕着运河而生的塘栖古街,有众多古桥,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已经被列入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区的广济桥,广济桥始建于明朝,历经500年风霜,每每过桥,桥上每块石头仿佛都在述说着自己的历史。

有水的地方,就肯定有美食。作为“鱼米之乡”的塘栖,早在清末就成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这其中以糕点为主的美食就占了很大部分原因。众多独当一面的老字号,这其中保留下大部分都是特产,如法根糕点、老刀食品、朱一堂茶点等,目前这些老字号都还保留在塘栖古街。

走过广济桥,就是布满老字号的水北老街。当地人告诉记者,凡是从水北老街走出来的游客,几乎都是大包小包拎着刚买好的年货。法根糕点的老板李法根告诉记者,塘栖古街的老字号食品店都走薄利多销路线,以法根糕点为例,最贵的一盒糕点才15元,最受欢迎的麻糍、桃酥都不到10元一盒,但是食材新鲜且自有独家秘方,使得糕点一应难求,因为几乎每位游客都会一拎一大包。

以传统运河文化为基础,以物美价廉为卖点,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塘栖古街的老字号焕发了新生命。除了人头攒动的老字号食品店,春节期间塘栖古街还会上演土灶上摊锅糍、老火灶上打年糕等传统年俗展现,老街坊们都已经在现场铺开了摊子,如果你感兴趣,也可以挽起袖子来帮个忙,大家不仅可以大饱眼福,也会很有口福。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不仅是人气的堆积,更是精神的沉淀。在有自来水之前,生活在运河边的塘栖人,都用木桶来解决平时的生活用水,那时候各种木桶就是运河水与塘栖人的搬运工。目前在有水北老宅还有最后一家手工木桶店“沈氏原木”,几乎没有吆喝声,但驻足的游客却不少,老板兼唯一的伙计老沈每天都坐在店里打磨木桶。

老沈是土生土长的塘栖人,他的生活轨迹和精神也充满着塘栖人奋斗、钻研的印记。他12岁拜师学箍桶,帮着东家端茶递水2年才有机会摸木头,新中国成立后进了塘栖木器厂直到退休。可老沈的退休生活一直不得空闲,不断有人慕名来定做木桶,有自家用的泡脚桶、洗衣盆,也有给女儿做嫁妆的马桶,只要客人开口,老沈都会想办法私人定制。

老沈今年83岁了,耳背很严重,不太会说普通话,一般也不和人主动聊天,入驻塘栖古街后,这反倒给他营造了一种可以静心箍桶的工作环境。

不吆喝,店面也毫无装修可言,但是走进店面的游客们看着工作台打磨的油光锃亮,工具手柄上都已经打磨出最适合沈大伯拿捏的外立面,看着老爷子不紧不慢地打磨木头,面对自己每一件作品,都能有发自内心的成就感,尽管彼此没有对话,但从事同一份手艺活60多年累计下来的神圣感油然而生。如今,老沈手中的木桶早已成为了一个符号,他对手艺的追求也成了塘栖人精神的缩影。游客们徜徉在传统街头,寻求内心的安宁充实,正如一位游客说的,寻的看似是旧年俗,其实是从指间悄悄溜走的美好岁月,总有些东西是丢不掉忘不了的。

任时光流逝,饱受运河文化浸润的塘栖古镇还留有千年累计下来的文化,现在,塘栖人喊出了“繁荣运河水乡文化,复兴塘栖千年古镇”的口号,并以此翻开历史新的一页。

大运河绵延2700公里,沿线共有35个城市,身为其中的一员,淮安该怎样体现特色彰显优势?如何在谋划自身发展定位时,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规划?

“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区,这一定位准确地体现了淮安作为漕运中枢的特色,也是无可争辩的。”明清时期,淮安是漕运指挥、漕船制造等五大中心,其特殊的地位在沿线城市中实属唯一。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将依托淮安漕运中枢的历史地位,以总督漕运公署遗址遗产区和中国漕运城项目为核心,挖掘漕运文化,推进运河课题研究和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中国漕运看淮安”的品牌效应。

历史上,中枢集成的河工文化在淮安积淀,其中,清口枢纽是我国古代治河史上最复杂的治河工程、成就最大的枢纽。以清口枢纽为代表的运河遗址,体现了我国古代治河工程史上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科技含量。目前,清口枢纽遗址和洪泽湖大堤保存完好,堪称大运河上鲜有的、活态的“河工历史博物馆”。

如果说漕运、河工反映了大运河淮安段的特色,彰显了淮安段的文化特征,那么,融合淮安生态文旅水城这一全新城市发展定位,把大运河淮安段建成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的定位,则是把大运河文化带和江淮生态经济区两大战略有机结合的完美呈现。在生态文旅经典体验区建设中,淮安将围绕清口枢纽、洪泽湖大堤以及里运河、洪泽湖、白马湖等河湖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挖掘培育更多富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生态文旅项目,使淮安成为“游京杭运河、览漕运文化、看河工奇观、赏江淮风情、品淮扬美食”的最佳目的地。

河下古镇、清江浦、蒋坝镇、码头镇、老子山镇、泗州城等等,运河记忆于一座城市而言,往往是由一些标志性的地区地标组成,比如历经风雨洗礼,与古老运河相生相伴的古镇,俨然成了运河记忆的特殊符号。在大运河淮安段的空间布局中,淮安十分重视这些特殊的文化符号,并构想以这些特殊的运河文化古镇为标志性节点,把运河淮安段串成一条高品位、高颜值的“珍珠项链”。

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运河遗存和故事,是这些运河古镇共同的特征。曾是古邗沟入淮处的千年古镇河下,明清时期是淮北盐集散地,淮北盐运分司驻地,很多盐商在这里业盐。河下还是漕船零部件配套加工基地。明初大学士邱浚赞美河下,曾作《过山阳县》诗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至西湖嘴上头”。

河下曾诞生巾帼英雄梁红玉、大文学家吴承恩、状元沈坤、山阳医派领军人物吴鞠通等历史名人。明清两代,河下曾出过67名进士、123名举人、12名翰林,有“进士之乡”之称。该镇现为国家重点文保单位。

位于洪泽湖大堤最南端的蒋坝古镇始于东汉、兴于明万历年间,是典型的因造堤而兴的集镇。乾隆曾两次南巡至此,留下御笔“信坝碑”及“信坝碑亭记”两块碑文和动人的卧虎坝、黄罡寺的传说。镇西的西堤是我国各种防浪坡形最为集中且保存较好的地方,中国人民解放军“石工堤连”就在这里诞生。如今,蒋坝镇依托滨湖风光和美食资源,高起点规划和建设,将河工风情文化内涵转换成特色旅游和旅游产品,把蒋坝打造成展示河工风情载体的特色小镇。

码头镇在历史上位于运河、黄河、淮河等五河交汇处,距今有2300年的历史,从秦始皇置淮阴县开始,就长期为县治所在,这里的淮阴故城遗址、秦甘罗城遗址、清河旧县遗址、清口枢纽遗址都是古镇悠久历史的重要见证。洪泽湖大堤的起始点也在码头镇,尤其是境内古运河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惠济、通济、福兴三闸遗址,为码头镇烙上了深深的运河文化印记。码头镇还是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大家枚乘父子的故里。现在的码头镇依托丰富的水运资源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载体,打造农业、渔业特色小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