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苦参禅》做人无过便是功做事无怨便是德
(2022-04-01 07:48:34)
标签:
文化文学/原创 |
《无欲苦参禅》
做人 无过便是功 做事 无怨便是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我们生在世间,尤其是大丈夫本应立功建业,但不要过度被功名心所驱使,或以龌龊低下的手段去做不可告人之事,增加自己的光荣与威严,这样是会引起种种祸端的。不如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为一生事业努力,才是伟大的功业。
对他人施恩惠也是很好的善行,但我们施舍的时候应以仁心施舍,并且了解舍的真义。真正的舍,绝不是舍一点小惠于人,心中抱一种希望报酬的心理,如有一丝一毫这样的心理,就是贪不是舍了。真正的舍,要像蜡烛般牺牲自己给人以光,又如太阳的光热照着大地,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望代价,不望酬劳,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义。否则施恩求报反而招怨,要无怨心才是恩德。
佛教所说六度,第一度是布施,财施、法施、无畏施。在行菩萨道时,左手施人,右手没有想受报。佛经上说: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此是不朽的名言,我们要好好遵守去做,发扬我们的德泽。
意思是: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争取功劳,只要没有过错就算功劳;帮助别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就算是积德了。
这句话出自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菜根谭·概论》。原文: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要感 德,无怨便是德。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意思是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争取功劳,只要没有过错就算功劳;帮助别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就算是积德了。在道路狭窄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能;在享受美餐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吃。
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真正的舍,要像蜡烛般牺牲自己给人以光,又如太阳的光热照着大地,都是没有任何条件的。不望代价,不望酬劳,如此才符合施舍的真义。否则施恩求报反而招怨,要无怨心才是恩德。
一个人,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起美酒佳肴的味道,浓淡滋味已无处寻觅。交欢之后再回想起淫邪之事,那种男欢女爱的念头已经荡然无存。如果人们能够多想想事后的悔悟,就能破除做事之前对它的痴迷,那么心性就能得定,一切行为自然都中正。
身居高位,终日华车美服,一定要有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心态;栖身山野林间,每天布衣粗食,必须要有胸怀天下的雄心壮志。
人生在世不必刻意去争取功劳,只要没有过错就算功劳;帮助别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戴德,只要对方不怨恨就算是积德了。在道路狭窄时,要留一步让别人能;在享受美餐时,要分一些给别人吃。
人有名利之心,一旦有了功劳,就希望凭借功劳获取名利,这是人之常情。“处世不必邀功”,就是提醒人要放下名利之心,以平常心做事,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而不必因为私心私意扭曲事物的本来面目。
“无过便是功”,这个“过”,就是名缰利锁。如果能够摆脱它的羁绊,以公道之心对待事务,不夸大,不缩小,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管做得怎么样,都是就着事物的本来面目、顺着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做,这就是功。
“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的理解。相传,鲁国曾有一条法律,如果有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谁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可以到官府领取补偿金。
有一次,子贡赎回一个鲁国人,回鲁国后却拒绝接受补偿金。孔子说:“子贡,你的方法不妥。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为沦为奴隶的本国人赎身了。如果接受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名誉;而你不肯拿回你付出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那个人为了表达感谢,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抢救那些落水的人了。”
佛法中谈到布施,有“三轮体空”的说法,无论我们做了什么样的布施,都应该不执著布施的我,不执著布施的人,以及不执著所布施的物。帮助了别人,当然不应求回报,否则,那是交易行为了。但是,一定要随缘。不随缘的话,反而带来怨言。
如子贡赎人不接受补偿金,造成以后鲁国人不愿再赎人了,对于那些想赎人的人和期待被赎的人,就造成了怨,而且子贡不受补偿金的行为,是执着一个布施的“我”,这似乎是在提醒别人,这个好事是我做的。
子路不一样,别人送我牛,我接受,受助之人表达了感恩之情,解除了心里亏欠的负担;而将来溺水的人,也有了被人救助的希望,两全其美。
子贡、子路都没有救人求回报的念头,但子贡的行为带来抱怨,子路的行为带来效仿。两个人的作法造成的不同后果,完美的说明了怎样的行为才符合“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的境界。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邀功:指刻意追求功名和功绩。 邀,求取、谋求;功,功名、功绩。
与人:指给人以恩惠、恩泽。与,给予。感德:感恩报德的意思。为人处世不能够刻意去追逐名利,能够做到不犯错误就是最大的功劳;对待他人多多施舍不一定要求回报,只要别人没有怨恨,就是最好的回报。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今天已被视作保守主义而遭到普遍的批评。的确,历史的进步 总是以某种牺牲为代价的。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要甘冒一定的风险,包括犯错误。问题 的关键是要看动机,如果动机纯真,那么功过德怨人们自有公论,也会给予充分的理解;如 果动机不纯,即有邀功感德之心,也就不足取了。
既然来到世上不容易,那就一定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这样的想法,现在是人之常情,恰恰就是人之深情背后有着更有意思的事情。菜根谭高明就高明在这里,人生在世,不可能都是项羽,不可能都是英雄,不可能都会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仔细一想,无过,还真是不简单。你想想,你没有犯过错吗?你敢保证一生无过吗,你敢保证一天无过吗?你敢保证一事无过吗?孔圣人也不敢吹这大牛呀。无过,看似一条底线,实则高如天际。
帮助人之后,如果受益之人,能够心怀感激,那自然是好事,如果能够把你的善行传播下去,也是不求感恩地去帮助别人,那更是大好事。恰恰是,有时候斗米之恩却养来一个仇人。也有时候,帮过人的人,自己有难处的时候,想到自己帮过的人会帮自己一把,如果那人如你一样,自然会回报你,如果不一样呢,你要不来回报,还可能要回来的是怨恨,是一只白眼狼。
有心为善不为善,无心做恶非大恶。做事无过便是功,做人无怨便是德。做事先做人,人善事必成。
现在有种很消极的态度,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错不错。无论是机关里,还是社会上,大有人在,为官不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实在是不少。菜根谭这两句话,真正的意义是在鼓励人们,以一种舍己为人的宽恕精神做事做人。真正的处世高手,定会处处守住小节,绝小过而成大功。
真正的施舍,不是对人的小恩小惠,不是交换式的市场思维,完全是一种自我牺牲。反之,如果施恩而图报,那无异于是一种变相的贪婪。真正的施舍,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佛教里有个六度的说法,老牛不太懂,没有研究过。其中第一度,是布施、法施、无畏施。简单理解就是,不能左手施恩,右手图报,不能白天施恩,晚上图报,不能今日施恩,明日图报。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这才是真的施舍和助人。
施比受更快乐,这是宗教里经常说的一句话。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么高的层次。退而求其次,那就先予后取,先舍后得,多予少取,多舍少得,不予不取,不舍不得。再退而求其更次,按照市场法则等价交换,也能说得过去。最说不过去的是,不劳而获,空手套白狼,给人一个想着捞回仨。
君子之行,以静养身,以俭养德。修恭逊、敬爱、辞让、除怨、无争,以相逆也,则不失于人。尝试多怨争利,相为不逊,则不得其身。
为人处世不必追求功名显赫,只要踏踏实实,没有太大的过失,就是功劳了;帮助了别人,别希求他人感恩戴德,只要大家都心平气顺,没有怨言,便是德业圆满。
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是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