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欲苦参禅》禅在心间并非可望不可及
(2022-03-18 08:04:01)
标签:
文化文学/原创 |
《无欲苦参禅》
禅在心间 并非可望不可及
禅,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人生命和心灵的关注,以其对真实人生的追求,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喜爱。
禅,并非天上的云彩,可望而不可及。
禅宗是唐宋时期无数杰出的禅师创造的。这些洋溢着活力、充满着自信的禅师,生活在青峰翠岩下,枯藤老树间,他们互斗机锋、棒喝交加、指天笑月、潇洒风流。他们认为出家的真正原因不是逃避尘世的喧扰,而是探求智能的特有方式。因此,他们强调自尊、自信、自立,敢于否定佛祖崇拜,敢于稚经叛道。
他们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母胎中,完成了中印文化的交融,孕育出大智大慧的中国禅宗。它流光溢彩,博大精深,洋溢着中华文化特有的风范和魅力,蕴涵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宗教智慧和人生智慧。肯定地说,从来没谁创造过,因此,可以说禅宗智慧是人类智慧宝库中最迷人、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它放射出哲理的光辉,照亮了一千多年来的人生之路。
进入大彻大悟境界的禅师们,能够充分把握自己、肯定自我、热爱人生、注重创造。他们自由、奔放、果决、豁达、充满自信。他们不再是晨钟暮鼓中身似枯木、心如古井的苦行僧,而是风流潇洒、超然物外的智者。昔日古佛青灯旁的死气沉沉,被寄情山水的生龙活虎所取代:昔日坐禅守戒的寂寞,被神交天地的自由所取代。他们落拓不羁的潇洒风流令后人倾倒,他们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话令后人拍案叫绝,而他们超然凌越的大智大慧,又让后人望尘莫及,赞叹不已。
一千多年来,禅宗吸引了不少文人士大夫,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禅宗虽然是中国文化的杰作,但通过历代的文人士大夫,又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禅宗,一千多年来的中国文化就会黯然失色。
在公元十二世纪左右,日本僧人荣西将临济宗禅法传入日本。十三世纪时,日本僧人道元将曹洞宗禅法传入日本。从此禅宗不仅在日本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而且深深渗入了日本人的生活以及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日本文化的支柱。
二十世纪初,铃木大拙等人相继把禅宗传到欧美,使东西文化在更深层的精神领域中交融。西方现代科技和工业生产的发达,猛烈冲击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思想和感情;现代生活的速度和节奏,加上经济危机,使人难以预测自己的未来。西方人在物质生活日趋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是异常的空虚。
在一些人看来,禅宗无疑是挽救西方人心理危机、填补心灵空虚的灵丹妙药。在今天的西方,禅学机构和禅宗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兴起,禅宗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在中国文化中,只有禅宗才算得上大踏步地走向了世界。
在日本、韩国、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也兴起了一股势头不小的参禅风,从政界要人到普通员工,无不利用节假日到寺院拜师访道,向现代的禅师请教如何去除人生的烦恼,如何才能生活得洒脱自在。
于是人们纷纷称道禅的妙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当你被人生的种种烦恼包围之时,读一点充满人生智慧的禅宗语录。可以帮助你进入一个无忧无虑的境界:只要有禅宗的智慧之光在你的心灵照耀,你就会变得旷达洒脱,活得自由自在。于是手,禅宗智慧为处在利欲纷争的世俗人生注入了一股除去烦恼的清泉。
其实禅的作用并不仅仅是去除烦恼。禅是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禅的宗旨不是要人们逃避现实。而是要人们在生活中承担责任和义务。发挥人性的光明面,扬弃狭隘和自私,培养智慧和爱心。可见禅是积极入世的。是面向人生的.更是理解人生的一把特殊的钥匙。
禅,并非天上的云彩,可望而不可及。禅,其实就在你的生活之中。如果读者能通过这篇小文了解禅宗的智慧,了解禅宗对畔外文化的影响。得到一些人生的感悟,摆脱一些尘世的烦恼,从而生活得潇洒自在些然后再进入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那就是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禅不是拿来剥夺别人的,不是去给自己标榜“我是一个禅者”的,禅是每个人实践到了、把握到了、运用到了,它就是一个自我生命的享受者。
生命的安乐、喜悦、自在是原本就存在的,我们的生命跟释迦牟尼佛没有什么差异;我们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的差异,我们内在的所有慈悲、善良、智慧、所有的品德跟达摩祖师、跟历代的诸祖、诸师都无二无别,只是我们敢不敢承担,承担了我当体即是,不敢承担,我们就自甘为凡夫走卒,自甘为卑贱的奴隶,把自己的生命、高贵的头颅、坚韧的膝盖跪下向傀儡去磕,但是禅让高贵的头颅向毗卢顶上去踏,让这个精神——大丈夫顶天立地的浩然之气与天地同筹、与万物为旅又与万法同在的那个“顶天立地”,这就是禅的境界。
一旦我们把握它了,那么满目青山是禅、潺潺流水是禅、郁郁黄花是禅,凛冽的清风也是禅,所以说禅是无所不在的,禅也是当前能够被任何人所把握和实践到的。
当你息妄归真,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那里是一片宁静的大海,没有任何念头的波涛。你已在不知不觉中,止息了所有的计较与猜度,就像头脑里久住的一个絮絮叨叨的老太太突然停止了唠叨。这时你自然会明白,为什么广告中都爱说“停下来,享受生命”。需要“停”下来的是你的脚步吗?不是的,真正需要停下来的是你那个总是制造痛苦假象的妄心。
假如面前有两张相片,一张是少女照,风姿绰约、美艳惊人;一张是老妇照,沟壑纵横、沧桑毕现,请问哪张好?也许你多半会说“艳若桃李”的好。但若以禅僧的眼光来看,这一回答“错了”。那么另选“丑似榆木”呢?同样也错了。禅者自有其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思维方式。这一问题的“标准答案”,就在下面这则小故事里:
惟俨和尚是唐代著名禅师,晚年住在澧州(今湖南澧县)的药山,人称“药山惟俨”。他与许多高僧一样,善于从眼前小事物入手,启发弟子们的悟性。
有一次,惟俨指着林中一棵枯木,问弟子道吾和云岩:“你们说,是枯萎好呢,还是向荣好?”
道吾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向荣的好。”不料惟俨断然否定道:“灿烂终将归于消灭。”这一来,答案似乎已经明确,所以云岩随即转口说:“我看是枯萎的好。”谁知惟俨同样认为是错的:“枯萎也终将成为过去。”
这时,正好另一位高沙弥从对面走来,惟俨便以同样的问题“面试”他,机灵的高沙弥不偏不倚地答道:“枯萎的让它枯萎,向荣的让它向荣。”
惟俨这才颔首赞许道:“高沙弥说得对,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应该听其自然,不要执著,这才是禅的态度。”
其实,惟俨提问的本意,不是要你作“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要你懂得,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灿烂也罢,枯萎也罢,都会如过眼云烟,不复存在。记得沈从文先生在《烛虚》一文中也说过:“自然极其博大,也极其残酷,战胜一切,孕育众生。蝼蚁蚍蜉,传人巨匠,一样在它的怀抱中,和光同尘。”
进而言之,灿烂与枯萎本来就只是事物不同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灿烂过后是枯萎,零落成泥后又孕育出新的灿烂,无所谓哪个好哪个坏,其各自独特的魁力,就看你怎样去欣赏了。比如月亮吧,总有阴晴圆缺,不能说圆月就一定比缺月好。一句新月或一弯残月,同样充满诗情画意。“杨柳岸,晓风残月”,不也是令人赞赏的千古绝唱吗?而且正因为有变化,有圆缺,才使我们见到了生命的完整形态,从而更加珍爱人生。
所以,惟俨和尚说得好,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偏执,不强求,顺其自然,才是明智的态度,如果你一唯钟情于“灿烂”,那么,一旦灿烂变成了枯萎,就难兔会产生“黛玉葬花”的悲哀,那将徒生多少烦恼啊!看来,结论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不管外界形态、环境、条件起了什么变化,最好始终超然物外,安然知足于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形态,不管是灿烂还是枯萎,不管是年少还是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