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欲苦参禅》读史关于中国古代禅让制的故事

(2022-03-14 08:19:11)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无欲苦参禅》

读史 关于中国古代禅让制的故事

 

中国主流文化认为禅让制是五帝时期开始流传的。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观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称为“外禅”;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打破了以前模糊的界限,统治者就是统治者,被统治者永远是被统治者。这样固定的社会分层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想着如何统治,被统治者想着如何为主子服务)如商朝就创造了繁荣的青铜文明,而王位禅让只是在不大的原始社会,这种不是严格的角色分工随着生产力的进步阻碍社会发展,还是分工好,王位世袭是这种分工的保证。

在印象中,但凡说到中国上古时代的统治,必定会谈到尧舜禹的禅让制,仿佛因权力的禅让而让“尧舜禹”三代成为中国政治最贤明的时期。

先不说那是不是中国政治最贤明的时期,就搬搬手指头来数一数,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无数次的权力禅让,在历史上呈正面评价且成功的就只有“尧让舜、舜让禹”。在这之后的权力禅让无一不成为历史的丑剧或是闹剧。

那么禅让究竟是不是一项好的制度?如果禅让是一项好制度,为何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就那么昙花一现?如果不是一项好的制度,又缘何会发生“尧让舜、舜让禹”的禅让佳话,且为后人所推崇?

首先,我们先要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帝制时代的所谓“好”制度明确一个标准。从帝制时代的背景而言,所谓“好”制度,必然是要对帝制本身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作用,比如说科举制之所以能历千年,盖因能让“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以这个标准再来看“禅让制”,对于帝制本身的稳定和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根本不能。不要说在“外人”之间进行权力的交接,即便是在统治者自己的子嗣中“选贤任能”都会引起权力结构的巨大动荡,秦始皇身后的政权更迭、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乱”、唐帝国之初的“玄武门之变”等等,都是当时的统治者对继任者人选的犹疑导致了父子反目、兄弟阋墙甚至皇权更替。

因此,在帝制时代任何继任者人选不确定的制度都不是好制度,历代皇帝和官僚们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就从来没有把什么“禅让”当回事,也正是在这样认识的指引下,中华帝国才逐步确立起“立嫡立长不立贤”的权力交接制度。这也是为什么万历年间皇帝和官僚集团始终就“皇储”问题不断发生各种争执和故事的缘由,因为这是“国本”。

再反过来证明,如果禅让确实是一项好的制度,那么至少应从两方面证明其“好”:

一是从统治制度的纵向发展方面来说,这项好制度应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惟好制度方能持久,如科举制。禅让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本身就证明这不是一项好的制度。

二是从统治制度的横向比较方面来说,好的制度一般都应该可复制、可推广,如中国官僚制度就发展成为了西方的文官制。然而事实上,不管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来看,禅让制度除了“尧舜禹”的三代两次禅让之外,就没有其它的成功案例了,这就不得不让人起疑了。

疑什么?疑的就是“禅让”这件事到底在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相对于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权力交接来看,尧舜禹之间的权力禅让不过是历史的偶然。

之后的历史不用说了,从大禹之后,启创立夏朝被认为是“家天下”的发端,之后“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又两晋,南朝北朝接隋唐,两宋辽金元明清”再没有发生过尧舜禹式的权力禅让。倒不是没有禅让,而是之后的禅让不过是“借壳上市”的暴力“遮羞布”。

而说“尧舜禹式权力禅让”不过是历史的偶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翻看张居正为万历小皇帝准备的《资治通鉴》讲评本时发现,在《通鉴前纪》记载的三皇五帝编年史中,五帝皆是黄帝子孙:如黄帝去世后,“子玄嚣立,是为少昊金天氏”;

少昊去世后,“兄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琐”;颛琐去世后,“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之后的接班人出现了一点小问题——“帝喾崩,其子挚立”,并不是尧顺利接班了帝喾的政权。

但是,在张居正为“帝尧”词条讲评的开头部分,有这么一段文字:“帝尧是帝喾之次子,挚之弟也。挚以长子继喾而立,封尧为唐侯,其后挚以荒淫见废,而崩,于是诸侯尊尧,立为天子”。

搞了半天,尧也还是帝喾的儿子。由黄帝而少昊而颛琐而帝喾而帝尧的这一段历史的,明明就是在一家人中完成的权力交接,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用“家天下”来表述。

继续往下看“帝舜”的此条,让人吃惊的是上来第一句:“黄帝八代孙也。”搞了半天还是黄帝他们家里人接班啊,只不过帝尧是黄帝四代孙,与帝舜隔了三代人。难道仅仅因为中间隔了三代,就说这是禅让了?如果这样解释,那么从帝舜到大禹之间的禅让倒也能说通。

但这一次不是帝舜比大禹大三代,而是大禹比帝舜大了三代,据《通鉴前纪》记载:大禹,“黄帝之玄孙也,姓姒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琐,颛琐生鲧,鲧生禹。”也就是说,帝尧和禹是同一辈人,而且有同一个爷爷——颛琐。这样的权力交接,与我们一般认知上的“禅让”恐怕相去甚远吧。

于是,我们只能这么定义“禅让”,就是把权力交给与自己隔了三代以上的家里人。但问题并没有结束。问题在于既然“尧舜禹”如果是已经禅让的接班人,为什么在史籍上还要分别提到他们的儿子呢?

既然写到了这三位儿子,那么就说明了他们是准备要接班了,而尧舜禹“在位”时也确实是把自己的儿子按接班人的要求来打造和磨砺的。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这三位儿子才有了与受“禅让”人一较高下的实力。只不过前两者失败了,而夏启成功了。

当然,对这段历史最为叵测的猜疑是,所谓禅让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而是后人脑海中、笔尖下想象出来的产物,或者说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根本也就是后世三国时代曹魏代汉、司马代魏一样的故事,只不过是被粉饰成了贤明时代。

传说黄帝以后,先后出了三个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分别叫尧、舜和禹。尧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明君,他不仅能使自己的部落内部亲近团结,百官各尽其职,而且能使各地部落首领心悦诚服,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尧老了的时候,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便召集各个部落首领来商议。问他们说:“谁能够继承我的事业呢?”

一个大臣说:“您的儿子丹朱是个聪明的人,可以继承您的帝位。”尧叹了一口气说:“我熟悉丹朱的为人,他品德不够好,又喜欢跟人争吵,不合适。”另一个大臣说:“管水利的共工,工作做得不错,可以用。”尧摇摇头说:“共工能说会道,表面很老实,内心却很傲慢,也不能用。”我们觉得他德行很好,能继承您的帝位。”尧点点头说:“是,我也听说这个人很好,你们能不能详细说说他的事迹?

舜的生母早已去世,后母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也傲慢得不得了,父亲却很宠他。他们都对舜非常不好,只要舜有一点点的过错,就要受到重罚。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却仍然对父亲和后母非常孝顺,对弟弟十分和气,凭借自己的孝道跟他们和睦相处,并能使他们上进、不干坏事。所以大家都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听了很高兴,说:“那好,让我考验一下他吧。舜娶了公主后,叫两个公主放下架子,和他的父母住在一起,遵守做媳妇的礼节。公主在舜的家里从来不敢以公主自居,特别讲究妇人之道。

尧很赞赏舜的做法,于是又让他管理国家事务,各项事务舜都料理得井井有条。尧还派舜到深山和大河里去办事,舜进入深山老林,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也不迷路误事。

舜帝即位之后,过了二十八年,尧去世了。百姓非常悲痛,犹如痛失了自己的父母一样。三年时间里,天下人都没有演奏音乐,借此表示对尧的悼念。尧在生前就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器,不能把天下传给他,于是把帝位交给了舜。

尧知道让舜做天子,会有益于天下百姓,只会使丹朱一人不高兴;而如果让丹朱做天子,则会使天下人受害,只有丹朱一人得利。尧不愿损害天下人而使自己的儿子得利,所以把管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舜。舜即位后,和从前一样勤劳、俭朴,跟老百姓一起劳动,受到大家的爱戴。

尧逝世之后,舜守丧三年,然后主动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却隐居了起来。可是,部落的成员们都不愿意接受丹朱的领导,人们有了纠纷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解决;

后来舜年岁渐大,部落成员又推举禹出来兼管政务,舜对禹考察了十七年。舜死后,没有传位给他的儿子,而是传位给大家一致推举拥戴的禹。这种让位,历史上称做“禅让”,指将王位传给贤能的人,而不是自己的子孙。其实,在氏族社会时期,用选举的办法推选新的首领,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