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茶如酒品宋词

(2021-12-09 13:26:55)
标签:

旅游

文化

文学/原创

如茶如酒品宋词

 

空余时间 ,喜欢静静地读一些古诗词,古诗词中蕴藏着百代精华,万世兴衰。在唐时风宋时雨的沐浴下,古人对四季轮回,时光流转的感受,对人事代谢,往来古今的感慨,在经过了千年的变迁后,人会老,花会辞枝,而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情思,渐渐沉淀成了唐宋诗词。

唐诗阔大厚重,而宋词多纤巧哀婉。唐代是开放繁华的盛世,而宋代则是孱弱文质的王朝,所以宋词多纤细婉约,没有唐诗敦厚雄实。尽管南宋稼轩等人之词不失雄壮豪放,但它所反映的也不过是一个王朝回光返照的背影,缺少了唐诗那水墨策马映青山飒沓如流星的底气。

所以人常曰:唐诗如日,宋词如月,一阴一阳;唐诗如山,宋词如水,一刚一柔;唐诗如酒,宋词如茶,正如茶的婉约,酒的豪放,茶清明,酒昏沉,茶出尘,酒入世;唐诗如意气风发长安打马的少年,而宋词则是温婉如玉的女子,她眉峰如聚,眼波似水,顾盼流转,神采飞扬,使人见之不可忘。

诗庄词媚,所以词最初是被称作“诗余”的,一如温飞卿的花间词,多为风花雪月,幽思闺怨的闲愁与小忧伤,直至李后主国破北上后,词才从歌女伎工之词演变为士大夫之词,自后主起,词眼界始开。

读宋词,感受宋词里的悲欢离合,缘起缘灭;宋词里的家国天下,王图霸业。不管是婉约的还是豪放的,它总给人忧伤与苍凉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宋的积贫积弱,文人骨子里总有拂不去的忧伤和忧患吧,他们一边诗意着,一边失意着。只不过婉约词骨子里透出读是柔情,而豪放词里透出的却是萧瑟与苍凉。

宋词中那一段段欲说还休的红尘往事都随风逝去,但词中谈笑风生的才子与温婉柔美的女子却永不老去,那美如画的景致也不会在似水流年中褪色,尽管词人都已老去,风景不再似旧,但蕴涵在文字中的清韵还在。在宋词里,有古香古韵的淡雅,有笙歌飘散的繁华,有残花掠过的忧伤,还有千古悠悠任兴亡的苍凉。

漫步在宋词里,从柳七的晓风残月杨柳岸到欧阳永叔的深深庭院。溪亭日暮,看易安东篱把酒,花香盈袖。小楼上,少游感飞花似梦,细雨如愁。而蒋捷听雨歌楼上,半百岁月道尽人生对西风断月的感慨,稼轩的铁马金戈流传着汉唐遗韵,放翁则为天下唱一曲苍凉对挽歌,铁马踏冰入梦河,为自己谱一曲莫失莫忘却又无可奈何的悲歌,山盟虽在,锦书怎托。

读着婉约如水的宋词,像是走进了烟雨蒙蒙的江南,笙歌散后人微醒,一别之后两地的相思;铅华淡妆为谁成,相见怎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扯不断,理还乱的情思,婉约的宋词总能将痛彻心扉的离愁别恨绵绵地嵌入优雅细致的长短句中,不像现在一些流行歌曲将爱唱得颓废泛滥,一些影片将相思演绎得俗不可耐。

宋词中那纯纯的想念,淡淡的相思,恰如夜月里那一帘的幽梦,春风十里中的柔情;陌上花开蝴蝶飞,游女长歌缓缓归的旖旎;西风屈指来,流年暗偷换的惆怅;萋萋芳草,杜宇声声,雨打梨花深闭门的闺怨;水风轻,梧叶黄,断鸿声里故人茫茫的想念。

婉约,是词人感受到的常人无法捕捉到的细致情感谱成的江南古调,意绵绵心有相思弦,轻浅的长短句是词人笔下生出的绝妙莲花,一花中有一方世界,一叶中有一片清韵。

婉约,是少游西城杨柳弄春柔时牵动离忧泪却难收,忆起碧野朱桥当日事,回首故人不见江水东流的哀伤;是三变在潇潇暮雨洒遍江天时心中浮现的盈盈仙子;是易安寻寻觅觅寻不到,冷冷清清埋下闲愁的相思地;是贺方回一川烟草,满城风絮的离愁别绪;是小山在歌女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曲终人散后怅望一地落花的忧伤;是南唐中主细雨梦回时,小楼吹彻玉笙寒的寂寥;是朱淑真独行独坐还独卧的断肠。

婉约词如精致的青花瓷器,稍稍一碰就会让人看到词人内心里的支离破碎;仿佛江南烟雨楼台中细细飘飘的流苏,在风中舞出寂寞的形状。婉约词,轻轻叹,情切切,意绵绵,魂不灭,情相牵,灵韵一缕留心间。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李清照的词,宜于帘卷西风处,听梧桐更兼细雨,品铁观音,欲说还休:“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读柳永的词,宜伫倚危楼,凭栏把盏,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读辛弃疾的词,宜“醉”里挑灯看剑,大口灌乌龙茶,一“醉”方休。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读苏东坡的词,可于朗日晴空之时,也可于风雨交加之际,至于茶叶,不拘粗细,信手拈来,无需讲究。

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睡里消魂无说处,觉来惆怅消魂误。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读李煜的词,宜于深夜,绕阶徘徊,饮一杯酽酽的龙井,为之谓叹。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读蒋捷的词,宜于客舟,于僧庐,风雨飘摇之中,饮一杯禅茶,品悟人生,勘破世情。太多了,不一而足。

如果说,唐诗大气磅礴,那么,宋词则缠绵悱恻。如果说,唐诗大开大合,那么,宋词则如泣如诉。如果说,唐诗是豪情万丈的侠客,那么,宋词则是温柔婉约的闺秀。如果说,唐诗如酒,那么,宋词则如茶。

然而,对于宋词,我比较中意的,只是那么几家。一卷《宋词》在手,读来读去,也就那么几首。尽管如此,这一卷已经磨损了的《唐诗宋词全集》,却一直放在我的案头,不曾闲置。

有时候我在想,我是将自己泡在宋词里了。我想,我骨子里总有那么一点点忧郁的痕迹,是被宋词一点点浸泡出来的;还有对浩然之气的景仰,也是从宋词的诗句里汲取的。

宋词如茶,宋词的诗句里却到处都是酒的味道。喝茶与饮酒应该是两种境界。喝茶应该属于婉约派,那么,饮酒就是豪放派了。喝茶应于风轻云淡处,斟一杯清茶,抚一张古琴,对高山流水或对一轮明月,喝出幽幽情怀;饮酒则可以把酒临风,唱大江东去,吐浩然之气,浇心中块垒。

有时候,我不知道这宋词是茶还是酒,浸润其中,不知是绿了芭蕉还是醉了樱桃。很多的时候,这宋词如茶还如酒,明净了心智还燃烧了豪情。

李清照应该算是宋词中的一杯茶,淡淡的,略有一点点苦涩。李清照融入宋词里,与宋词密不可分。她因宋词而绵长,宋词因她而令人回味。她成了宋词中那一杯最值得回味的清茶。

茶淡而味苦,就像李清照的人生,亦如她的诗词。在浅斟低酌之间,将人生的悲凉,世道的艰辛,一一倾注在她那长长短短的诗句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不知道她喜欢喝茶还是喜欢饮酒,但我觉得她诗句之苦涩、之淡而绵长,读之,让人为之黯然销魂矣。

然而,读她的诗句,却见到处留有斑斑点点的酒的痕迹。人常说,茶可以使人神清气爽,酒却是用来消愁的。难道李清照也是在借酒消愁吗?“昨日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在她的诗句里,酒与愁,有扯不断的关系。在我看来,李清照的诗词如茶,可她却将心中那浓浓的愁绪用酒点燃,写出了一首首带有酒的味道,却是苦涩的诗词,让我们慢慢品尝。李清照的诗词,如茶亦如酒啊。

辛稼轩应该是宋词中一杯厚而烈的美酒。无论他那比酒还醇厚、比酒还豪放的诗词,还是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都足以让宋代诗坛生辉,都足以让我们这些喜欢宋词的人沉醉。在宋代,诗词之豪迈,与之可以比肩者,不止二三子。武能疆场杀敌,而诗词又足可光耀宋代诗坛的,也只有那个“怒发冲冠”的抗金名将岳飞,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辛稼轩的词,就是一杯浓烈的酒,让宋代烟雨中的诗词,生发出一种炽烈的豪情。这是因为,他曾经是一位驰骋沙场,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士。所以读他的诗词,于悲愤中难掩豪迈之情,这是战士的本色。“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这是壮士的慷慨悲歌,这是诗人醉酒的哀声。后人读之,不禁掩面涕零,掷杯而大醉。

宋词如茶如酒,饮之、读之,心醉神驰也。宋词,如茶亦如酒,让我们举杯痛饮吧。痛饮一杯黄藤酒,着满怀愁绪,踏一地黄昏,道他一声错!错!错!

饮他一杯月上柳梢头,在黄昏时节,灯火阑珊处,让清泪成双,湿透春衫袖。

饮他一杯目尽青天怀今古,岸柳悲凉,河疏星淡,雁不到,书成谁与?叹人情老易悲难诉,此情只待,举大白,听金缕。

饮他一杯鹤冲天,对长亭晚,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将那万种风情,换了浅斟低唱。

痛饮一杯念奴娇,故垒西边,赤壁之上,对千里大江东去,含泪擎浊酒,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痛饮一杯宋词啊,且饮,且吟。痛饮一杯宋词啊,心醉之,神往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