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语问苍天》为何中国古代诗人多偏爱月亮
(2020-07-08 09:26:35)
标签:
文学原创散文 |
《笑语问苍天》
为何中国古代诗人多偏爱月亮
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中国的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的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学现象。
想象卓绝的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有人粗略统计,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
面对着八月十五的当空皓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思绪万千,只要有点小才情的人都会忍不住吟诵几句诗,或者干脆自己即兴赋诗一首,来表达此时此刻复杂的内心情感。而一些震古烁今的诗词大家更是会在这一天留下自己的千古绝唱。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首张若虚流传下来的《春江花月夜》几乎是他唯一的名篇,却被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赞叹不已,称这首诗是“孤篇压全唐,顶峰中的顶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十个字几乎浓缩了古往今来所有文人墨客对月亮寄托的所有情怀。
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月亮中国古典诗词,可以说是到了“无月不成诗”的地步,人们在生活中崇拜、敬畏月亮,在文学诗歌中则大量描写、咏叹月亮。以李白为例,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竟有三百二十多首与月亮有关。可以这样说,唐宋以来没有哪一个知名诗人或词人没有写过月亮赞歌。为什么我们中国诗人写诗偏爱月亮呢?
月亮,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宇宙精灵,《史记天官书》云:“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神也。”除了对月亮的神圣敬畏之外,中国人爱月,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月亮是离人类最近的天体,古时的农业生产十分看重天气,而透过月亮的阴晴变化可以让人们摸清四季气候更迭的规律,我国的农历就是一部“月亮历法”,因为月亮是天地之阴,故而又称“阴历”。所以自古以来,作为农耕民族的中国人就十分关注它。
月亮的阴晴圆缺让人联想到人生的上下波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至理名言,将前面的“结”一语宕开,其中蕴含的人生哲学是常人所难以深刻理解的。
鲁迅曾说过,中国人往往追求一种“圆”文化,幻想着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实,人生何曾“圆”过?
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对。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则是相对的。就像月亮有阴伏、晴出、团圆、缺损一样,自古难以十全。即如十五团圆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人生中的团圆时刻又是何等稀少。由此触景生情,诗兴大发。
月光能够作为很好的意象来赋予诗意,清和、明亮、素雅的月光塑造了幽静,寂寥,凄冷,纯洁,永恒等等不同的诗境。且符合中国人善良、平和、中庸、含蓄的性格。
月亮由于本身的特性,作为地球的卫星,月亮高悬空中,亘古不变。不仅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的都是同一个月亮,人们世世代代看到的也是同一个月亮。于是月亮就作为了一个时间和空间载体,既可以来表达对相隔千里的亲友爱人的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可以作为时间流逝,但事物永恒的象征“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中国文化节里,月亮属阴,太阳属阳。中国人自远古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阴阳八卦学说,从此,中国人的易经阴阳学就深刻于中国人的基因之中。
在阴阳两物之中,中国人特别是古代诗客骚人,偏重于喜欢阴性的东西。老子《道德经》通篇都是赞颂阴柔的东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知其雄,守其雌。致虚极守静篤。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兵强则灭,幕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孙子兵法》也讲,兵者诡道也,以正用兵,以奇取胜。先知用兵之害,后明用兵之利。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而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老夫子,更讲求的是温良恭俭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
因此尚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基因,相对于太阳而言,月亮作为主要的入诗对象,之所以被诗词人所喜欢的原因在于,月亮有如下三大特点:
挂在天上,本身不发光,而是借用太阳的光,光线柔和,光而不耀。
形状为圆形,带有阴性柔弱性质,具有包容性和接纳性。可见形状在一天中和一个月之中一直在变化,满月、玄月、残月、峨眉月等,便于人们产生联想。
在夜晚出来,而晚上是人们,特别是诗人才思敏捷,大发感慨的时候,也是恋人幽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的时候。中国传统的两大节日,即元宵节和中秋节,这两个节日的都与月亮有关,就连中秋节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食物,月饼。直接以“月”字命名。
正是因此,月亮自然就成为诗人笔下美好时刻的见证者,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正是因此,月亮自然就成为诗人笔下美好希冀的承载者和传达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正是因此,月亮自然就成为诗人笔下愁思、悲伤的触发者:“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正是因此,月亮自然就成为诗人笔下孤独的安慰和陪伴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多情的月亮,诗人高兴时,你与他们同乐,增光添韵。诗人悲伤和孤独需要陪伴安慰时,你成为他们的抚慰。当诗人们需要向远方的亲人朋友表达思念时,你又扮演成为美好的使者,满足他们的愿望。你简直就是百变的魔者,难怪,诗人们是如此钟情于你。
“咏月”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大主题,咏月诗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古诗中的“月”表现为以下几种象征:
首先是象征团圆,以月圆比喻人的团圆,以月缺比喻人的离别,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其次是象征思念,包括思念家人、思念故乡,有代表性的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三是把月亮当成美好的象征,爱的象征,比如张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第四是把月亮作为纯洁无暇、没有任何污染的象征,进而引申为晶莹剔透的境界,以自然的纯洁对应人心灵的纯洁,比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这里把月亮作为最美好、最纯洁的象征。
古人还常常借月状景,抒写辽阔,比如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以及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咏月的佳句,充满了诗情画意,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妇孺能诵。
中国人喜欢月亮,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月亮在中国已形成了一种与中华民族的伦理、审美、哲学等密切相关的文化,它可以入诗、入文、入歌、入画,可倾听、诉说,吟之、唱之。用杜甫的一句诗来代表的话,就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国的月亮最明亮最美丽最圆满。因为,在中国人的心里月亮代表着圆满的爱情,代表着故乡,代表着团聚,代表着思念。
月印万川,月明千里,月亮不知激荡了多少诗人内心的潮汐。月亮在中国文化的苍穹里,可谓清辉长照。从楚人屈原的《天问》,到后来的问月,诗人们在科学还很不发达的古代,把人们的困惑提出来。问月,多少表达和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宇宙的思考和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月亮虽然高高在上,但与诗人的情感最密切。也许是有了神话“嫦娥奔月”的缘故,也许是受了佛教、禅宗的影响,月亮总弥漫着一种崇高而洁白之美,甚至还透着一丝悲凉。身世坎坷的诗人们很容易将自己高远的意趣和抱负,寄托于自由自在的月亮之上,并沉醉于月光制造的诗意世界中。“吾心似秋月”,古代诗人们少有问地问日问星,而偏爱对月有所问,也就很自然了。
柔性的月亮,常变而永恒。诗人感世事之沧桑,叹人生之短暂,很需要月亮母性的慰藉。“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是辛弃疾问月,实际上也是问永恒。“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在和平而皎洁的清辉之下,常感人生之变幻的诗人已经成了穷思好问的哲学家。
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难通。诗人除了望月怀人,见月思乡,别无它法。“清风明月苦相思。”“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此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念佳人、音尘隔后,对此应解相思。”“满宫明月梨花白,故人万里关山隔。”
故园迢遥,人各天涯,诗人似乎只能借望月问月聊慰乡魂旅愁。月亮成了恋人的信物,亲人的家书,故土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