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知不觉活在了当代
真是不知不觉,一些才华横溢的作者的出生已经是60后或者70后了。面对这些深邃的思想和精美的文字,突然和以往的阅读有了不同的感受:在记忆里,鲁迅、张爱玲、费孝通等等才是大家,让人仰望。即便是近一些的,也是李泽厚、张炜、张承志等等。这些阅读里,敬仰是重要的出发点,总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前辈,也是师长,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生怕曲解了前辈师长的思想。
突然面对自己的同龄人,面对他们优秀的作品,敬佩当然是一如既往的。不过,常会环顾四周,不由自主地想看看这些作者是不是就在自己身边,和自己一样挤着地铁,喝着咖啡,或者也在吃清粥小菜。这样读者想着,就掉入了这个时代,文字就变得亲切起来,阅读就成了一种对话,于其中心有灵犀了。
不过,从阅读角度上讲,当今时代有才华者众多,但泥沙俱下也是现实。于是,在面对这些所谓的精神产品时,常常会有选择的压力和惶恐,恐怕被一些俗透顶的东西耗费了精神,脏污了视野。于是常常禁不住回头看,向师长辈的大家们求助,希望为自己选择增加些定力,能够沙里寻金,获得至宝。这当然是很难的事情,因为文化的生产在当今时代变得成本低廉,粗制滥造和工业化充斥市井,让人无处逃离。
让人一步三回头的文化追寻之路,左顾右盼的彷徨,前后奔突的莽撞,使内心里失去了那一份安宁。不过,也许心境正来自于外部环境,宁静的世界更容易凸显恐惧,内心装满了安宁也会徒增惶恐。这就是对世界的无知,对人类的无望,对自己的无语。反之,倘若置身喧嚣之中,胆量就会膨胀,满眼的七七八八,内心里的上上下下,都会化作冲动与激情,被点燃焚毁,灰飞烟灭。
即便世界如此走向虚无,但这个世界总归有好的东西留下。就跟这些我们同龄的才子们所能留下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一样,虽然不多,大多数不够精深,但毕竟还有一丝气脉相传。这一丝的气脉,攥在大家的手里,于是,这种当代意识在每个人心中若隐若现地浮起,只是更多的人还不知道去品味,任其如烟而过了。
因此,我们不必过于灰心,今天是我们的当代,却要做后辈人的师长。确实任重道远,特别是当今精神伦理和传统伦理逐渐分离,彼此互博,不分东西,难辨南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的时代,于当代的不自觉中寻找精神上的自觉,不沉迷娱乐,蹉跎岁月,虚掷年华。我也许做不到,但我也时常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