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王小波——闲思文字之三
(2013-10-08 14:22:56)
标签:
同路人来比我想关于更多 |
说说王小波
——闲思文字之三
在一个大概三岁,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歌唱家的男孩嘹亮的歌声伴奏中,翻看在书橱底下搜出来的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感觉不错。王小波的确值得细读,其文字很文学,也深刻,除了不够精炼之外,于我还寻不出什么大的毛病。
里面谈到师承,提到王道乾先生译的杜拉斯的《情人》,我买过两本,读过两遍,也觉得极好。不过对于书中写的西贡印象太深,所以感觉小说还不那么法国。特别是和雨果等来比,法国的感受更淡了。不过,从王小波的文字回看这部小说,我还是信他的,觉得自己以前的阅读还是粗了,大有食了鲍鱼弃了鲍汁一样,丢了真正的美味。
关于王小波的文学观,我是极赞成的。不过,由于一种偏见,以及由此偏见引起的情绪,内心一直抗拒着王小波及其作品,关于这一条,还得细读了之后再说。即便如此,我大致上已经将自己视为王小波先生的同路人了。
说王小波的文字不够精炼,其实还是王小波写作中的西化的体现。不过,因为这份经历,以及缺乏为这个民族养气的环境,这种复杂不能磅礴大气起来,如托尔斯泰等泰斗,所以显得繁琐。这是民族的问题,是这个族群的困境,文学的表达,已经成了群体中的极弱音,吼几声出来,显得突兀并不奇怪。
更多的人看王小波,估计还是在于他的批判性。作为对故去的他的猜测,我想,王小波其实更希望大家关注的是他的文学,我们的文学。可惜,因为批判,他的文学多有争议,少有空间,这是当今的一大损失。
(完稿于地铁林萃桥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