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现代性体育事业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体育计划经济体育 |
三大球“没落”暴露体制之殇(之二)
既然提到体制,那么,在体制上,中国体育遇到了什么问题?
首先,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制约中国体育事业进步的重要因素。所谓的举国体制,就是计划经济在体育项目上的套用。在经济改革中,这种单纯的不以市场为导向的计划经济思维已经被革掉了,但在体育上,还顽固不化,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尚方宝剑。由于过去计划经济对市场的强行取直,推行机械的价值统一,势必造成了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这种情况放到体育项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弊病暴露无遗。这种效率越是低下,让体育衙门越想强化自己的计划的权威和执行力的强悍,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其恶果就是体育不再与人民息息相关。
其次,体育的更多功用被金牌至上和锦标主义所遮盖。人的现代化是与体育分不开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体育创造了现代生活,这话毫不夸张。现代生活是谁过的?是这些老百姓过的。最近读《中国人的气质》的最大感受,就是中国发展了,但人的现代化还差得远,这势必会成为精神的、文化的、伦理的混乱根源。体育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很好的作用。特别是现在,我们有过刘翔,也有过姚明这样成功的例子。但是,两个人的破茧而出,不代表遍地桑蚕,计划体制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此情况下,体育的审美功能、教育引导功能、大众娱乐功能,哪一项能够被计划所推崇?不被扼杀,就已经烧高香了。缺了这些功能,体育能够真正发展吗?不可能!
第三,用伪现代性遮盖体育精神是对体育事业的极大戕害。经济改革也有伴生现象,那就是拜金主义等等。特别是我们的改革生硬地承接了国际化改革的潮流,走的是一方面抵制西化思想,一方面又想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的矛盾的路子,所以,我们的现代性是矛盾的现代性,是功利主义混合了对传统的简单否定的现代性,是伪现代。用这种伪现代去弄体育,谁还关注体育需要挖掘人的最大潜能,不仅仅在身体上的,还在精神上的本意?就是由此产生的体育产业,才能茁壮发展。毕竟,体育是一种更偏重于精神上的消费,所以才能称之为文化娱乐业。
总之,中国体育的后奥运问题才刚刚显现,要想真正实现体育事业的进步,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否则,体育必不将体育,还会成为经济社会的拖后腿者,甚至成为社会的毒瘤,阻滞中国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贻害大众,从靠金牌和锦标激励国人的旗帜性地位走向我们的反面。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我们记住老人家的话,不能让体育毁在这一代人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