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输韩乃实力体现
我们到底差在哪里?
这场球我看得断断续续,但也大概有个基本的印象。不过,对于我来说,最突出的感受确实自己的那份平静。东亚四强赛,和A3一样,是一次东亚足球的聚会,是传播友谊的赛事,竞技这块并不那么重要。但是,如果除却竞技,这足球比赛也失去了意义。所以,对于这次比赛的成绩,应该辨证来看。至于2比3告负,我觉得是在情理之中,是实力使然,也是中国足球的宿命所在。
说是情理之中,是因为中国队和韩国队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特别在组织上,中国队到现在还没找到一种最适合的打法,甚至在20强的比赛中也没有找到最强的阵容,这样的一支国家队,怎么能和韩国队相比呢?体现在这场比赛上,看韩国队的个人能力,已经和中国队的队员不是一个层次了。第一个球,守门员为什么不出击?那个范围守门员完全可以影响一下球的。球打到小禁区附近,如果人家一碰就可能形成进球,这个时候,守门员一点儿动作都没有,这应该是很大的不足。不光如此,就是在中伊之战中,守门员连头球回传都不敢去接,真是不可思议。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啊。用一个不敢出击的守门员,这球怎么打?
第三个失球更体现了个人能力的差距。人家一个胸部停球就把咱们的队员晃得找不着北了,典型的看球不看人。如果能看人的话,不至于能给他那么多调整的时间,射门射得那么从容。再者看韩国队的配合,看韩国队的抢断,这些方面的数据,是非常明了的。面对这些差距,如果再有怨言,说什么运气之类的话,我觉得是很可笑的事情。进了国家队,守门员不敢出击,队员看球不看人的毛病都敢犯,这样的球队实在是不能给人太多指望。
当然,失误都是在所难免的,巴西队照样失误,世界杯冠军也免不了输球。但是,这并不能说明足球没有规律,并不能说明基本功可以被其他方面代替。小的时候练的什么?自己应该清楚。我们的很多队员天气缺乏这个了。在中伊之战中,我们的队员的球被人那么轻易地就给抢去了,那简直是只能在大人打小孩的比赛中才能出现的情况,就在我们和伊拉克队员之间出现了。回到中韩来说,除了海归,人家韩国还是能组出一支在亚洲一流的球队,而我们,少了郑智就没了主心骨,缺了李玮峰后防就不让人放心,董方卓、石骏等一出国就能进国家队,哪怕去的是那些俱乐部的预备队或者不入流的联赛。
毫无疑问,中国足球已经陷入了形而上的迷局。这种理念先行贯穿到了各个环节,从国家队选帅到组队,再到具体的比赛。就是的,哪有成年练442的一支队伍,到了中伊之战的时候突然改打352?这真是靠“脑子”踢球啊!可惜,我们整个中国足球的命运能靠这些个人的“脑子”吗?不还是得靠队员一脚一脚地去踢?是的,我们没有找到最强的组合,没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战术,当然也没找到最适合中国足球的教练,那么,还有谁不适合,那就不用说了。
当然,这样说会留下“光说不行,但没说怎么才行”的问题。的确,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如何不行的问题,怎么行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特效药。不过,中国足球也有过成功的经验,虽然这种经验很少,但是无法否认的。也许,正是这种少,才显得这种经验弥足珍贵。不过,这种经验在烟云散尽之后,被很轻易地归零,一切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这大概是造成当前中国足球不景气局面的主要原因。
经历了这两场比赛,我突然间顿悟,其实,中国足球当前需要解决的不是成绩问题,而是能不能给人以希望的问题。呵呵,不过话反过来说,没有成绩又怎么能给人以希望呢?大把的时间给浪费掉了,成绩成了中国足球的激素,没有这个,估计谁也没有办法。这是不是断言,中国足球还没走出恶性循环?
前一篇:关于鲁能转会传闻的几点非官方看法
后一篇:请吴昊挺住 你的战场在绿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