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精彩球评 |
中国足球的不争气,让大家不仅有了很多诟病的把柄,由此发展下去,诟病常常会变质成为谣言,被各色人等以爆料的姿态四处宣扬。这样,仿佛中国足球成了真正的大酱缸,味道虽然男闻,但依然有人爱吃。这已经不是窥视癖这样的心理疾病,简直就成了生理的疾病。恰巧,鲁能前一段时间经历了起伏,于是,很多关于鲁能的观点和说法再次发酵,翻上台面。于是,赌球、假球、让球等等带有大酱味道的消息四处乱飞,仿佛足球时间就是如此。
特别可笑的是,发出这一类消息的竟然是我们的媒体,是和奥组委签约门户网站。于是,这些谣言以新闻的身份华丽登场,消化在读者的意识当中。这样下去,似乎这些大酱消息都成了确有其事的东西,真让人有口莫辩。最近,我在读傅光明先生的《口述历史与老舍之死》。其中我记得的其中的大概的意思:历史更多的只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这个道理套用在新闻上,特别是对于这些大酱消息,更似乎是:足球新闻只是足球记者的新闻,而事件的真相反而被淹没了。
这不难理解。回到事件本身,事实是第一位的。但对于足球来说,更多的人是在讲道理。这种行而上的思维,更多地融合了作者或者记者本身的认识和经验。按照历史的可靠性的分析,这些,其实是不是历史。那么,这些又能叫新闻吗?其实,抽象起来,或者具体起来,足球新闻的本意就是赢了或者输了,是一场比赛的结局。最终,历史如抽丝般地将大酱内容抽掉,最后,只剩下胜利这些单一的结果。所以,对于足球来说,大家印象里只有冠军,亚军都很难记得。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样?说说历届世界杯,如果不查资料,谁能记住亚军呢?但对于冠军,就是乌拉圭这个首届冠军,大家不也可以随口说得上来吗?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对于足球来说却未必如此。足球是个大众项目,这符合它的大酱属性,都是普通人消费的项目。当然,慈禧太后出国也带类似大酱的臭豆腐,由此推断足球确实有雅俗共赏的基础,但足球最大的基础还是在于坊间。于是,智者属于稀缺品,那么,谣言就有了传播的土壤。就像鲁能面对的这几期流言,在相信与不相信之间选择,其实不也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智慧的考试?
头一阵和一家报纸的老总交流(非生活被报纸),他说,足球是大众情绪的一个宣泄口。这我同意。毕竟,足球承载的东西就是这些老百姓非常朴素的情感。大家只有为这些而时时感动这个世界才能丰富。否则,永远追求阳春白雪那是童话,不是生活。就连我们的新闻主管机关,如果相关人员再是个十足的球迷,如果比赛打不好,如果和他们探讨大家的批评,他估计也会说:你看你那球踢的,还不让人说?这样的看法和观点,在这个时候失去了身份识别标志,统一它的惟一方式就是朴素。
但这样也不能泥沙俱下,什么东西都拿到这个口子来宣泄。不仅包括流言,还有砸车辆,骂对手等诸多情况,都洪水般奔腾而来,让人无法抵挡。在这个时候,足球从业者是一个十足的弱者,对于所出现的结果,他们是无法解释的。至于承担责任,口头上谁都会说,但到底怎么承担呢?承担了又会怎么样呢?种种无奈,足球从业者从来不敢宣泄自己的情感,不能有十分说十分!但某些管道就不一样,有十分就可以说十二分,甚至更多。这让我想起了那次和一位著名足球论坛的斑竹吃饭时听到的他的话:我又爆了个料!这样的料能准吗?我是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还没爆什么料呢,这些几乎没到俱乐部去过一趟的人竟然就可以爆料!而他的帖子读者是几千人次,这种影响可见有多大。
除此之外,也不排除有人有意识地和中国足球作对,恨不得中国足球早早倒塌掉的人或者小群体。当然,对于鲁能来说,甚至都有了相对专业的“鲁黑”。这些舆论的组织化炒作,不仅使这个管道泥沙俱下,更是乱石分飞。也许,球迷作为足球的消费者损失的是信心,时间长了回头一看,中国足球已经是遍体鳞伤。现在常听到一句话是:我早就不看中国足球了!说这话的人是不是应该感到悲哀?是的,现在没人能给中国足球希望,但到底是谁让中国足球失望的呢?难道那些失望者就不觉得遗憾吗?难道,只有等足球上的缺失成为生活乃至文化上的缺失之后,大家才心痛吗?
谣言止于智者。我们的教练队员不是制造麻烦制造问题的人,大家应该相信他们。如果真的不相信足球人,那么,大家也同时认为那些传播谣言,制造内幕甚至随便爆料的也不值得相信好了。都是一个绳上的蚂蚱,谁都跑不了。
后一篇:鲁能泰山夺冠概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