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语文第二讲】观史知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讲读《孙权劝学》
(2021-03-14 17:45:35)
标签:
教育历史文化文言文初中语文名篇 |
分类: 教学 |
【一心语文第二讲】
观史知今思进退,读书养志识春秋
——讲读《孙权劝学》
廓清历史发展的规律,观照当今;
明晰人生进退的道理,建功立业。
《孙权劝学》是一篇精短的文章,围绕治学,有人循循善诱、求才若渴,有人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有人不吝赞美、结交贤良。
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谥号(指人死之后,后人根据其生平事迹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作为政治家,他反对王安石的新政,力主祖宗之法不可变。
作为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资治通鉴》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一、课文串讲
文章节选自《资治通鉴》,主要讲的是孙权劝勉吕蒙读书的故事。孙权是东吴君主,吕蒙是其手下大将。
初,权谓吕蒙曰:“卿qng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可不学习。” |
“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孙权语重心长,谆谆告诫,“不可不学”一句,朗读时语气应该加重一些,以表明学习的必要性。
蒙辞以军中多务。 |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
吕蒙寻找借口不愿学习,为下文设伏。
权曰:“孤岂q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shú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忙,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 |
“邪”后的感叹号,语气强烈,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意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耳”,有降低事情难度、缩小事物范围的意味。意思是说:你误解了,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只不过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了解历史罢了。“耳”后用了句号,语气变得委婉。
孙权接着以自己的读书情况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他鼓励吕蒙求学,循循善诱,言辞恳切,难怪吕蒙“乃始就学”。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可见一斑。
蒙乃始就学。 |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
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对吕蒙十分惊奇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的阿蒙。” |
仅仅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讶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吴下阿蒙】字面意思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用来表示学识尚浅的意思。现在多用他人有了转变,凡学识大进或地位由低下而变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都可以用此语。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g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更有一种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
【刮目相待】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
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二、课文探究
有三个神奇的数字,三、六、九,是大自然宇宙中最重要的数字。
在语文教学中,这几个数字也有妙用。就拿本文来说,文中有很多地方跟“三”有关,细读课文,找到它们,感受文章写人记事的精彩手法。
1、三个情节读故事
“蒙乃始就学”这一句就是第二层。这一句前面的为第一层,后面为第三层。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2、三个人物证长进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陈寿这样评价他:“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也不禁赞叹道 :“生子当如孙仲谋。”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吕蒙(178-220) ,东吴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著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3、三句话语见形象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大有所益”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三次态度显性格
蒙辞以军中多务。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三处留白见波澜
根据文字展开适当的联想,揣摩作者这样安排情节和详略的意图
蒙辞以军中多务……
会以怎样的说来“辞”?扣紧文意想象、设计人物的表情语言来表达。
蒙乃始就学……
他如何勤学?设想他的勤学惜光阴。
肃遂拜蒙母……
为什么要交代这个环节?删去了会怎样?鲁肃会对蒙母说些什么呢?
前两个留白是略写,而最后一个则是扩充出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吗?
6、三个称呼显亲密
“卿”,是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第一次出现是孙权称呼吕蒙,“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真切的关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郑重,又亲切。第二次出现是鲁肃“与蒙论议”后很吃惊地喊出的“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出鲁肃对吕蒙的认可、赞扬,是对人物的敬称。
“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名字的前面。
“大兄”,面对鲁肃的吃惊和赞叹,吕蒙巧妙接应“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对话中有同僚间的调侃趣味,更显两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谊。
7、三种语气表态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罢了”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传达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可译为“啊”此句一出,吕蒙自得、自豪、“书中多阅历,胸中有沟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三、学有所得:
(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 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推动身边的人也要学习,让社会也一起进步。
(7) 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奋学习,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感恩一切,与君共勉。下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