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收藏】京剧服饰汇总(女)

(2011-05-28 10:44:49)
标签:

文化

分类: 【与书有关】

蟒服——团凤女蟒

女蟒的款式与男蟒基本相同,但有着自己独特之处。首先是它的尺寸短(一般约三尺二寸左右),长仅至膝部,身后无摆,其次,所绣纹样主要是凤凰、牡丹,以鸟中之王,花中之魁象征至尊至贵的女性。穿用时上身配以云肩,挂玉带,下身系裙。女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红。黄色是供皇后、贵妃专用,红色用于王妃、郡主(有时也用于公主)。此种女蟒,绒绣团风,周身单镶黑宽边(波线式)。以平金绣云,绒绣仙鹤。
图为《龙凤呈祥》之孙尚香(吴侯孙权之胞妹。角色行当:正工青衣)。头戴风冠。足穿彩鞋。

http://s16/middle/4b4fae7fga44eb3ad91bf&690

 

蟒服——行龙女蟒

此种女蟒在纹样上更接近男蟒,绣行龙,下部有蟒水(三江水),如清人所绘《戏剧画册》的《回龙阁》剧中的王宝钏,即用此行龙女蟒,当为早期样式,近世已不多用。
图为《贵妃醉洒》之杨贵妃(唐代玄宗皇帝的宠妃杨玉环)。角色行当:旦。

http://s11/middle/4b4fae7fga44eb3bccf3a&690

 

蟒服——老旦蟒

有很高身份、地位的老年妇女(老旦行当)专用老旦蟒。纹样一般用团龙或团龙凤,而不单用凤。有蟒水。在使用上,老旦蟒与女蟒有很大区别:不配云肩、玉带,而是腰系丝绦,挂朝珠,下身系墨绿人折裙。这种人物造型比较庄重、沉稳。老旦蟒的色彩一般只用黄和秋香色,黄色用于太后,秋香色用于老郡主、老诰命夫人。
图为《四郎探母》之佘太君(杨家将故事中宋代大将杨继业之妻佘赛花。角色行当:老旦)。头饰:老旦发髻。

http://s4/middle/4b4fae7fga44eb3cc1ff3&690

 

蟒服——旗蟒

满族人因隶旗籍,所以称为旗人。旗蟒原是指清朝满族皇后所用的吉服—朝袍。这是保留在京剧传统服装中为数不多的清代服饰原型之一,当然,它也是经过了一定艺术加工的。成为戏曲服装后,它已失去了历史朝代的规定性,而被纳入了程式的轨道—通用于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即所谓“番邦”)统治阶层的贵族妇女。使用时,内衬“领衣儿”,外挂朝珠。
头饰为“大拉翅”(头发梳成燕尾式,裹以青缎,垂于脑后。头顶竖高大的横架,也裹以青缎,缀花朵,凤钗等饰物。两侧垂流苏。“大拉翅”是在“两把头”基础上衍变来的,流行于清末光绪年间)足穿高底鞋(鞋底状如倒置的花盆,高二、三寸,俗称“花盆底“鞋)。
图为《四郎探母》之铁镜公主(末代辽邦的公主)。

http://s12/middle/4b4fae7fga44eb3db601b&690

 

宫装

称“宫衣”,属于女用常礼服。用于皇妃、公主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后官场合。宫装虽然极为华丽,但规格低于女蟒,不能用于庄严隆重的环境。形制是:衣裙一体(上衣下裳相连),  圆领对襟,阔袖(袖口大镶大沿,具有清代满族妇女服饰的典型特征),肥腰(革带仅为装饰),腰际以下缀有彩色飘带(3层,计64条),内连衬裙。服色以红为主,杂以各色作为辅衬。周身满绣纹样(上衣绒绣飞凤牡丹,飘带绒绣草花或草凤)。使用宫装也需加云肩(此种盖肩装饰品为小立领,绣花,周围饰以网子繐。也具有清代女装特征)。
图为《贵妃醉酒》之杨贵妃。
http://s9/middle/4b4fae7fg76d4adcdd218&690 

 

帔——女红帔

与男红帔配对使用,—二者色彩、纹样完全一致。女红帔下身系绣花大折裙。也用红色。
图为《望江亭》之谭记儿(白士中妻。角色行当:正工青衣)。梳古装头。

http://s16/middle/4b4fae7fga44eb3f9f17f&690

 

帔——女皇帔

皇后,贵妃专用。明黄色。绒绣团凤。下身内系百折裙。
图为《打金砖》之郭妃(汉光武帝刘秀的宠妃)。头戴凤冠。

http://s6/middle/4b4fae7fga44eb40934a5&690

 

帔——女团花帔

已婚之青年妇女用。图案取布局平稳,纹样严谨的团花,以衬托人物端庄的仪态。
图为《白蛇传》之白素贞(神话故事中的蛇仙。角色行当:旦行之花衫)。

http://s4/middle/4b4fae7fga44eb4186f93&690

 

帔——均衡纹样女花帔

女花帔用于出身官吏、乡绅豪门的未婚女子(所谓“大家闺秀”)。绣以单独纹样—“枝子花”,构成骨法分均衡式、对称式两种,不受外轮廊限制,造型丰满,外形完美。均衡式纹样的花帔,是一种不对称的自由布局:兰草蝴蝶呈均衡形态,左右纹样虽不对称(甚至突破了帔身外形的限制),但份量却相等。以纹样的疏密有致、自由、灵活  衬托出青春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及追求自由幸福的优美形象。
梳“大头”(旦角的传统发式:勒网子,吊眉;以人片子贴于两鬓表示鬓发;前额盘小弯,表示额发;长形发髻称“圆头”,自脑顶垂向脑后;头后及两鬓下垂“线尾子”表示发辫。头花、面花、后三条等或用点翠,或用水钻,或用银泡。头部还饰以耳环、簪子。有的还饰以珠串、银泡。旦角头部化妆用的全部装饰物,总称为“头面”。

图为《游阅、惊梦》之杜丽娘(宋代南安太守杜宝之女。角色行当:闺门旦)。

http://s3/middle/4b4fae7fga44eb4279a92&690

 

帔——对称纹样女花帔

使用范围同前。此种花帔的纹样布局呈左右对称形态.具有庄重人方的特点。就其单独纹样来说,一般也采用均衡式,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形象舒展,力求生动活泼,使图案在整体对称中又赋于变化。女花帔中,多采用此种对称式纹样,其人物造型适应性较强,既可用于青春少女,亦可用于端庄少妇。
梳古装头(此种发式为梅兰芳创始,是传统“大头”的发展,更接近于历史生活的真实,别具美感。它的发髻高耸于头顶,前置“正凤”或“偏凤”。购鬓仍保留“片子”,但简化了“头面”,成为京剧舞台—种清新雅致的创新发式)。
图为《四厢记》之崔莺莺(唐代故相国崔珏之女。角色行当:正工青衣)。

http://s8/middle/4b4fae7fga44eb436eb17&690

 

帔——老旦皇帔

用于皇太后,明黄色,绒绣龙风团。下身系大折裙(裙边饰花纹,前后“马面”绣花也可不绣。大折裙一般为墨绿色,以示素雅沉稳)。
 图为《龙凤呈样》之吴国太(吴侯孙权之母。角色行当:老旦)。

http://s5/middle/4b4fae7fga44eb4463ec4&690

 

帔——老旦团花帔

用于有身份的老年妇女。在京剧服装中,虽老妇或青年少妇都用团花帔,但帔的领式略有不同。按年龄上程式性,老妇的帔领底端为齐头(与男式帔相同。不宜用“如意头”)。
图为《西厢记》之崔夫人(崔莺莺之母)

http://s10/middle/4b4fae7fga44eb4557d19&690

 

帔——观音帔

观世音菩萨专用。白色。圈银绒绣墨竹,或平银绣竹。观音帔专用的竹叶纹样,是发挥图案的象征性,表现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南海仙山上的竹林。
 图为《鲤鱼仙子》之观世音菩萨。头戴观音兜。

http://s9/middle/4b4fae7fga44eb464c4d8&690

 

靠——女硬靠
女式靠的靠肚略小,绣双凤牡丹。靠肚下缀二或三层飘带。虎头肩(肩部甲片)下另衬荷叶袖,绣凤及牡丹。用时加用云肩。其服装造型比男式靠更具有装饰性,色彩纹样都更为绚丽,完美地衬托出女将英武和阴柔之美的形象气质。
图为《佘赛花》之佘赛花。行当:旦行之刀马旦。头戴“七星额子”,插翎子,盔上挂狐尾(女将挂狐尾一则是为美观,但更主要是象征此人物是“非正规军队”将领,或为绿林山寨之女,或为将门之女)。 

http://s4/middle/4b4fae7fga44eb4c03d83&690

 

靠——改良女靠

与男改良靠形制基本相同,一般用于绿林女杰。因其简洁轻便,更便于高难度的武打、舞蹈动作。

图为《扈家庄》之扈三娘

http://s9/middle/4b4fae7fga44eb4deb528&690

 

褶——女花褶子

女花褶子用于平民家庭的女子(所谓“小家碧玉”)。因其身份低,所以只用二方连续纹样作为缘饰。
图为《铁弓缘》之陈秀英(已故太原守备之后、与母亲开茶馆为生的少女)。

http://s13/middle/4b4fae7fga44eb473e74c&690

 

褶——女青褶子

俗称“青衣”,用于端庄善良的贫苦妇女。黑色,周身沿蓝色或“皎月色”边子。
图为《生死恨》之韩玉娘(宋代贫女)。

http://s13/middle/4b4fae7fga44eb473e9cc&690

 

褶——改良女青褶子

所谓“改良”女青褶子,即指变革传统的沿边形式:吸收女帔领式上的特点,用小如意头加以装饰,使服装的缘饰更为美观。
图为《铡美案》之秦香莲(陈世美之妻)。

http://s10/middle/4b4fae7fga44eb48334e9&690

 

褶——女白褶子

孝服。生活中的孝服本是一身缟素,不允许以花色图案装饰。但京剧服装的设计按照传统的美学原则,对孝服也加以适当的美化,摆脱了生活里的自然形态。所选作为缘饰的莲花,乃是中国用于祭奠的传统纹样。
图为《杨门女将》之穆桂英。

http://s9/middle/4b4fae7fga44eb4a1b5b8&690

 

褶——女富贵衣

凡贫穷妇女穷至极限,也只穿女青褶子。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前,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瑶卿创造了浅颜色的女富贵衣,即在浅色的女褶子上缀各式补丁。之后,程砚秋、梅兰芳等表演艺术家相继沿用了这种服装形制。
图为《荒山泪》之张慧珠(明代贫女)。
http://s16/middle/4b4fae7fga44eb4b0fcdf&690

女官衣

多用于诰命夫人。尺寸短,仅过膝部,身后无“摆”。使用时,只能系丝绦,下身系裙。女官衣另有一特殊用途:在梨园班社时代用于“金榜谢幕”和“金榜谢赏”。每逢旧历春节演完“吉祥戏”或唱完“堂会戏”之后,由一名“老旦”及一名不戴髯口的“老生”俱穿上红色女官衣,登台谢幕、谢赏。新中国建立后,已取消了此种旧例,女官衣也不常用了。近世饰演诰命夫人,往往以气派颇大的女蟒取代了女官衣。
图为《樊江关》之柳迎春。

http://s6/middle/4b4fae7fga44ec9eeeaa5&690


袄裙
京剧中的大家闺秀,凡是以“青衣”应工的,规定用花帔;凡以“花旦”应工的,则规定用“袄裙”。袄裙源于清代妇女服饰。袄裙的特点是轻便大方,上身窄袄,便于天真活泼少女的快节奏表演动作。下身宽裙,符合“大家闺秀”身份。从服装造型整体来看,上窄下宽,呈正三角形,使人物具有稳定感。
图为《梵王宫》之叶含嫣。行当:旦行之花旦。

http://s16/middle/4b4fae7fga44eb39e589f&690

 

云台衣

梅兰芳早年编演《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新剧时,参考古代绘画、雕塑中的人物造型特点,大胆创制了许多新颖而别致的戏装,  当时将它们称为“古装”,以区别于一般通用的戏装。如《洛神》的“示梦衣”、“戏波衣”,《嫦娥奔月》的“采花衣”,《太真外传》的“舞盘衣”,“骊宫衣”,《木兰从军》的“木兰甲”,《天女散花》之“云台衣”等皆为梅先生所创。以云台衣为代表的古装,本是为了在戏曲舞台上发挥古代歌舞特点而创制的,显示了前辈艺术家敢于突破传统的革新精神。从形制上看,它改变了传统的服装造型:
衣裳剪裁合体,上衣短如褶,裙子系在衣外,以带束腰,袖子也由肥阔而变为窄瘦。这种服式无疑使得剧中人物具有修长、窈窕的美感,具有现代审美情趣。此云台衣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上衣为淡青色古装“袄子”,外披直大领云肩,下裳为“腰裙”,胯部系小腰裙(即“小侉子”),腰系黄丝绦,挂玉珮,肩部垂两条风带。
 图为《天女散花》之天女(佛经故事中众香国的天女)。

http://s11/middle/4b4fae7fga44eca00f13a&690

 

古装

梅派古装的创制,在戏曲服装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和有益的启示。“云台衣”这种新颖的服式原来是因某一特定剧目而专用的,后来得到发展。在演进过程中,又与传统的服装造型特色相融合,形成了一种适应面大的通用服装,并成为定式而保留下来,从而丰富了戏曲服装宝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通用的“古装“。它与其雏型—云台衣不同之处在于:以圆领对襟云肩取代了直领云肩,以带水袖的阔袖古装袄代替了窄袖古装袄,以飘带软带替代了绦子。“古装”的造型,在一定限度上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美。其应用范围也扩大了,通用于传统剧目中的仙女,以及红娘等人物,在新编剧目中,更得到了广泛使用。

http://s12/middle/4b4fae7fga44eca0d43eb&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