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守望沧海八百年------访陈和隆旧宅
(2020-04-22 15:20:33)
标签:
转载 |
分类: 心里家事 |
斯人已去堂空在,风月依稀酒满觞。
万里悬舟涛似雪,百年潮聚盐如霜。
曾驱虎豹高台上,踏尽烟波紫藤长。
守他沧海八百载,不信天浪比人强。
----题陈氏旧宅
4月25日周六午后,忽忆起年初石塘箬山陈和隆故居,有剪纸画展什么的,便与妻一观。至太平往松门方向,过上马,右至箬山,约半小时车程。入,道路蜿蜒蛇行,别有天地,难怪称箬,如叶层层包裹。便径直至里箬码头边上。泊船列阵,铁甲威武,旗子飞扬。路尽,问乡人,指上方便是。拾级上去,是里箬村部。一边台门里大石高砌如堡,想是陈宅了。却是大门落锁。这倒是未想到的。边上正好有个蒲歧人在打电话,道有一位老人看管,就过来了。
于是在周边看看这箬山小镇,海抱山,山抱屋,屋叠石,一幢幢层层叠叠,在碧树红间花错落有致。海子的那句经典诗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的就是这儿吧。前后小弄沿坡转了一圈,门已开。游客已三五成群,大都是附近慕名而来。
陈氏为箬山大族,自十一世祖陈英德在清康熙年间从福建惠安迁到箬山里箬已三百多年。陈和隆(约1864年-1935年),生于同治初年,是清末民初浙江温岭箬山一带有名的渔业资本家。
陈和隆旧宅东台门有一副青石对联:"旧德溯东湖俭勤世守,新支衍箬屿义礼家传"。旧宅分为前后两座四幢屋,以及一个小花园、一座石砌炮台,总建筑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后座西幢为四合院,正厅与前楼依山而建,后高前低,为陈氏家族的最早建筑,后来作为伙房和仆婢住宅。后座东幢二间为住宅,名"振声庐",门户紧闭,听说已坍塌,尚未修好。前后座之间,有一飞桥相通。前座两幢共六间,西幢三间四层,东幢三间三层,题名“旭升楼”。楼中门窗木板等都是新修的,而青石缕纹还清晰可见。东门有一副楹联,上联为:“沧海列层楼,堪为蛟龙栖息”。这11个字雕刻在门边的石头上,工整大方,苍劲有力,虽经岁月的磨痕,但笔画仍清晰夺目,有浓烈的沧桑和厚重感。但下联由于石头风化磨平,竟无从细辨,了无痕迹。可见岁月这把杀猪刀的厉害!后来查了下资料,联句是“青山多古意,聊容卧虎藏身”。
前楼的观海凉台很开阔,约80平方米,足可呼朋唤友面朝大海,纳凉聊天,一享清风徐来或是惊涛拍岸之妙景。凉台外侧围一圈青石护栏,中间及两端的栏板上题字,饱满凝重。中间一块刻"小嫏嬛",意指仙境,是对宅第的高度赞美,两边则分刻"忠厚开基"、"和平养福",是主人为人处世的概括和缩影。
底层是地下仓库,设计精巧。面海开设两扇水门,涨潮时,船可泊靠水门,货物可直入仓库。东幢三间再过东就是炮台和小花园。
石砌炮台为四角正方,超过房屋高度,专为防御土匪抢劫,故四壁开有卷洞状小石窗,石板窗门和多处枪眼,可射击,可瞭望。
小花园面积不大,曾是陈和隆闲暇时与宾客喝酒谈天处。现残存一角,只余30平方米。花园内有一株树龄上百年紫藤,直伸墙外。墙头上有《陈氏小园记》碑一方,顾歧撰,许苞书,以清丽晓畅的文字描述了建园始末及有关情况。门内有刻石“入德之门”,字已磨去,不知是风化还是人为。一管老人在扫花叶,问及,他答:文革时被人磨去了。一角石栏杆上题有“太邱之风”。这“邱”字写的不好认,我以前曾在书上看过有人说是“仰”字,老人却道是“邺”字,说有人来了两次确定这么说。我不信,一查网上手机,果然是“太邱之风”。呵呵,老人算是主动和我搭话了。他是本地同村人,七十多岁了,每天过来打扫除尘。话匣一开,便跟我讲述了陈和隆的生前身后事。
陈和隆早年以摇小船为生,后来开始从事鱼货生意。由于他头脑灵活,又能吃苦耐劳,于是生意越做越大。后来攒钱造成大船,在台湾、惠安、箬山之间运货谋利。到清末民初间,陈和隆已拥有大钓鱼三艘、小钓鱼六七只,后来又造铁壳轮"泰顺"、"华升",还买田置地开当铺、在温州参股银行,渐渐成为石塘、箬山一带首屈一指的巨富。家业兴盛后,陈和隆开始雇佣帮工、豢养家丁、购买枪支弹药、筑造土炮台,成为当地“土豪”。 陈和隆无直系子孙,家业由两位侄子陈其凤、陈其顺继承。解放后,陈氏兄弟被批判为大地主,房产与船只被没收,家具、字画或没收或遭破坏。陈其凤逃往台湾避难,陈其顺被镇压。曾经声名显赫、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却一朝“忽剌剌似大厦将倾。”他说,那时他才十几岁,陈家一箱一箱搬出去的东西分遍了全村,甚至还分给了邻近的村民。
他问我花园为何这么小?我也正奇怪,他便顾自下去打开地下室一边铁门,呈现的是一堵石砌隔墙。原来花园早时被乡政府占用,后为粮管所在地。因仓库不够用,遂毁园造房。再以后就将这两间房卖给了人家。现在却因价格谈不拢,想收也收不回了。言下大为惋惜。
现今宅里两栋楼中陈列着一系列反映石塘自然风光、建筑特色、民俗风情等的陈列图片和200多件实物,系统展示了石塘海洋民俗文化。还有温岭“海角版画作品展”,包括了温岭当地著名画家郭修琳、袁振璜在内的十多位画家,作品大多以大海为载体,浓墨重彩地表现了渔船、石屋、渔网、打渔等渔区的生活风土人情,可以一观。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空落落的房子总好似缺少些什么。图片和实物有些古板,楼上画展的光线也有些灰暗,但愿再多点文化,多点活动,多点活泼,多点生气,多一点主人的生活遗迹。愿纷至沓来的游人不会失望,带一段历史回去,带一份新鲜回家。
附:《陈氏小园记》
有山焉,层层包裹,故曰箬。又分内外两层,故曰外箬里箬。和隆陈公卜居于里箬者也。其先世迁自闽东,至公而海上商业,日形发达,乃筑层楼,建杰阁,远望渔船风帆沙鸟,无不毕陈于前,洵足乐也。惟是依山作屋,架海为庐,而无金谷之园林,平庄之花木,以点辍其间,犹未足以云乐。公于宅之东偏,拓基址,砌岩石,垣墉围其外,中辟一小园。地不过数十步,花不满百多种,而设施得宜。遂觉草有忘忧之意,花含解语之容,鱼多情而听琴,鸟识趣而逐酒,庾信之赋小园,尚无此乐境也。公于暇时,每坐此以怡情,或呼朋饮酒,对客谈情,尽乐极欢,不复知尘世理乱事。向尝身厕其间,俯仰上下,逸兴遄飞,殆所谓小瀛洲非耶!公既乐此,尤乐与人共此乐,顾无一言以勒诸石,也可乎哉?爰泚笔而为之记。愚弟顾岐拜撰。瑞安许苞书。中华民国十九年六月。
注:顾岐(歧?1864—1944),字乃西,今温岭市太平街道人。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壬寅科乡试副榜举人,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废科举设立太平中学堂,被聘为教习,后任松门高等小学校长,黄岩扶雅中学教员等,一生执教五十余年,往来讲学于温、黄两县。退职后在泽国、路桥、箬山创办书院,用温岭方言讲学。顾岐一生工诗文,著有《研学斋诗文稿》、《旅杭记略》等。
许苞(1863-1937)字方荪,号独树山人,斋名醒庐,邑诸生。精中医学。善书法,工颜体,亦精篆隶,其用笔苍劲有力,潇洒凝重。与孙诒泽、池志澂、项延珍合称为“浙南四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