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袁庆宏先生的书法作品集,好像是在与一位淡定的智者对话。在那些或挺拔秀丽,或稳健老辣,或平实古拙的汉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袁庆宏用书法为自己构筑起一个远离世俗的世界,那里充满了艺术的意味和书卷的气息。
袁庆宏从事的是政务工作,骨子里却是一个典型的艺术家。其浓厚的书法情结,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自我的道德追求,以及传承书法艺术的强烈愿望。
我认为,他的创作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是处于自发意义的艺术启蒙阶段。袁庆宏生于山东曹县,那里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风淳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素有戏曲之乡和书画之乡之称。宏观大环境的影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而两个人也许在无意之中成为袁庆宏的启蒙者,一是私塾里教大仿的老师,他告诉袁庆宏一句话,“字是人的第二张脸”,可见其重要程度,它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是人们离不开的东西;二是母亲,母亲是个小脚老太太,不识字。在一次探亲途中,50多岁的母亲,不顾舟车劳顿,背着沉重的行李,去给他买了一本《唐人大楷字帖》,还告诉他,练字就要跟着字帖学。望着白发苍苍的母亲,他心里有一种感觉油然而生:一定不能辜负了母亲的苦心。十几岁的时候,袁庆宏就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逢年过节,常有人上门求他写对联,写春联,还提着点心、猪肉上门感谢,这种个人价值实现之后产生的自豪感,成为另一种牵引力,支撑着袁庆宏在书法之路上越走越远。
自1980年开始,袁庆宏调到济南工作,特别是到山东青年干部学院任教后,他拜师求教,临帖摹印,痴迷地吸吮着传统文化的滋养,让创作进入第二个自觉的阶段,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认为,过去书法是书写的唯一工具,熟能生巧,人们在与文字的耳鬓厮磨中达成高度契合,对其中饱含的文化精神领悟深刻,所以创造了一个个书法艺术巅峰,现代人很难超越。书法是一种法,书法家的第一任务是把传统艺术的精髓学到手,才能谈创新问题。袁庆宏先临《多宝塔》《胆巴塔》《道德经》《圣教序》,后学篆隶;在教书法课之余,他经常找蒋维崧、魏启厚、宗惟成、陈左黄等先生求教,为了写好一幅字,常常通宵达旦。在墨香的包围之中,他与宣纸上的汉字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书法以汉字结构为基础,以线条为组合方式,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抽象美。袁庆宏在书法里触摸到中华文明传承的“龙脉”。这期间,他还喜欢上篆刻,要刻好印必须先写好篆体字,于是,他苦练小篆,并使之成为自己擅长书写的字体之一。用了十几年时间,袁庆宏的艺术风格渐渐铸成,其作品集金石气、书卷气于一体,端庄、典雅、朴实,秀丽,多次在国内外书法篆刻展览上获奖。1987年,他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山东分会会员,1989年当选为山东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1992年入选《中国印学年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袁庆宏进入书法创作的第三个阶段。此时,他已调到山东省政协工作,没有那么多时间进行创造,但是对书法的理解更深了。他认为,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进行书法创作是个人道德的修炼方式,要把字写好,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和文艺修养。一位有作为、有贡献的书法家,往往都是学富五车的学者,或者是文学家,或者是政治家,都有很深的国学修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人将文采与道德融于汉字书写之中。书法艺术与中国人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古代书家提出的“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书如其人”、“见字如面”等主张,表明在传统的书法艺术品评中,道德修养的位置至关重要,书家自身的精神境界直接决定着作品的质量。所以,书法家应该静下心来,保持一颗平常心,袁庆宏就是这样做的。从更大的意义上讲,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最大程度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几千年来,随着书法艺术形式的不断演变,它越来越成为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们休息、休闲、修养的重要方式,更成为最具中华民族特质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当代书法家有责任、有义务让它在弘扬中传承下去,并赋予它现代意义。在这一阶段,袁庆宏被录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参加了中韩国际书画艺术展和齐鲁九人书画联展,部分作品被山东省图书馆收藏。除了追求作品的金石气、书卷气,袁庆宏还给自己提出新要求,就是书法要有“禅意”。
一位评论家如此评价袁庆宏及其作品:第一,尊重传统,刻苦学习;第二,淡泊名利,书道有成;第三,传承国粹,奉献社会。
收入这本册子的40余幅作品,除了小篆,还有隶书、楷书、行草等多种体裁,表明袁庆宏对书法艺术的涉猎之广。遵循传统,使袁庆宏的书法作品具有深刻的传统文人气息,在处理线条方面,他又表达了浓郁的现代意识,因此洋溢着一种强烈的形式美感和内在生命力。我也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袁庆宏的书法艺术会更加炉火纯青,臻于化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