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在山东诸城写下“明月几时有”

(2007-09-25 14:37:49)
标签:

我记录

情感空间

人文/历史

文化

仲秋

苏轼

密州

诸城

山东人

    【选自我关于山东人的一本新书。】【请勿转载】

    诗歌的另一个孪生兄弟是词。宋代是我国古词的一个巅峰。宋代有三个最著名的大词人:苏东坡、李清照和辛弃疾。其中后两位是山东人,我在后边的文章里还要专门提到。在这里我想说说苏东坡和山东的关系。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大才子。他是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书法、绘画也很有名。

    第一次知道苏东坡在山东任职,是单位一位领导告诉我的。他说,当时苏东坡在密州也就是诸城任职,因为思念在济南作官的弟弟苏辙,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领导甚至背诵了几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来查资料,我知道苏东坡一生两次到山东任职,好像都是在不得意的时候。也许山东这个地方能给不得意的人一些心灵的温暖。

   21岁那年,苏东坡从四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便上书反对,被调任杭州通判。杭州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密州就是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这里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是宋王朝的战略要地之一。据说,苏轼之所以要求到这里,是因为弟弟在济南任职,他想离济南近一点。当时朝廷批准的官衔是: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事、骑都尉。这么一大串职务,实际上就是密州的军政首脑。现在诸城市政府大院就是苏轼当年办公的地方。从政府往南几十米,还有一个密州宾馆。

    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又有蝗虫灾害,饿孚弃儿满地。苏轼的心情十分沉重,为救民于水火,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人。直到现在,诸城人一提起苏东坡,还说那是个大善人。苏东坡反对王安石新法,但他也主张改革。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现实主义态度,对当地老百姓有好处的就推行,没好处的就抵制或不去实行。苏轼在密州修了一个“超然台”,是当时一个标志性建筑。他在超然台上写了一首《望江南》,描绘了密州的美丽景色。

    苏轼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马耳山、九仙山、常山。因为他的到来,诸城的山水多了一层文化的亮色。在密州时,苏轼正好是盛年,即39岁至41岁,人生的黄金岁月,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在这里,他写了230多篇诗、词、文章,并形成了豪放派风格。

    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风格的《密州出猎》,就在密州宾馆大门口的石碑上。那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石碑,前面写着“密州宾馆”,背面撰刻着《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袒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却头戴色彩鲜艳的锦帽,身穿貂皮大衣,牵着猎狗,举着苍鹰,带一群部属到野外围射老虎,引来老百姓倾城出动……这可不符合做官的稳重原则,而纯粹是一个文人的表现。

    苏轼是为了和弟弟见面才到密州,然而直到离任后才与弟弟见面。于是在一个月亮无比皎洁的夜晚,他饱蘸深情,写下了《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开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相隔千里,但在一轮明月下,把酒问青天。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跃然纸上,令人难以释怀。

    我还想起了苏轼的另一首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在密州,乙卯正月二十日夜晚,他梦到了自己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而即使妻子的坟墓也在千里之外,他何处去诉说自己的凄凉,此刻他泪如雨下,一条感情的纽带把两个不同时空的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梦里,曾经琴瑟和谐的妻子,正在“小轩窗”边梳妆打扮,见了苏轼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啊,这种感情岂是语言能表达的!写到这里,我的眼睛也不禁湿润了。

    宋神宗驾崩后,哲宗即位,苏轼的老师司马光被重新启用为相。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回京前,他在山东蓬莱当了5天“军州事”,即军区司令兼行政长官。

    据《登州府志》记载,元丰八年,苏东坡50岁时,由黄州调至登州,知军州事。他在登州任上虽然只是呆了5天,但却做了两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好事。这就是接连向朝廷上了《乞罢登州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两道奏折。

    在《议水军状》中,他首先分析了登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接着报告了百余年间登州屯兵戍守的具体情况,指出当时登州武备松弛,屯兵多有外调的严重问题,建议“朝廷详酌,明降指挥,今后登州……兵士并不得差往别州屯驻”,以确保国家的安宁。在《罢榷盐状》中说,登州沿海“地瘠民贫,商贾不至”。灶户以煮盐为生,百姓赖灶户食盐。待到榷盐政策推行,灶户所产之盐只许卖给官家,而所得之值不及以往卖于百姓的三分之一。另方面百姓向官家买盐,却又要付出大大高于灶户的价钱,这就造成了灶户破产逃亡和百姓吃不起盐的严重后果。苏轼恳切要求朝廷,罢废登莱的榷盐政策,“依旧令灶户卖于百姓,官收盐税”。苏轼的这些有理有据的建议,当即被朝廷采纳。尤其是登莱废止食盐官卖的章程,竟一直持续到晚清。

    蓬莱阁上如今仍有一处苏公祠。据介绍,登州、莱州早些年几乎县县都立有“苏公碑”,碑上刻的是《乞罢登莱榷盐状》全文。“五天登州府,千年苏公祠”,当地流传的这两句诗,就是苏轼立在山东老百姓心头的一座丰碑。这就不仅仅是语言的力量了,而是一种人性的光辉。所谓言传身教,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语言文字灌输到这些优秀的文人身上;他们又使语言文字开出了新的民族精神之花。山东就是一片营养丰富的土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