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造字之本
(2012-12-03 13:34:19)
标签:
杂谈 |
“六书”造字之本
班固《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书,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他说得太精炼,而且他在讲史,所以没有解说“六书”,也没有说清楚“本”字的意思,乃至后人把“造字之本”理解为:字就是“本着”“六书”而造出来的。 其实班固不是这个意思,他说“本”,是有前提的,就是“掌管國子,教之六书”。这些“国子”不是受教以后去造字的,拿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是候补的“公务员”(许慎著《说文解字》也是为了教小黄门——皇宫内的“公务员”),他们学习“六书”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认识汉字,以便更好地处理公文。所以“六书”应该是识字的指引,启发他们从汉字的形找出字的本义。 具体地来讲,教“六书”是为了昭示学生:汉字是形、义合一的,任何一个字(形)都可以用“六书”方法找出它的(字)义。【为了使行文清楚一些,用中式引号『×』表示概念;单引号‘×’表示语词,中国古籍中也称之为“名”;双引号“×”表示汉字。】 譬如“日月”,教师就会告诉学生这是照着太阳、月亮的外形摹描下来的。这里必须说明:当时已经流行隶书(所谓“今文”),但是秦朝用小篆写的《仓颉篇》等还是正式的识字课本,许慎就说了:“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象形”字“日月”等的小篆字形要比隶书、楷书的象得多了。教师还会指出“象形”要抓住特徵,例如月亮时圆,时缺,而且缺也有多少,可是字(形)就抓住月牙般那个形状。总之,教师讲“象形”,是为了学生更理解字形,因而能牢固记住字义;不是要他们再造几个“象形”『日月』的字来。 进而会教师讲到“指事”字,就会启发学生思考,要象“仓颉四眼”那样透过貌似“象形”的字(形),追究出其后蕴含的意思。譬如“一”就象算筹,表示『一』;一竖(古文为“一短横”,现在为“卜”字)在“一”之上就是“丄”字,在下就是“丅”字;其他如“丨(十)中毌……”都要仔细观察字形,才能领会意思。 还有一些“指事”字就如一幅画,可以从画意中领会出意思来。譬如“大”就像一个人张开了双臂,那不是用肢体形状表示『大』的意思吗?‘没有’的“没”字本形是上面一个如“回”字的回旋曲线,下面是一个“又”字,就像一只手从漩涡中伸出来,那不是将淹『没』时的情景吗?又如用描绘“手(又)把皮一片一片放到兽架上去”这件事的(字)形“叚”来“表示制作野兽模型——『假』兽”,不是很贴切吗? 进一步教师要讲:一些字是由几个字拼合在一起形成的。譬如,“信”拆开来就是“言人”,所以应该是『传言的人』。把两个(及更多)字组合起来,而且字义也是综合组成诸字的意思,这样的字是会意字。又如“武”字由“戈止”组合成的,荷着武器(戈)走(止)出去,不是行军打仗吗?况且,古时战前要跳武(“武”一种战舞)祭神,要阅兵耀武,无不踏步阵阵。所以古人看到“武”,当然理解为用兵黩武。其他如“祭葬牡牝喿雧兵取寶家……”都是这样的会意字。 “象形”、“指事”、“会意”诸字虽然在字形上没有读音的线索,可是由形可以知道义,字义不就是说话中相应语词的语义吗?知道了词义,不也就知道了字的读音吗? 人们活在世界上,首先看到的是一个个物品,可以用“象形”发现字义所指。又经历着一件件事情,可以用“象事——指事”觉察字义所指。更有许多事物无法“象形”、“指事”,但是可以综合几个字(义)用“象意——会意”的方法来表达。但是这三种方法都相当有限,因为字形不可能太复杂,而且许多事物相当类似,譬如狗狼狐、貓貂豹、以及鸟鱼虫、树木花艸……,乃至山水等等。然而人是很早很早——早到不知哪年哪代,故而认为天生地——会说话,那么不能“象形”、不能“象事”、不能“象意”,还可以“象声”。 譬如,家门口的水流‘希希’不停,村外的大水‘呵呵’不断,于是就叫它们“溪”、“河”。这类字是“形声”字:例字中“奚”、“可”表示字的读音,称为声符;因为都是流水,所以用“氵” ——“水”的变体字作为义符,也称为形符。当然有关山地的名称都用“山”作为义符:嵩嵞岭峰……树木的名字都用“木”作为义符:松梅桃李……,花草之名都用“艹(艸)”:蘭荷菊葵……。作为义符的字还有日雨土石竹禾鱼手足皿缶……。义符并不是唯一的,例如飞禽可以用“鸟隹”,走兽可能用“犭(犬)豸马牛羊豕鹿虎鼠”……。 教师在讲解“形声”来历和构造后,还会进一步解释:义符表示的事物也不是唯一的。例如,以“艹”为义符的还有吃的、用的:芹茄莲菱、薪苫茵荐……以“木”为义符的还有各种木制品:杖柄桶枷、棺械桥楼……。而以“虫”为义符的不仅有各种昆虫,还有爬的蛇蜥、跳的蛙蚤、游的蟹虾、有壳的蚌蜗、还有人种的闽蛮、天象的虹風、神话的蛟蜮、甚至蜘蛛、蝙蝠也以“虫”为义符……。 看到这些带有义符的字,一般都读若声符。字义就是平常说话之相应语词的意思。 还一类字比较特别,这要从“老”字说起。“老”字“从人、从毛、从匕”是一个“象形”字:老“人”头发特长(故“从毛”。因为古代剃头是一种刑罚:髡,所以人们一般都不剃头,那么老人的头发当然就很长了),又用拐杖(那是希腊神话中Sphinx的谜语所说的第三条腿,故从“匕”)。而且『老』这个意思在口语中还有其他称呼。所以利用“老”字比较特别的上半部,再加声符‘ㄎ旨句’ 等重新构成“考耆耈”等表示其他『老』的字。这样好比有一只壶,原来装白酒,现在倒空后再灌注黄酒、或者红酒,不管怎么转换,味道、名称虽然不同,终究是醉人的酒。所以这样的一组字称为“转注”。而且这种字和形声字结构完全相同,只是“形声”字只注重读音,义符是泛指含义;“转注”字的义符就是字义。 最后有一种字比较麻烦,字义和字形没有明显得关系。譬如“令长”,它们的意思分别是“发号也”、“久远也”,显然字形没有这种意思,它们是按读音把別的意思的字“借”过来使用的,如同戴了“假”面具表演其他人物那样,所以这种字称为“假借”。 总之,当时教以“六书”,是为了帮助学生认字,教导他们不要一个一个字地死记硬背,而是利用“六书”分析字(本)形来寻求、理解字(本)义。 什么是本形,不就是按本义造的字吗?所以班固才会说:“造字之本也。” 后语 班固只说了“六书”之名,虽然和许慎说的名称不完全相同,可是实质是一致的。所以文中所讲解的字例都是《说文解字》的。 最后要说一句,“六书”不是什么深奥理论,而是简明的道理,否则保氏怎么能教会八九岁的小学生呢?正因为太简明了,鸿儒大师认为是雕虫小技,从刘向到许慎师承六代(这之前还有更长的年代)才想起编纂《说文解字》,加上影响字音的语言变化多端、字形又经讹变,许慎已经不能把“六书”说清楚了。 |
前一篇:日曰为昌日月为明二曰为亘
后一篇:冡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