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家长,请慢些走!

(2014-05-26 14:02:04)
标签:

教育

体罚

父母

打死孩子

分类: 时评

家长,请慢些走!

【原创】家长,请慢些走!

 

519晚上,就读于下城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女生小莉,却因抄作业被父亲过度体罚致窒息,后经医院长达15小时的竭力抢救,还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目前,嫌疑人已被警方刑事拘留,相关调查工作正在进行当中(青年时报521)。

又一起父母体罚孩子致死的怵目惊心的案例,在血的教训面前,为什么这些平时非常疼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们能够下得了狠手,失去理智、失去分寸,把万恶的毒鞭狠狠地抽打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抽打在自己的心上。

最早听说父母打死孩子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夏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母亲活活打死,其实,孩子的成绩非常好,只不过母亲的要求太高。这20多年来,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不按时完成作业等情况被父母活活打死的新闻屡见不鲜,且去年412,媒体以“没念好书5岁女童被亲生母亲打死”为题报道了44日发生在朔州市朔城区的案例。尽管这些血的教训时常提醒大家,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断步其后尘,悲剧不断发生。

我们不仅要追问这样的血案为什么屡禁不止,为什么这些家长们不吸取教训?我想,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家长那里!我们知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为人父母的期待,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会如愿以偿。于是,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有很多父母会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待,尤其是最近几年,社会生存环境让这些父母们“心不安宁”。一方面,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不好找,唯有学历越高、大学学校名气越大,自身综合素质越高等情况才能让孩子毕业后找到好工作,还不排除那些提前被各种关系渠道鸠占鹊巢;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好多所谓的“教育专家”大肆宣扬“教育不输在起跑线”这一理论,于是导致很多父母和学校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狂奔”,于是导致很多违背教育理论和规律的匪夷所思的问题出来。因此,家长的行为值得理解,这些社会各种因素压得家长喘不过气来,现在孩子读书就业已经不仅仅是孩子的事情,也是父母的事情,很多父母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很多孩子也在“望父是龙、望母是凤”,原因就是孩子的成功和成才已经不仅仅是孩子单方面努力就能完成的“功课”。

教育没有这样简单,做好了起跑线教育就不一定会预示教育会成功、孩子会成才,还有很多因素。前不久,有专门机构调查研究表明恢复高考以来的状元们现在的情况,尽管这些状元在当时红极一时,但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并没有创造多大丰功伟绩,而是业绩平平。这告诉我们教育真正的起跑线不在中小学,这仅仅是一个奠基工作,而真正的起跑线应该在大学阶段。大学阶段学生继续学习、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品质,才是一个生命个体真正成长的本源,离开这个本源,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也就止于娶妻生子和工作、家庭、生活,或者职权,再不会有新的奋斗目标,也不会创造什么业绩出来。一个人真正的发展,是一生中都要有一种精神和品质,不断追求、不断奋进、不断创新,从根本上说这个品质很多时候来源于大学期间所塑造的。

人生是一个过程,成长也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更是一场马拉松长跑,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中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就能完成的事情,还需要在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一如既往地保持一种不断学习、求学、进取的人生态度,才能完成人生的蜕变,才能实现华丽转身。否则,那种仅仅为分数的学习,不仅会忽视孩子成长规律,忽视孩子成长幸福指数,也会忽视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道德品德、人格修养、思维能力培养等问题,导致得不偿失。

当前,教育环境和就业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高分数的单一化时代,而是进入到分数、综合素质和能力并进的多元化时代。这种形势要求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和塑造孩子高分数的同时追求孩子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不仅仅是时代所需,更是每个孩子在未来生活与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能力,一旦离开这样的素养和能力,孩子未来生活和工作幸福指数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这告诉我们在追求高分数的时候,家长要放慢脚步,心不要太急,尤其是很多时候1-2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孩子成绩下滑,或者孩子有点偷懒的时候,抑或孩子学习没有达到自己要求和目的的时候,需要理性和理智,需要放慢自己的脚步,需要放下自己一厢情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否则,家长稍微“急”那么一点点就会急出问题出来,甚至犯下让自己悔恨终身的蠢事出来。

事实上,当我们在仔细分析哪些被父母失手打死的孩子,很多孩子都是非常优秀的,而且优秀得不得了,唯一出现问题的是父母对孩子要求太高,甚至出现苛刻的地步。试想一下当初的自己,读书成绩如何、自己在那个年龄会想做些什么?当一个父母明白这些问题之后,就不会这样急,而是蹲下身子,好好和孩子沟通,毕竟,棍棒等体罚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的“懒”,但却不能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和所有问题。

作为家长,教师的话要听要信,但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在听后理性分析并和孩子及时沟通,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实行问罪;作为家长,教育专家的话要听,但需要理性分析这些话是否有道理,是否真的就贴近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是否符合自己家庭条件的实际,否则,一旦背离量体裁衣这个基本的规律,吃亏的永远的家长自己。何况,现在教育“砖家”太多,太多的教育“砖家”仅仅是在为某些商业行为做广告,而不是真正贴近教育规律而说话。

家长,教育要慢些走,步伐不能太快,太快了要蛋疼的。在培养和塑造孩子的过程中,不妨把目光从单一的分数收回来,在孩子品质、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等方面多下点功夫,多陪陪孩子看看人生路上的风景,没准,放慢脚步的精彩就在蓦然回首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