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草根的教育视界
小草根的教育视界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183
  • 关注人气:14,3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玩”中学需要审读的教育理念

(2013-11-26 16:32:09)
标签:

玩中学

教育理念

移植外国

课程建设

杂谈

分类: 时评

“玩”中学需要审读的教育理念

【原创】“玩”中学需要审读的教育理念

近日,《绵阳晚报》刊发了《绵阳家长“另类”教育引热议 让孩子继续“玩”着长大》一文,热议和探讨关于幼儿教育玩中学何以为继的问题。在20109月,带着“育儿合作社”性质的绵阳华德福众生书院幼儿园开学,曾经引起了众多家长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这个幼儿园有些特别:学校是由一群家长共同发起创办,幼儿园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与众不同——他们不用学习传统幼儿园孩子们要学习的算术、画图,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玩”。然而,时隔3年,当初入园的小朋友现在都已经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是让孩子继续“玩”,还是回归传统教育,现在正让这些孩子家长们纠结着。

幼儿教育倡导玩中学,这是最近几年从外国教育从移植和衍生的一种教育理念,且越来越被很多家长所认同。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会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确,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一旦不让孩子玩,势必会磨灭孩子的个性、思维力、创造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失去自己,按照同一个模式发展,这也正是这种理念得以衍生的理由和根基。但是,理念归理念,实践归实践,教育不能拿孩子做实验,而是要用健全的理念和完美的实践相结合才能全面达成教育的目的。目前,这些孩子们所面临的尴尬,正透露出这个教育理念的某种缺陷。

第一、移植外来教育问题。移植外国教育先进理念,是最近几年或者十多年来国内很多教育界人士最喜欢干的事情。学习别人先进的地方,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何乐而不为。但是,这样的做法仅仅是一种理论层面的东西,而理论与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很多时候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应该说目前华德福众生书院幼儿园遭遇的尴尬正是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育理念的存在和盛行,都需要有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一旦离开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不论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都不能在这个既定的环境里发生作用,这也即是孟子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的根源,也是为什么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即告诉人们对不同的事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复制。这个在战国时代人们就明白的道理,但却在现代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却没有弄明白,甚至一错再错。

第二、一体化教育问题。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搞课改,尤其是小学教育,在全国各地做得风生水起。在20多年前,姚文俊在进行人民大道小学进行教育改革时就遭遇到这样的问题,自己学校在推行教育改革,学生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发展;但是,当小学毕业后,升入到初中分散到各个初中学校后,孩子们就基本是丧失了这些教育理念,以前的很多成就几乎都流失殆尽。正如现在华德福众生书院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目前找不到一所小学、乃至以后的初中和大学来为继“玩”中学这一教育理念,孩子们所面临的就只有离开这个地方,进入“普通”小学接受父母们极为“心不甘情不愿”的教育教学行为,最终的结果就是父母们不愿意看到的个性被“磨灭”。因此,移植外国“玩”中学教育理念,需要有“玩”中学的环境和土壤,这个在外国能生长的教育教育方式,也许在中国教育环境下是难以发展的。如果要让“玩”中学这个教育理念得到有效推行,需要有从幼儿园到小学、初中、高中相应的学校出现,才能让这样的奠基教育不流失、不做无用功,否则,过分迷失外国教育理念,最终受伤的只能是自己。

第三、玩中学课程建设问题。让孩子自己去玩,在玩的过程中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创造能力等,这个话说着很简单,但真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并做好,却是比那些普通幼儿园教师需要付出的劳动多出许多倍。毕竟,每个孩子的坚持性都不是很强的,其喜好都具有短暂性的特点,故一个游戏最开始能够让孩子们感兴趣,但过不了多久,孩子们就会开始不喜欢、不玩,甚至发展到厌恶。教育要维持这样教育力,就必须要不断开发出适合孩子们玩耍的游戏,或者不断开发出“玩”中学的课程,一旦“玩”中学这一课程建设完成了、且达到科学合理的要求了,才能满足学生玩得好、玩得尽兴、在玩中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生成智慧,甚至在无意识中摸索出自我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与品质;相反,如果一旦课程建设不完备,甚至出现放任自由的方式,结果只能是孩子们自己“傻”玩,失去开启孩子们智力的大好时光,届时,只能悔之晚矣,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和那种让孩子自己在家玩,到了一定年龄再去读书失去开启智慧的最佳时机。

第四、教师引导力问题。玩中学课程建设仅仅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一个很小的不分,而且是最基础的固定不变的部分,真正有用的部分是教师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不时的指点和引导。因此,玩中学课程建设仅仅只完成了一半的工程,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师在孩子们玩的过程中进行一些无意识的引导,让这种有意识的引导把玩变成学,在玩中完成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玩中学的教育理念绝不是任由孩子们的喜好,要进行适当的矫正和修正,从而提高玩的效度和品质。否则,这样的玩就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失去了学习的价值。因此,这种教育理念就如当前基础教育界里发生的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样,一旦教师的新课改意识和素养得不到有效解决,新课程理念就难以落地。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热衷于玩中学的家长将会得不偿失、甚至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那种所谓的思想前卫的家长,抑或看不起目前幼儿教育或者基础教育的人士,表面看是一种大行其道的教育理念,其实是大作教育的旗号对孩子施与的过度“溺爱”罢了,是一种“教育自恋”行为,而非正常的教育心态。

第五、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论什么教育理念和手段,最终的结果都是通过这些具象化的知识、玩具、游戏等方式,达成开启孩子智慧、启迪思维能力、培养孩子模仿、学习、移用、动手、创新等能力,这是任何一个阶段的教育需要做的,更是幼儿教育必须要做好的。一旦教育没有在孩子开启智慧的时候失去了时机,最终的结果贻误的则是孩子的教育和一生,真正造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教育“输在起跑线上”的含义不是你要让孩子学多少技能、多少门艺术,而是你通过这些教育手段和方式是否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和开启学生智力的目的,一旦你的手段和方式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不论是玩也好,只有少数的技能训练也罢,就已经足够;一旦你的手段和方式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哪怕你让孩子学习再多的技能,也是无济于事,只能让孩子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最终的结果是自伤其身而毫无益处。

    总之,玩中学这种方式,理念甚好,路途很远,需要教育者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也需要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共同努力,构建“天时地利人和”的教育环境,才能让教育回归本真,才能让教育在自然中有意义地发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