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反弹琵琶、化腐朽为神奇

(2012-05-09 19:33:13)
标签:

母亲

家长会

教育

爱心

分类: 教育

反弹琵琶、化腐朽为神奇

                      ——《一位母亲的三次家长会》给教师和家长的启示

代安荣

【原创】反弹琵琶、化腐朽为神奇

她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对他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面三分钟都坐不下来,你最好带他到医院瞧一瞧,看一看大夫,回到家里,这位母亲怎么对待儿子,有的人对儿子开了家长会回来,对儿子是什么态度,训斥儿子,我受了老师的训我就训你,可是这样,小明,你搞什么搞多动,为什么多动?今天你就坐在我面前,我看着你,你动,两个小时不要动,动了不给饭吃,有的人可能会这样的。那这位母亲开了家长会,回来他怎么说,他对儿子撒了一个善意的谎,善意地批评了儿子。儿子,老师今天表扬你了,原来你在板凳上坐不一分钟,现在居然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我有这样的儿子,因为全班只有你进步了。那天晚上,母亲发现儿子破天荒地吃了两碗米饭,没有要人喂。

第二次参加学生家长会,使这个母亲参加儿子的小学时候的家长会。老师说了,全般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的儿子排在第49名,我们怀疑他的智力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到医院查一查。这位母亲又一次接受了被训,回到家里,这个母亲想起第一次参加家长会的情形,还是没有把气发在儿子身上,还是善意地欺骗了儿子。他对儿子说,小明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最傻的孩子,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今后能够细心些你会超过你的同桌,你的同桌这次排在21名,说这个话的时候,母亲发现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一下子舒展开了。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儿子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孩子上了初中了,要开第三次家长会了,母亲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来点她儿子的名字,等待又一次培训,因为每次家长会上,她儿子总是在差生的行列中总被点名,她已经习惯了,她已经有心理准备了,然而这次出乎她的意料,直到家长会结束的时候,她还没听到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她有些不习惯,临别的时候她去问老师,怎么回事,这次没有电话我儿子的名,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有点危险,回到家里,这位母亲对儿子说,小明,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个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大学,考试上重点中学。后来,开了三次家长会的母亲,她对她的儿子说了这三次话,她的儿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再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这位母亲不是一位职业老师,但是她胜是一位老师,她是一位合格的,称职的成功的、优秀的好老师,她自己的心态非常好,她的心态,她的言行,最后的结果都是高情商,高智商结合的典范,也是我们这些做职业老师学习的好榜样。

 

这个故事很经典,有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都喜欢在给家长们做讲座的时候讲给家长们听,目的引导家长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如何对待孩子的教育,这个无可厚非,值得理解。但是,也会有很多老师都会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把这个故事将给家长们听,让家长注意教育札记的孩子,这就有点难以理解。教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什么地方?是要家长学会教育还在的方法呢,还是让家长“恨”教师不当的教育方法。《一位母亲的三次家长会》带给我们教育者很多思考,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思考一:教育,不要有语言暴力

案例中的几个教师,在不同程度上都使用了语言暴力,不论对学生而言,还是对家长而言,都存在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正确思考和辨识能力,所以,学生会受到这种语言暴力的伤害;家长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种语言暴力,就会反感教师的教育方式,甚至采取抵抗的态度,这会导致家校关系越来越紧张,最终让自己的孩子吃亏;家长如果能够正确对待这种语言暴力、采取一种淡定的态度,则能化解这样的矛盾,就像案例的母亲一样,知道老师是无心的,但她同时也知道老师不可能花时间引导转化自己的孩子,于是,以恰当的方式无形中消除了教师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让自己的孩子获得健康成长。

作为教师,需要反思自己对待孩子和家长,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中是否无意中使用了语言暴力,是否在无形中伤害孩子。

记住:教育,需要远离语言暴力;没有语言暴力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

思考二:教育,要树立孩子自信

案例的孩子为什么能够获得发展,由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变得没有问题,而且变成了一个考名牌大学的优生。当这个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时,这个老师会大言不惭地说自己如何转化差生,如何对这个孩子进行教育,然后把一切功劳都归功于自己。其实,这个时候最清醒的就是孩子和孩子的母亲,唯有她们知道,转变孩子的母亲的激励带给孩子的自信。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问题:作为教师,作为教育,我想,最首要的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或者说知识学习是自信教育的一个副产品。一个学生即使再聪明,如果没有自信,也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很多自信都会解决。励志大师陈安之说:“要成功,先发疯,埋头使劲往前冲。”很多人批评励志大师陈安之有些语言过火,但从另外这个角度上讲,要成功,如果没有自信是不行的,案例中孩子的成功,不是智力因素,而是自信激发了学生内驱力,让其知道努力的方向,最后才获得了成功。

记住:教育即自信,教师都认为孩子没有希望,孩子还能看到希望吗?

 

思考三:教育,千万不要给孩子乱帖标签

我一直在思考,差生是怎么来的?看了这个案例,我终于知道,差生就是教师无形中给孩子贴标签导致的。我敢肯定地说,如果这个孩子没有遇到一个懂教育的母亲,这孩子100%会成为差生,从幼儿园开始带着多动症走进小学,然后走进初中,然后就像很多孩子那样被“活活拖死”,而老师们却心安理得,认为这都是孩子先天多动症,不适合读书。其实,他们那里知道,都是乱贴标签惹的祸。

幼儿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这基本上会决定孩子的一生。难怪1975年那些诺贝尔奖或者会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说幼儿园教育对自己一生影响最大。作为幼儿园工作者,千万不要给孩子帖标签,因为,这些会对孩子造成无形的伤害。

记住:教育不能贴标签,这个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一生的伤害。

 

思考四:教育,是慢的艺术

教育急不得,就像熬中药一样,熬得越久越有药味。教育也是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给孩子注入各种元素,把这些元素播种在孩子的心中。有的孩子理解较快,于是会成长快一些;有的孩子理解慢、成长相对要慢一些;甚至有些孩子到大学毕业也没有表现出来,就像爱因斯坦一样,大学教授说他一生将碌碌无为。为什么大学教授会有这样的看法,就因为其不懂得教育是慢的艺术这个道理。

教育急不得,毕竟每个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理解力、内化力等不一样,导致最终外化的时间、效果、质量也不一样。因此,作为教育者,不论孩子的学习力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教师都不能急,尤其对表现慢的孩子要给予及时扶持,鼓励其不断前进,千万不能放弃,否则,你会扼杀一个爱因斯坦。

记住:教育,需要浸润,需要熏陶,而不是俗不可耐。

 

思考五:家长,要及时和孩子沟通

很多家长认为我缴了学费,孩子送到学校,然后我就万事大吉,就等收获,就等孩子给自己报喜了。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和思想,这种思想会害了自己的孩子,也会让自己的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梦破灭。案例中的孩子,如果没有母亲及时和孩子沟通,孩子就会在老师语言暴力下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差生,问题生,一旦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然后再破罐子破摔,其结果可想而知。

家长可以不懂知识,但不能不懂孩子;家长可以不懂学习,但不能不懂教育;家长可以不给孩子讲作业,但不能不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沟通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解决问题的实质。作为一个真正爱自己的家长,就要学好观察孩子的异常举动,要及时掌握这些情况,并及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走出心理的阴霾。

记住:教育即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教育的成功。

 

思考六:家长,善于对待教师的批评

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因此,家长和教师,从本质上讲都是孩子的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因此,当老师在批评孩子、或者老师在家长会上批评家长的时候,很多家长认为自己脸上挂不住,扫了自己的面子,如果家长这样认为,无疑是非常有害的。

面子观越强的人,越不理智。每个人都要做到淡定,尽量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控制自己的情绪,要从老师的批评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教育元素,而不是面子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差,但开家长会老师什么都不说,那才不是滋味;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差,期末放假回家孩子照样可以给你弄一个什么奖状回来,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挂不住面子,真正应该着急了。为什么呢?说明老师在敷衍你,已经彻底放弃你的孩子,其只想淡忘的思想来对待来,只想以一种小恩惠来收买你,让你有苦说不出来。因此,老师批评你的孩子,说明老师关注的目光还在,关心孩子的心还在,作为一个懂教育的家长,就要从这个当中反思、找到孩子的弊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走出困难,而是关注自己的面子。

记住: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面子不值几个钱,孩子的教育重于泰山。

思考七:家长,不要把教育全部寄托在学校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离开这个综合体谈教育、论孩子的成长是毫无道理,也毫无人性可言。

孟子母亲为什么要三迁?根源就在于要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这是家庭教育的作用。很多孩子父母没有文化,但是其配有孩子良好的品质、树立其良好的价值观,于是,在学校很听话,教育很好,这也是家庭教育的作用;相反,有的家长尽管文化很好,但事必躬亲,很多试题都要给孩子讲,同时,溺爱孩子,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结果一塌糊涂。

孩子要想成绩好,首先需要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然后在孩子读书的过程中一直坚持这个好的习惯,一旦发现有某些问题,让其回归,确保孩子健康发展。家长如果做到这一点,加上学校的教育和孩子自身的努力,教育就完成了。

记住: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情,更多的时候,需要家长的协助。

思考八:家长,要学会懂孩子

案例的母亲,不懂得教育,甚至根本就没有学过教育学,但是,她却懂得自己的孩子;相反,很多教师学了教育学,背了很多教育理论,但是却不懂得孩子,于是,才会做出许多愚蠢的事情,伤害了很多无辜的孩子和家庭。

家长,可以不懂得教育,但一定要懂得孩子。一旦家长懂得了孩子,很多高深的教育理论都会无形中在其头脑闪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改变孩子。懂孩子,这是最高深的教育理论,也是最高的教育境界。教育为什么会出问题,因为不懂得孩子的心思;教育为什么会成功,因为懂得孩子。

    记住:教育成败,关键要学会懂孩子,走进孩子心灵深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