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横向思维雷军董明珠白酒营销沈坤策划 |
分类: 营销管理 |

我们不管他们两个人的输赢,但小米却真的一路高歌猛进,前一阵子又喊出小米要造汽车了。小米汽车是啥样子的?我们不知道,坐等雷军把他鼓捣出来再说。可最近,小米又传出消息,说小米要做白酒了,大概是看在茅台酒风光无限,小米也想染指酒业,弄个小米白酒做做。
前一阵子有不少研究定位的,对小米的品牌延伸做出批评,认为小米违反了特劳特定位理论中的聚焦原则,因为小米除了做手机,还做空调、空气净化器、存储和充电宝、音响等很多其他电子电器产品。现在又是汽车又是白酒的,这完全违反了品牌定位理论。
白酒也一样,相信白酒界的专业人士肯定不看好,认为白酒不是随便就能做好的,并能够罗列出很多小米做白酒失败的可能。我相信专家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客观上也存在着各行各业的门槛和不同的做法。不是你手机做好了,就一定能做好飞机。
其实,万事都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有搞多元化的企业失败了,而做聚焦专业化的企业成功了,就此得出多元化不利于企业发展的结论,专一性战略必然能成功。显然,这是典型的逻辑思维病作怪。
但是,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延伸,尤其是那些品牌势能不足的品牌,或者品牌名称限制。譬如品牌名称已经特定了某个产品的属性,或者定位过于专注,导致消费者已经将品牌认知为某一品类等。
譬如农夫山泉,品牌名称已经特指一种山泉水,如果农夫山泉用这个品牌去做电器、保健品和手机等产品,消费者就会认为农夫山泉不务正业,也不会看好品牌在其它领域有什么未来,当然,农夫也不会真的这么去做。
冰川5100、巴马活泉、红牛、汇源、王老吉、加多宝等这些品牌名称注定了不适合品牌延伸,因为一是这些品牌本身没有多大的内涵,同时都通过产品品类的定位营销,已经与某一种产品深深地锁定了,这样的品牌进行延伸,无疑是找死。
但也有例外的,譬如苹果,它一开始是做PC电脑的,后来做笔记本电脑,接下来又做音乐播放器ipod。接着又做手机和平板电脑,反正每做一个产品,它都能通杀市场,消费者发了疯似的喜欢,这个可能跟苹果公司的叛逆创新精神有关。但它的延伸也仅仅局限于通信电子和电器行业。
那么什么样的品牌可以做到毫无伤害的价值延伸吗?有一种品牌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品牌名称与企业无关、与产品无关,也与产业产地无关,但一定是与消费者有关,从名称上就能联想到是哪类消费者,这类品牌只要是消费者一致的,产品品类可以不同。
键客,是一个专门为五亿多电脑工作者原创的品牌,也是真正具有的消费者族群特征的品牌,这个品牌就可以围绕着电脑工作者人群,展开各种适合的品牌延伸。譬如茶叶、食品、饮料、酒水、水杯、服装、旅行包、家具、茶叶和电脑用品等。
酷界,又是一个围绕着核心消费群体——即青年学生群体而命名的社群品牌,酷界的名字又有地盘的含义。根本没有任何产品和行业属性,所以它可以做茶饮料,也可以做糖果,更可以做牙膏和学生文具等,一切适合青年学生消费的产品品类,它都可以延伸。
因为这两个品牌都颠覆了传统的品牌命名方式,剔除了产品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属性和产地属性,却鲜明地留有消费者族群特性和性格特性,这样的品牌名称,说实话,什么样的产品都可以做,只要是针对创业人群的,因为它们并没有违背聚焦原则,只是它们聚焦的是核心消费群而非产品品类。
同样,我在策划辣酱品牌的时候,也忘记产品属性、行业产地等元素,而是精确地锁定核心消费人群,尽一切能力去体现消费者的族群特征和性格特征,这样在品牌拥有强大的势能之后,就可以进行各个行业各种产品的延伸了。
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一个品牌如果先天性留有企业、产品、行业和功能功效等特征的,就很难实行品牌在品类上的延伸,除非企业一直持续不断地为这个品牌投入巨额广告费用,即便如此,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消费者的认知很难随着产品而转移。
但如果品牌命名时剔除掉产品属性、企业属性、行业和产业属性,而是能够体现消费者族群和性格特征的品牌,则比较容易延伸成功,因为品牌锁定的是这一个独特的人群,只要适合这个人群的产品,都可用同一个品牌进行延伸。
从这一点来看,小米并没有把品牌定位为某个产品品类,而是锁定了一个独特的人群,所以我相信,小米做白酒,应该也是有市场的,简单想想就可以预估:将来的青年人,可能一边品尝着小米白酒,一边玩着小米手机,回到家里享受小米的空调和空气净化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