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局:做销量还是做品牌?沈坤一招破难题

(2017-06-02 11:06:04)
标签:

横向思维

沈坤

营销创新

品牌策划

产品销量

分类: 营销管理

破局:做销量还是做品牌?沈坤一招破难题
更多原创经典,请关注沈坤主持的微信公众号:横向思维(skhxsw)

 

就市场营销来说,中国现在的企业老板,无论企业大小,几乎都已经是名符其实的营销专家了,他们懂得营销成功离不开有亮点的产品和有影响力的品牌,当然更离不开有执行力的团队。

在企业求生存的时候,他们将全部的力量用来促进产品的销量,将营销的重点聚焦在产品的质量和给予消费者的差异点利益上,而当企业求发展的时候,他们才想到品牌的力量,开始投入费用进行品牌的整合传播。

在营销界,因此也一直存在着“做产品销量,还是做品牌?”的两元性争论,从企业到策划界,也一直有人在写着这方面的文章,好像这两个概念是可以各自独立的,或者是相互对立的。

我也在好多年前写过这个方面的文章,当时我的观点,是产品、品牌两手抓,因为我总觉得这两个概念无论怎么放都不矛盾,而且是不可以分开的,因为品牌就是产品的名称,产品不在了,品牌也就失去了价值,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在具体的营销运作上,尤其是营销的重心上,我们的企业还是有所侧重的。对于产品方面的投入,我们的企业老板和营销经理都知道重要性,但在品牌方面的投入上,大部分都存在分歧。这是由于传统的营销思维所造成的。

在传统的营销理论中,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营销组合策略是非常重要的。这个营销组合是说,企业在这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等四个策略中,结合自身实际和市场环境,选择自己擅长的方面设计营销战略。

譬如农夫山泉,一直是以“产品”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战略;奥克斯、格兰仕、国美电器等则一直是以“价格”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战略;而娃哈哈则一直是以“渠道”为核心优势的营销组合战略;而恒大冰泉、脑白金等企业却把营销组合的重心放在促销,也就是品牌传播上。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营销4P的策略性运用。企业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环境来灵活多变地选择合适的营销组合策略,而不是一成不变地胡乱使用营销4P,或者不分轻重,缺乏战略重心。

我知道我现在用我的横向思维创新来说,很多企业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我一方面在探索和实践营销创新,另一方面也在设身处地地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营销问题,由此发现在传统思维中,企业处理好产品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也是有一定的好方法的。这也是我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我觉得,一个企业如果自身在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和质量上有先天性优势的,不如就将企业的营销重心放在产品策略上。譬如不断地推出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新产品,不断地以自己完美无瑕的优质产品去取悦我们的消费者,并引领整个行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消费者,一直对中国本土企业的品牌不抱任何奢望,他们在消费的时候也只期望自己能购买到一个质量和服务有所保证的产品,他们的购物过程也是非常理性的。所以,聚焦产品策略为核心的企业,应该是大有前途的。

而如果企业没有这方面的优势,甚至在产品上不存在与行业老大产品有任何的差异性,这个时候与其挖空心思去人为地创造差异点,然后与行业优势企业,在产品营销上争抢消费者,倒不如调转枪口,将重心聚焦在品牌的运作上。

将营销的重心聚焦于品牌并不是说不要产品质量了,而是在确保产品质量与领先企业不差上下的前提下,将营销的资源往品牌方面倾斜。譬如福建达利园的产品,无论是饼干、功能饮料或凉茶,都是跟随者,但因为企业的品牌投入强大,产品销量依然不差。

我这里说的却不是这种靠品牌广告为产品销售开路的传统营销方式,而是在精确锁定消费群的前提下,为他们原创有族群特征的品牌,为他们创建能产生心灵感应的品牌主张,并将其塑造成消费群体生活和消费的信仰。

在整合营销传播上,则完全地放弃产品,也就是不说产品,仅仅将产品当做品牌传播的道具,核心诉求全部聚焦于挖掘消费者内心缺失的精神点,以品牌的核心主张去弥合去重塑,去煽动、吸引消费群体,并成为他们心灵上的知交,让品牌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此运作品牌其实也是一种营销的差异点,因为最终造成的影响是产品销量的直线上升。消费者在追捧他们喜爱的品牌,消费或使用该品牌的产品时,也会深刻感知到产品的质量到底如何,并由此更加信任品牌,追随品牌。

还有一种做法是,当行业领导品牌的重心是产品时,作为竞争者企业的营销重心就避开产品,转移到品牌差异化塑造上;而当行业领导者的优势是品牌力量强大时,不妨避重就轻,将重心聚焦在产品的差异点上:推出更新的产品,生产质量更好、功能更完美的产品,并将营销传播的核心诉求,落到产品优势上,与对手产生鲜明的差异,由此形成品牌性格上的差异。

这其实就是一种避开对手锋芒,另辟蹊径的差异化营销战略!竞争不是锱铢必争,而是有策略地竞争。如果大家一味地在产品或者品牌上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相互进行抗衡,则会造成资源上的巨大浪费,企业得不偿失。

其实说来说去,我就是一个观点,当你的企业有实力也有优势进行4P中的产品策略时,就发挥自己的擅长,把产品策略做到极致;而如果你的企业在产品方面与强势品牌差异不大,且无强大的优势则不如聚焦品牌,将品牌玩成极致,让对手向你竖大拇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