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横向思维:驾驭这个方法就能创造无数全新商业模式

(2017-02-28 00:04:36)
标签:

横向思维

沈坤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

沈坤创新

分类: 营销管理

横向思维:驾驭这个方法就能创造无数全新商业模式

   今天,我们再来谈谈创新!因为这个话题在中国非常热门,哪怕99%以上的人其实根本不懂什么叫创新,更不懂如何实现创新!而就横向思维本身来说,了解的人很有限,驾驭它的人则少之又少!  

   科学上的发现,或很多新事物的发明创造,已经被我们描述得好像是必须是从逻辑一步一步演化而来的,就像屠呦呦发明青蒿素,肯定是一步一步向前探索而获得的成功。

   有时候想想事实的确如此。我们总是先由甲才能想到乙,再由乙联想到丙。这是一种循序渐进走向成功的方法。古人也有这方面的观点如“日积硅步行千里”,只要朝着正确的道路一步步向前,总会抵达我们期望的终点的。

   但是有时候,这种按部就班的逻辑演化只是事实发生后的一种“后见之明”。很多科学发现和创造发明的事实是,往往是一次意外的错误或者事故,才最终导致了一种全新事物的形成或者发现。

   抗生素的发明,是因为一次青霉素培养器皿意外地受到了污染;而哥伦布之所以能大胆航行大西洋,据说是因为他用古老理论计算环游世界的航程时,发生了严重的错误;

   牛顿的探索走入了绝境,他只得去果园里散步以缓解内心的郁闷,一枚苹果砸到了他的头上,他仰望着苹果树,看着树枝上的苹果以及掉下树来的苹果,一种对地球引力的探索终于找到了突破口——苹果成为牛顿探索绝处逢生的诱因。

   汽车方向盘原来是平面的,驾驶汽车的司机需要半站立状态才能把握汽车的方向。

   一次试车发生了重大碰撞事故,驾驶测试汽车的司机死了,方向盘的操作杆也被撞弯了。工程师发现,被撞弯了的方向盘,驾驭起来更舒服和顺手,于是,汽车方向盘正式改为45度倾斜式,也就是现在这样的!

   偶然事件促使了事物朝我们未知的领域发展,而巧合的是歪打正着,这是不是可以说是偶然之中隐藏着某种必然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很多事物的发展就是某种诱因在其主导作用。

   大自然充满了种种的偶然,但我们无从寻找偶然,因为它不存在于现存的想法里,也无法用逻辑推演出来,甚至我们根本无法确定它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它的角色就是让思考从现存的模式跳脱出来。

   我们可以坐下来等待偶然发生,但这是属于逻辑思维式的守株待兔,其成果的几率渺茫如同牛顿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出新的想法,事实上只要稍微具备一点逻辑常识的人,就不会做出此等傻事。

   既然等不来偶然,也不符合逻辑,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审慎地去制造偶然呢?完全可以!这种积极去寻找偶然,甚至人为地制造偶然的想法就是横向思维的思考法,也就是说,利用偶然是横向思维思考方法的一个基本部分。

   通过随机寻找一个毫无逻辑关联的概念,来激发新的想法就是一种人为制造偶然的方法,这在逻辑思维者看来简直是荒谬透顶的方法,却正是横向思维者大显身手创造无穷新创意的绝佳方法!

   譬如:创造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随机概念是卫生纸。卫生纸与新商业模式没有关系,是偶然想到的。那么卫生纸是什么?一种每个人都需要用到的卫生用品,可以被当做包装纸,也可以写字,甚至可以叠成图案,放在水里即化……

   激发:我们能否创造一种像卫生纸这样的商业模式呢?也许我们可以创造一种环保玩具,玩具坏了之后可以当做多个器皿,盛放不同的物品;器皿破碎之后可以成为室内装饰品,装饰品使命完成之后它可以放在水里融化,成为一种可以粘贴物品的胶水……

   只要我们一直思考下去,我们总会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事物来,而这个事物将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利润。如果一个卫生纸不足以给我们更多想法,那我们可以一直继续不断地制造偶然。譬如泥土、马甲或者天上飞过的麻雀等!

   我曾经跟我的横向思维弟子们说,别信外面那些打着“商业模式”旗号的培训大师,他们只会把互联网的某些概念和他人的成功当做案例来忽悠你,但绝对创造不出全新的商业模式来!而我们用横向思维,一个下午起码能诞生5-6个这个世界从未有过的新商业模式!

   因为每一个随机诞生的概念中,都隐藏着从未被开发过的新想法,而这些新想法或许会与我们的最终目标——形成商业模式带来潜在的成功几率,而这样的思考,从未在我们的大脑里存在过,因为我们信奉的是逻辑的科学性!

横向思维:驾驭这个方法就能创造无数全新商业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