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七宗罪
(2013-09-15 12:04:04)
标签:
家庭教育溺爱独立性沈坤教育 |
这种与生俱来的母爱或者父爱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父母们一旦过了头,没有掌握教育的原则,这些原本对孩子关爱、照顾都会成为家庭教育的罪过。
家庭教育第一宗罪:溺爱
爱孩子就是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许多父母都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爱孩子并不是仅仅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包括无理的要求,这些实际上是不理智的爱。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许多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给孩子包办任何事情,从而导致孩子自理能力差,目中无人,为所欲为。正如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假若孩子在实际生活中确认,他的任性要求都能满足,他的不听话并未遭致任何不愉快的后果,那么就渐渐习惯于顽皮、任性、捣乱、不听话,之后就慢慢认为这是 理所当然的。”
现在大家知道的梦鸽对于儿子李天一这种不顾一切的爱,就是溺爱,而过分的溺爱有时反而会害了孩子。
家庭教育第二宗罪:过度放纵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喜欢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吧,不要管他。这种放纵自流的做法事实上不负责任的。尽管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尽量让孩子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一些不正确的、不恰当的、危害他人的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放纵自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教育目标,这种教育实际上是没有作用,相反会有很多负作用。
过度放纵主要根源于“让孩子自由发展”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往往觉得现在只有一个孩子,不要限制孩子的行为,他喜欢做什么就千依百顺,有些孩子甚至对长辈大打出手,这些长辈却认为,只要孩子高兴,让他打几下也没关系。诸不知,这种放纵的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目中无人,而且无法与其他人进行交往,因为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只为自己着想,根本没有他人。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象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 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家庭教育第三宗罪:过度保护
每个父母总是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在保护孩子的时候也就出现了过度的现象。比如,为了防止孩子走路绊倒,拿走了房间里所有的障碍物;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意外,总是形影不离地陪在孩子的身边;为了防止孩子伤害到自己,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了……
这种生活在没有任何伤害环境里的孩子,他实际上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权利,走上社会后,独立生活的能力差,无法适应社会,喜欢依赖父母。这对他们的危害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使他们在一生的生活中处于穷于应付的状态中。有的还可能感情脆弱,稍受挫折就寻死觅活,或者有的还产生精神障碍,患上忧郁症或精神分裂症。
为人父母,我们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但是,孩子毕竟是要走向社会的。父母从小就应该让孩子明白生活当中充满着一些危险,让孩子在生活当中体验如何预防出现这些危险或者应对危险。只有经历过生活中的磕磕碰碰,孩子才会学会在行动中多加小心。不能总是地孩子说:“不能做”“不要做”,应该告诉孩子做了以后可能会产生什么后果,如果孩子坚持要做,不是特别重大的伤害,就让孩子尝试一下,让孩子在后果中得到经验,学会听从劝告。
家庭教育第四宗罪:苛求完美
许多父母对自己有太多的遗憾,因此,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但是,人无完人,过分苛求完美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往往会不如人意,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苛求完美的父母往往让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否定自我、自暴自弃的表现,这对孩子个性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事实上,当你在抱怨孩子的过错时,不妨想想自身的缺点,不妨想想孩子的优点,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当成一个都有缺点和错误的普通人,用宽容、善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也许会比较好。
家庭教育第五宗罪:过度表扬
因此,父母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应该讲究技巧,表扬应该具体,要针对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任何事情都表扬。表扬越具体,孩子就越清楚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并不好。、而且,值得重视的是,有表扬,必然要有批评。让孩子明白自己有优点,也有缺点,不可盲目自大。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妈妈发现孩子正聚精会神地蹲在路边观察蚂蚁,便问他:“宝贝,你在做什么?”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得意地说:“我在听蚂蚁唱歌!”
妈妈哈哈大笑:“蚂蚁怎么会唱歌呢?”
孩子不高兴地回答:“你不蹲下来听,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可见,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在看待事物的时候,与成人有不一样的角度。孩子的世界里往往有成人想像不到的精彩。孩子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这么做,必然有他的理由,父母不能拿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的行为。父母如果试图以自己的眼光来代替孩子的眼光,结果必然是悲剧性的,因为,这是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
家庭教育第七宗罪:过度补偿
许多父母因为工作比较忙,把孩子寄托在学校或者寄养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家里,当父母回到家中,往往会产生对不起孩子的心理,从而不断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以补偿自己教育孩子上的失职。
殊不知,正是这种补偿心理,使许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理性在刹那间花为乌有。父母们就会陷入矛盾的心理中,是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还是对孩子说不,让孩子认为父母是个不称职的人?
许多父母正是因为自己缺少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误认为自己对孩子来说是失职的。事实上,失职与否并不取决于是不是经常跟孩子在一起,而是取决于父母怎样去教育孩子,尽管父母很少在孩子身边,还是有许多途径可以来教育孩子。比如写信、打电话、为孩子购买优秀的图书、回家后的谈心、一起游戏等等。真正应该“补偿”给孩子的其实是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质需要及生活上的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