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铺天盖地,不管是有没有关联到文学的,只要是和莫言有关系的统统都被爆了出来,可想而知,中国的诺贝尔情结多么的浓重啊……
我在新闻网上看到一侧这样的消息:中国籍作家在与诺贝尔文学奖108次擦肩而过之后,在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从此这位中国作协副主席便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各国媒体记者纷纷造访莫言故居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平安村。莫言家乡政府也宣称要出面修缮其居,但却遭到莫言反对,称此举劳民伤财。
对于莫言反对家乡政府修缮其旧居称此举劳民伤财的行为,得到了网友充分肯定,许多网友表示,“莫老师以前我是敬佩您的作品,现在我更敬佩您的人品”。但也有部分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反对修缮是在伤害家乡父老的感情,错失给家乡带来的商机,辜负了家乡父老的期待,还有可能成为罪人啊!
看完这侧消息,我感觉很矛盾,这是什么东东?记得以前看莫言先生的作品《檀香刑》《丰乳肥臀》等,确实写得很真实,就连被强奸的情境都写得淋漓尽致,身临其境的感觉,功力的确很深厚。莫言的作品写出了真是和时代的声音,这确实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欣赏的,作家在没有获得荣誉之前,都是默默无声,一旦出了名,就什么事情都想参合,什么上节目之类的,这些都免不了,另外,就是《红高粱》这部影片出自莫言的思想,在张大导演的努力下拍出了奇迹,很有意义的表漏,这说明影片取自于生活,文学更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莫言的文章不含蓄,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很直接很透明,思维和节奏很明快,读后让人记忆犹新,十年前我读过莫言的文集,其中有一句:雷雨天,有一个火球打到马槽里,马被劈死了,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生活中你有亲身经历过吗?有时候即使经历过也未必能写出来,寥寥几句就画龙点睛,生活的体会之深刻。
对于文字方面,确实是很敏感,对于生活方面,莫言更是规划的很有节奏,莫言作为香港语言大学的博士,他有责任教好中国的新青年,有义务传播更好的新文学,所以,作为渺小的我们有何理由不去读读大师的作品呢?最近,莫言的书很畅销,自从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以后,很多不知名的读者都出来了,很多不出名的合影也晒出来了,很多无关紧要的谈话也成为名言了,这就是实力效应,更是宣传效应,于是乎,我们要认真对待一件事情,只要你想了解,没什么不可以做到的。
诺贝尔评奖评委会对莫言获奖给出的理由称,“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对于这一点,我们确实感觉到了两者的融合,只有亲自读过作品的人才体会得到。我们应该向莫言先生致敬,这是对他的实力的敬重,也是对国文化的自豪。作为喜欢文学的我们,更应该把生活真实化,把百姓的故事写进自己的生活里,这样才够真实,体会才够深刻。因为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擦肩而过不止一次,以前的鲁迅、老舍等,都够资格的,也许是时代的原因,没有真正的到手,所以,中国的文学在诺贝尔范围里一直被悬着,2012,就是今年,我们有机会拿到,这说明我们的实力到了,默默写作的人很多,正在涌现出很多新文学的人物。既然写作,就不要矫揉造作,也不要夸大其词,变质的生活原貌是没有味道的,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审视自己……
总之,这次莫老先生能获得诺奖的荣誉,说明了中国文学的特点和走向,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什么才是诺奖的评选范围,是影响时代?还是改变生活?这些只有让读者来评价,时间会见证一切,中国的诺奖情结,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不要太夸张,只要写出好作品,世人都会记得你的,因为你读了某人的一句话而改变了自己,让你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你对历史和现实有了清晰的对比,所以,你收获了,你就不会被忘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