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就爱什么》 拜伦凯蒂
(2016-11-16 09:42:57)
标签:
现实认知 |
分类: 心理成长 |
(合著者斯蒂芬在《Loving What
Is》这本书的引言第一部分)
引言
越清楚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情绪,你就越是一个热爱现实的人。
第一次看他人做“功课”,我就认识到自己在见证一件真正了不起的事。我看到一连串的人,年轻的、年老的、受过教育的、没受过教育的,在学习调查自己的想法,调查那些令他们最为痛苦的念头。在拜伦·凯蒂(大家都叫她凯蒂)亲切敏锐的帮助下,这些人不但在发现解决他们当前问题的方法,还在发现通往一种精神状态的途径,在那个精神状态里,最深层次问题将得以解决。我人生的大半,都用在学习、翻译伟大精神传统的经典文献上,我发现“功课”和它们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在一些著作,如《约伯记》、《道德经》和《博伽梵歌》中可以看到,这些传统的核心,是对生死的强烈质疑,而深邃喜悦的智慧,以答案的形式在质疑中呈现。在我看来,凯蒂正身处那个智慧的中心,而做“功课”的这些人,正朝着那个方向走去。
坐在一个挤满人的社区中心的椅子上,我看着五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一个接一个,正利用给他们带来痛苦的念头,如,“我丈夫背叛了我”,或“我妈妈不够爱我”,来学习解脱和自由。只是通过问四个问题,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回答,这些人开放了自己的心,听见了自己内在深邃广博、转变人生的洞见。我亲眼看到一个男人,因怨恨自己酗酒父亲,在恨中煎熬了几十年,仅仅四十五分钟,就变得轻松起来。我还看到一位妇女,因得知自己癌症扩散,怕得几乎无法开口,可在“功课”结束时,散发着理解和接受的光芒。这五人中有三位从未做过“功课”,可做起来似乎并不比另两位更觉困难,且他们的认识也同样深刻。他们全都开始认识到一个过于基本、以至让人意识不到的真相,那就是(用希腊哲学家埃皮克提图的话来说):“让我们不安的不是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认为发生了什么。”一旦领会了这个真相,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完全改变。
在亲身体验凯蒂的“功课”之前,人们常认为它太简单了,不可能有效。但它的简单正是它格外有效的原因。在与凯蒂相遇的过去两年里(现在我们结婚了),我针对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的念头做了很多次“功课”,并在美国各地和欧洲的集会上,观看了上千人的“功课”。这些“功课”几乎涵盖人类所有问题:从严重疾病、父母或孩子的死亡、性虐待或心理虐待、沉溺上瘾、经济上的不安全感、职业问题、社会问题,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烦恼。一次又一次,我看到“功课”迅速、彻底地转变了人们对自己的问题的看法。而随着思想的转变,问题消失了。
“痛苦并非不可避免。”凯蒂说。任何时候我们感到压力,无论那是轻微的不舒服,还是强烈的悲伤、愤怒或绝望,我们都可以确定是某个具体的想法引起了自己的反应,不管我们有没有意识到那个想法。终止压力的方法,是去调查它背后的念头,任何人用一张纸和一支笔,自己就可以做。 “功课”的四个问题(在这导言的后半部分会介绍),暴露了我们的想法对自己而言不真实的地方。通过这个也被凯蒂称为“内在调查”的过程,我们发现,所有我们相信或想当然接受的概念和判断,都是对事物真相的曲扭。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非内心真相时,就会经历各种情绪上的苦恼,我们称那为痛苦。痛苦是一种自然的警钟,它警告我们正执着于某个念头;当我们无视警告,我们开始接受痛苦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它不是。
《是什么就爱什么》(二)
(2012-07-02 16:15:45)“功课”与禅宗公案及苏格拉底的对话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它并非出自任何西方或东方的传统。它是美国的、土生土长的、主流的,它源自一位根本不想开创什么的普通妇女的心。
要想认识自性,你必须等待适合的因缘。
时候到时,你会像从梦里一样地醒来,
明白你发现的属于你,并非来自外在。
——佛教经文
一九八六年二月的一个早晨,当南加州某沙漠高原小镇的一位四十三岁的妇女——拜伦·凯瑟琳·瑞德,从一家过渡疗养所的地板上醒来,“功课”诞生了。
两次婚姻、三个孩子、一份成功的事业,过着平凡生活的凯蒂,十年里的精神状况一路下滑,逐渐陷入愤怒、妄想和绝望。她的心情如此沮丧,整整两年,她几乎无法出门;她在床上一待就是几星期,通过卧室的电话运作自己的生意。她甚至无法让自己洗澡刷牙。为避免惹怒她,孩子们通常要小心翼翼地经过她的房门。最后,她自己住进了一家女性饮食失常过渡疗养所,这是她的保险公司唯一愿意支付的地方。由于其他住客都十分怕她,她被安排独自住在阁楼的一间房间里。
一周或更晚些后的一天早晨,躺在地板上(她觉得自己不配睡床),凯蒂醒了,完全没有任何自己是谁或是什么的概念。“没我。”她说。
当凯蒂回到家中,家人和朋友都觉得她完全变了个人。她当时十六岁的女儿罗克珊说:
当大家明白过去的凯蒂一去不复返了,他们开始猜想在她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不是发生了什么奇迹?但在这点上她帮不到他们,因为过了很久,她才能用大家能听懂的语言来描述她的经历。她会谈到在她内在觉醒的一种自由;她还说,通过一种内在质疑,她认识到所有她过去的想法都不是真的。
凯蒂从过渡疗养所回家后不久,家里开始聚集听说了她、前来向她求教的人。这时的她已能把她的内在调查,用具体的提问形式表达出来,任何想要自由的人,即便没她的帮助,也可以自问自答这些问题。接着,她开始被邀请到他人家中,会见一小拨一小拨的人。邀请者常会问她是不是“开悟”了,而她会回答说:“我只是一个知道什么会让我难过什么不会的人。”
一九九二年,她被邀请到北加州去介绍“功课”,“功课”从那里开始迅速传开。凯蒂对所有的邀请都来者不拒。从一九九三年起,她几乎一直在到处奔波。她不停地在教会的地下室、社区中心和旅馆的会议室里,在一小群人面前或很多人的聚会上,为大家示范“功课”。“功课”开始进入各种不同的机构和组织,从公司、律师事务所、咨询师的诊所,到医院、监狱、教会和学校,随着凯蒂的脚步,“功课”被传播到世界其他的国家和地方。在美国各地和欧洲,到处都有定时聚会做“功课”的小组。
凯蒂常说,了解“功课”的唯一途径是去体验它。但值得一提的是,内在调查和目前对思维的生物研究结果十分相符。现代神经系统科学方面的研究发现,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有时被称为“翻译器”,是给我们自我感、且为我们熟悉的内在叙述的源头。两位著名的神经学家近期指出,翻译器所叙述的故事,诡诈且不可靠。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这样说:“也许最重要的发现是:人类大脑的左半球,倾向于不依据事实来编造故事。”迈克尔·加扎尼加写到:“为了令它自己和你相信它拥有绝对的掌控,左脑编造它的故事……它是那么善于应付任何场景,就好像它里面有位高明的公关专家。翻译器千方百计地要使我们的个人经历显得真实可信,为做到这点,我们不得不学会对自己撒谎。”这些建立在可靠试验基础上的见解,显示了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编撰的“新闻稿”。往往自以为很理智的时候,我们其实正被自己的想法糊弄得团团转呢。上述的这个特性,解释了我们如何让自己陷入痛苦境地,一如凯蒂在她自己的痛苦中认识到的那样。她发现的自我调查,是利用头脑很少人知道且不常用的一种能力,去发现走出它自己制造的陷阱的方法。
做了“功课”后,很多人都说自己马上感到轻松,当下从令人难受的想法中解脱了出来。但如果说“功课”的有效与否,取决于短暂的体验,那它的用处将是被大打折扣了。“功课”是一个不断进行、不断加深的自我觉悟过程,它不是手到病除的特效药。“它不仅仅是一个技巧,”凯蒂说,“它从我们的内心深处,挖掘出属于我们生命天性的那部分。”
越深入“功课”,就越认识到它的力量。运用内在调查一段时间的人常说:“已不再是我在做'功课’,而是'功课’在做我。”他们所描述的是:在无意的情况下,头脑注意到每一个有压力的念头,并在它引起任何痛苦之前就化解了它。他们内在与现实的对抗消失了,余下的唯有爱——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对生活所发生的一切的爱。这本书的名字,贴切地描述了他们的感受:是什么就爱什么,变得象呼吸一样容易和自然。
认识到那全都由恨所驱使,
心恢复了彻底的纯真。
终于明白它是自娱自乐,
它自己甜美的意愿即是天意。
——威廉?巴特勒?叶慈
至此我才向你介绍四个提问,因为不说来龙去脉,它们没多大意义。认识它们最好的方法,是在“功课”的实例里看它们如何起作用。你还会遇到凯蒂称之为“反转”的练习,它是一种体验“你的认为”的反面是真实的的方法。
下面这段和凯蒂的对话,发生在约两百名左右的听众面前。台上坐在凯蒂对面的女士叫玛丽,她被要求在一张《作业单》上,写下对某个令她不舒服的人的有关想法。如何填写的说明是:“让自己象当时真正感觉到的那样尖刻和小气,不要试图表现得'超脱’或友善。”我们在写时越小气,就越有可能从“功课”中受益。你会看到玛丽一点都没克制自己。她是一位强势的女人,约四十岁左右,苗条、迷人,身着一身看似昂贵的运动装。对话开始时,她的愤怒与不耐烦,显而易见。
第一次以读者或旁观者的身份来体验“功课”,有可能会感觉不舒服。记住所有的参与者——玛丽、凯蒂和听众——都目标相同、都在找寻真相,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即使看起来凯蒂似乎在嘲弄或嘲笑玛丽,但进一步细察,你会发现她是在开造成玛丽痛苦的念头的玩笑,绝非玛丽本人。
对话中段,当凯蒂问玛丽:“你真想知道真相吗?”,她指的不是她的真相,或任何抽象、预设的真相,而是玛丽自己的真相,那藏在令她烦恼的想法背后的真相。玛丽愿意参与对话,首先是因为她相信凯蒂能帮她发现她对自己不诚实的地方,她很乐意接受凯蒂的坚持。
你还会立刻注意到,在使用表示亲近的话语上,凯蒂表现得很随意。一位公司总裁在凯蒂为他的高层主管所开的工作坊开始之前,觉得有必要给大家一个警告。他说:“如果她握着你的手叫你'亲爱的’或者'宝贝’,你千万别太兴奋了,因为她对所有的人都这样称呼。”
《是什么就爱什么》(三)
管好自己的事
用理解迎接念头
《是什么就爱什么》(五)
(2012-07-25 11:16:51)意识到你的故事
找出痛苦背后的念头
调查
你要么认同你的念头,要么调查它,
再无其它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