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钱落职”的三个故事

(2010-12-11 23:42:38)
标签:

周培公

清河

康熙

邢台日报

张延静

杂谈

分类: 周末茶座

“一钱落职”的三个故事

张延静/文    清河鱼/图

http://s16/middle/4b4d34e6g9724639c895f&690

电视剧《康熙大帝》里出现过一个“一钱落职”的小插曲。演的是康熙带着图海在京城边吃豆腐脑儿,边听卖豆腐脑的锁儿姑娘的冤曲儿。

康熙听了冤曲,喝了豆腐脑,掏出一颗闪闪发亮的金瓜子打算赏给锁儿,虽贫困但不失骨气的锁儿嫌贵重不要,康熙便盘问状纸何人代写,声称拿金瓜子买锁儿的状纸。谁料想,这状纸的背面竟是帝师伍次友替周培公写的推荐信,书呆子周培公,宁愿直中取,不肯曲中求,用可抵万金的举荐信给小姑娘写了状纸。

康熙感慨间,没注意自己的袖子将桌子上的金瓜子拂落在地。一位叫李明山的考生,悄悄地把金瓜子踩在自个儿脚下。康熙知他所为,故意与他攀谈,那考生言语刻毒,神色倨傲,康熙也不点明,只记下了他名字——李明山。后来,周培公“一纸升职”,李明山这座“名山”是名落孙山——“一钱落职”。

康熙对图海说:“我不在意他狂妄,我恨的是他虚伪贪财!”

这是二月河笔下的“一钱落职”,但最早的记载却是出自乾隆年间的举人沈起凤。想必是二月河把发生在孙子执政时期的故事移花接木到爷爷身上,以彰显康熙的圣君形象,反正这典故出自大清准没错。但沈起凤笔下的主角是乾隆年间的江苏巡抚汤潜庵,汤潜庵通知他管辖下的一个新知县不必到任,理由是“贪”,新知县备感委屈,尚未到任,如何“贪”呢?原来新知县还是秀才时,去买书,脚踩在别人掉落的一文钱上不肯挪地方,恰被巡抚汤潜庵看个清清楚楚。故,汤潜庵说:“当秀才时尚且一钱如命,当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的口袋里去偷盗?”

前几日,我的一位同事讲述了发生在一家国企的当代版“一钱落职”。听后,让人不禁感慨,风云变幻三百年,人变、天变、地变,有些陋习、劣根、潜规则,终是随着历史长空延续至今。

我的同事说,某国企是国家垄断企业,职工工资高,挣钱的门路也广,连厂子的门卫都是肥缺,凡出入厂子大门拉货的车辆,不给值班门卫塞个百八十元的红包是过不去的。有一次,国企老总的亲戚来厂子拉货,那亲戚未说明身份,门卫百般刁难,就是不放行,最后,在诸多的暗示、明示之下,塞了钱才得以进去。结果可想而知,老总得知此事后,大怒,开除了门卫处的几个人。

看古今版本“一钱落职”的三个故事,不难发现,之所以“落职”,是因为直接惹恼了当权者。然而,“一钱落职”的故事太偶然了,是千载难逢,是巧之又巧,这使得“一钱落职”更像是一个传说。因为,能不能被领导(或领导亲属)撞见是关键,而这个领导是不是一个一身正气的好官又更为关键,而关键中的关键是,这样的幸事能不能不早一步,亦不晚一步地降临到我们头上。

太多的偶然,注定了不管哪个版本的“一钱落职”,在惩处腐败上,都只是个案,不具有效仿性,更不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