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鼠共舞的猫是怎么炼成的?
(2010-06-09 11:15:13)
标签:
高考作文张延静邢台日报杂谈 |
分类: 周末茶座 |
与鼠共舞的猫是怎么炼成的?
张延静/文
一张长方形的餐桌,从左往右依次有四只猫,每只猫的面前都放着盛着一条鱼的盘子。第一只猫大概刚刚大快朵颐,享受完鱼的美味,因为它面前的盘子仅剩鱼刺,它正摸着滚圆的肚皮呈满足状;第二只猫惊诧和迷惑的眼神在宣示着不解,定定地望向了最右边那只扑向老鼠的同伴;第三只猫倒也“快猫快语”,不屑地说:“有鱼吃还捉老鼠?”第四只猫绷直身子,窜向试图从桌旁经过的老鼠,它的神情看不到,是懊恼状?懊恼自己修养不高定力不够,看到老鼠就按捺不住,落得被同伴嘲笑的下场呢?还是不理睬状?我行我素只管捉了去?猜测不出。
以上是全国卷作文的漫画素材和题目。
第三只猫是只“可爱猫”,它既没有像第一只猫那样“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也没有像第二只猫那样沉默以对。有鱼吃还捉老鼠?这句反问石破天惊,道出玄机,若没有这句话,那只埋头捉老鼠的猫或许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出了格”,已经“有异于”同伴了。根据我们伟大人类的工作经验,“出格”是一种极具危险的行为,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又云:“出头的椽子先烂”,此类俗语是人生哲学,是先祖们累积的经验,既是累积,估计已是“屡试不爽”,虽不能保证无一例外,总可以说凡是“出格”者大多是如此下场。为何呢?还是以开篇的漫画为例。四只猫中,只有一只猫看到老鼠“急身而扑”,1:3的比例不言而明,那是少数与多数的抗衡啊!是个人与群众的不同啊!此种处境下,只有两种结果,或湮没于多数被同化,或葬身于多数被绞杀。
第三只猫还是只“聪明猫”,它提出了一个重大的课题,是非猫类,譬如说人类,也经常遇到并沉思的问题。有鱼吃还吃老鼠?用肯定句阐述意为“有鱼吃就不用吃老鼠了。”捉老鼠,是“天赋猫权”,是猫的工作;吃鱼,才是猫之所好,猫之享受。不用捉鼠,就有鱼吃,和“不劳”就能“获得”一样,又何必辛辛苦苦地“劳”呢?可见,这四只猫的主人的奖赏机制有问题,又或者主人篡养猫的目的已非当初,若养它们只当是宠物般地逗弄,落个自娱自乐也就罢了,但让人不解的是猫主人的屋内怎么会出现傍桌而奔的鼠呢?既有鼠,为何不驯猫捉之呢?亦可见,鼠有无不以主人之喜好为转移,猫有无捉鼠之能却是在于主人驯养之法。
有鱼吃还捉老鼠?蕴含另一层意味:有鱼吃,还捉老鼠干嘛?再拓展,有鱼吃还捉老鼠的猫俨然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的狗沦为同种水平,“猫捉耗子也管闲事”说的就是那些“有鱼吃,还捉老鼠的猫”。这是一种可恨又可怕的论调,颠倒黑白,混淆视听,长此以往,猫将不猫,与鼠共舞亦不再是怪事一桩。那么,有同种“猫性”的人呢?虽不至于“人将不人”,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危机感更益于民族的长久复兴,一个缺乏危机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危机感哪里来?它不在安乐的享受中,更不在“有鱼吃就不捉老鼠”的退化里。
至于,“有鱼吃仍要捉鼠”的重要性,高考学子们议论颇多,自不再赘述。只提供一个重要例证,毕淑敏的处女座《昆仑殇》是作者亲历,讲述了一个高原五千米“拉练”穿越无人区的的悲壮故事,故事的结局是以牺牲换取了胜利。这便是和平年代练兵的意义所在,拿书中1号司令员的话来说:“我们的士兵不能‘遇狼就逃’,更不能‘与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