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逼老师为争生源当打手
(2010-04-13 09:45:55)
标签:
教育争生源打手筠连县中学宜宾市杂谈 |
分类: 清风论语 |
谁逼老师为争生源当打手?
张延静/文
4月12日,发生了四川宜宾市两所中学为争优质生源大打出手的事件。据报道,宜宾市的一所中学到筠连县设临时招生点招初三毕业生,短短两天内,两所中学的老师发生冲突两次。最后,强龙难压地头蛇,有了社会青年助阵的筠连县中学教师把市区中学招生的宾馆大厅砸了,一位学生家长被误伤。
历来,争生源都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但是,发生在宜宾市的这起“为争生源,教师当打手”的事件,颠覆了知识分子一贯儒雅有礼的传统形象,谁说知识分子要文斗,不要武斗?那是没逼到那一步。可话又说回来了,是什么逼着教书育人的老师在争生源中当了打手呢?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但却有一个简单的答案,那就是利益。
各地中学的做法大相径庭,在学生初二升初三的学期考试后,按照分数分班,所谓的优质生即分数高的学生,把他们分到一个班,配备实力最好的老师,开最快的教学进度,总之,一切以更好更高更强为目的,就是为了应对中考。中考不出好成绩,生源就上不来,没有生源的学校,老师没奖金,学校就玩完。
所以,初二升入初三的这个期末分数就至关重要了。宜宾市的中学来筠连县招生,并不是什么学生都要,依据就是初二升初三时考了600分以上的学生。若笔者所料不差,筠连县中学应当有自己的高中部,否则便不会发生这么大的矛盾冲突,因为再优秀的学生总是要毕业的,但有高中部的筠连县中学当然希望自己学校培养出的优质生继续就读于本校,以便高考时再为本校创辉煌,争成绩。
这种做法之下,优质生就是香饽饽,他们代表成绩和利益,此时,教育不是面向全体学生,只面向少数人;教育不是为了一切孩子,只是为了几个孩子。但是,教育培养人才不能采取体育培养人才的办法,把优秀生从县选拔到市,再到省队和国家队。“举国体育”培养出几位冠军,若“举国教育”只为培养出几位高分状元,那将带来非常可怕且危险的结果。
一个小学老师把学生培养到中学,再从中学培养到高中,从高中输送到大学,每一个阶段的完美性和成就感就在于有始有终。若有人在这期间,横插一手,凭空把自己的高分学生招走了,那不亚于正在孵蛋的老母鸡被老鹰抓走了其中最有希望的蛋,愤怒之下,大打出手。
筠连县中学把学生当自家私有财产的做法欠妥,宜宾市中学抢夺生源的做法欠厚道。双方都是在违背教育规律做事,该各大五十大板。然而,造成今天争生源激烈的“惨状”在于当地教育局平衡教育资源的导向不明、力度不够、执行不力、决策无效。若非如此,宜宾市区的中学领导就不会让教师跑到筠连县抢生源。
今年的“招生大战”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小升初的孩子亦早早处于备战之中。看来,我们有些地区教育部门的官员就像是一个个“懒唐僧”,平日里对孙猴子天上地下的“胡闹”听之任之,只等他影响到自己的利益和官运时,才念上一遍紧箍咒。否则,该如何解释今年“招生大战”的“早春”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