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怎能如烟
——梅溪茶场知青纪事
时光在前,记忆在后。梅溪茶场知识青年风采依然,往事怎能如烟。
最美人间四月天,万紫千红春光暖。四十五年前——公元一九七三年四月二十六日,以岳阳城南中学(现岳阳市三中)四个班的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体的八十九名青春少年背着行囊,在学校师生举行热烈的欢送仪式之后,统一乘车来到岳阳城东郊的梅溪公社,从此大家就都成为了一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来到梅溪公社伊始,没有住房就被临时安排在当地学校教室里借宿一段时间。最开始是梅溪公社党委指定暂由供销社主任和学校校长带领我们在白石岭附近找了一块依山傍水的地方安营扎寨。我们在带队干部的带领下,自己动手,挖土作泥扮砖烧窑,平整地基,砌墙上梁盖瓦——我们用自己的双手盖好了红砖红瓦砌筑的一排宿舍、一栋仓库、一栋食堂和一间公共厕所等建筑物与宿舍前的池塘围成一个院落;用我们每一个人的安家费集中起来添置集体生活的必须用品;从此我们拥有了一个自己动手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大家共同的新家——梅溪茶场知青安置点!
不久,梅溪公社党委就给我们明确了建设梅溪茶场知青点的目标任务,配齐了我们梅溪茶场党支部书记、场长、会计、出纳等带队干部和茶园建设、水田耕种、自办红砖厂等各类农民师傅;在白石岭附近划出一片荒山给我们开垦种植茶苗建设茶园、开办红砖窑厂,在芭蕉湖畔分给我们几十亩水田种植水稻……。我们知识青年分为四个班组:茶园班负责茶园建设开发管理和旱地经济作物的种植;水稻班负责早晚两季水稻的田间管理,农忙时大家一起扯秧栽田扮禾打谷;副业班负责挖土作泥扮砖烧窑或其他临时副工;后勤班负责种菜喂猪砍柴做饭等生活保障工作;每一个班组都安排有相应的农民老把式做师傅带领。
从此,我们大家一起过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中国古典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白石岭上,留下了我们挥舞铁锄开垦荒山种植的百亩茶园;芭蕉湖畔,见证了我们顶着炎炎夏日,在桑拿般的三伏天搞“双抢”(抢收早稻谷,抢插晚稻秧)时挥汗如雨的辛劳;北港河边,映证了我们在自办红砖厂挖土作泥扮砖烧窑时汗流浃背的身影;操场上,活跃着我们在梅溪茶场附近的冷水舖驻军(军区农场、园艺场)和石板堰学校操场上生龙活虎的青春形象;课堂里,显现了我们在梅溪公社一些中小学校的三尺讲台上以代课老师身份教书育人的才华;舞台上,展示了我们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各种竞赛舞台上的农耕劳作、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先进模范的人生精彩;池塘前,留下了我们在梅溪茶场许许多多美好欢快的故事;当然,也有一些囧事丰富着我们的梅溪茶场知青生涯……。
七三年之后,每年都有一些来自长沙和岳阳的知青新加入到梅溪茶场(本人就是七四届高中毕后于七五年初加入的)。稍后,知青们就逐渐因招工招干高考陆陆续续离开梅溪茶场。直到七年后毛曙平招工到岳阳纸厂,乃是最后一个离开梅溪茶场的知青。至此,梅溪茶场知青生涯的一幕幕一曲曲,就成为了我们所有知青不能忘怀的往事!
是的,梅溪茶场,我们知青时代共同的家,我们奉献了青春年华的地方。我们这段梅溪茶场知青生涯的往事怎能如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