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郑板桥题难得糊涂匾额赏析

(2016-07-23 17:05:13)
标签:

郑板桥题难得糊涂

天岳居士

分类: 史海文档·寻根溯源

郑板桥题难得糊涂匾额 http://s11/mw690/001Lje0Mzy6OILNcT3k7a&690

    得糊涂”匾额出自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题匾额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那副,它代表郑板桥那种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的为人做官处世的风范。可借《词源》中的语句对此解释为: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样子。

    据传,郑板桥题写“难得糊涂”这副匾额时大约是公元1752年,在题写这副匾额的山东莱州云峰山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郑板桥59岁那年还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时,他专程到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赏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一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赞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郑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

 因砚台尚有许多空白,郑板桥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这副匾额字幅写于乾隆十六年,当时郑板桥正在山东潍县当知县。一向正直、率真、清正廉明的郑板桥在当时黑暗的官场上很吃不开,常常受到恶势力的嘲讽、刁难。他一面以嬉笑怒骂来抗争,一面又彷徨悲观,产生了脱世思想。这时他的情绪,是压抑、苦闷、孤独、自嘲、彷徨、悲观、痛苦交织在一起。就是在这种情绪下,他写了“难得糊涂”的字幅,不久便辞官归隐。

 作品释义:“聪明难”——要进取,要“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难。“糊涂难”——得过且过本来并不难,但一个一心想勤政执法,为百姓做事的人心中并不愿意这样做,因此也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抗争不过官场的黑暗势力,又不愿昧着良心去“糊涂”,这种“聪明”之后的“糊涂”更难。最后一句“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在前面种种的“难”面前,只有小心从事,知进知退,不冒失,不惹祸,只求心里安宁,不求后世福报。

 郑板桥的这种心理和处世哲学,既有积极的一面,即表现了不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的立场和骨气;也有消极的一面,即看破红尘的悲观脱世思想。近年来,郑板桥所写的“难得糊涂”四个字被制成各种礼品或是拓片或是作为像章推销,由此而顺延到对“难得糊涂”四个字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

 “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这里的“难得糊涂”是人们屡经世事沧桑之后的成熟和从容。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截然相反,它是人生大彻大悟之后的宁静心态的表现,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谈笑间淡泊名利和恩怨,把苦、难、疼、伤深埋在心中,在夜深人静远离人群的海边、深山对天仰笑……

 其实在我说来“难得糊涂”是一种经历,只有饱经风霜、人生坎坷的人才能深得“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真谛;同时,“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境界,心中有大目标的人,自然对枝节杂碎不屑一顾,只着眼大方向,为全局负责,能做中流砥柱。它还是一种资格和智慧。名利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物,他们内涵丰富、底蕴深厚,以平常之心、平静之心对待人生,泰然安详。在纷繁变幻的世道中,能看透事物,看破人性。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世籍苏州,明洪武年间迁居兴化。少孤贫,天资奇纵,超越流辈。4岁丧母,由乳母、姑母抚育。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乾隆七年任山东范县知县,十一年调潍县知县,乾隆十七年底去官。为官期间,“爱民如子,绝苞苴,无留牍”是一位加泽于民的清官。乾隆十八年初回到兴化,直到乾隆三十年去世,历十三年,其间多在扬州卖画,与友游山玩水、诗酒唱和。晚年足迹以扬州为中心,同画家汪士慎、金农、高翔等人交游,形成著名的“扬州画派”,一生经历了“早初贫——中做官——晚年卖画为生”的曲折人生。

   郑板桥被后人誉为“诗、书、画”三绝的全才画家。他的诗有杜甫的遗风,关心民间疾苦,重在表现社会现实。其书法融黄庭坚、苏东坡之体,掺篆隶楷行诸体并杂以兰竹笔画入书,大小参差,乱石铺街,标新立异,既有峻峭纵横之雄,又有潇洒秀丽之韵,人称“六分半书”。清何绍基评板桥书“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以绘画笔法入书,古亦有之,但像板桥出神入化者无二也。他的绘画成就最高,尤擅画竹石,细枝粗叶,瘦劲孤高,格调超人。所画之兰突出山间野气,用笔秀逸,幽香扑人。

    郑板桥的书画因格高绝俗,颇受文人、商贾的青睐,求者众多。他在给友人信中写道:“近时求画书者,较往年更激数倍,都属同年同寅及巨绅,大抵携赠物而来,势不得不为之一挥。”“索书索画,积纸盈案,催促之函,来如雪片,如欠万千债负,未识可有清偿之日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