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陵古糜子国
在巴陵(今岳阳)县境内有二千五百年前的古糜城。糜城,即糜子国城。据史志记载:“府东三十里,相传古麋子国,存东西二城。”东麋城在今梅子市,西麋城为今岳阳市区(岳阳楼附近),皆为麋子国遗民所筑。古代的麋族曾居住在北方,麋子国是一个产生于夏代古老的王国,西周的时候,由陕西迁移至湖北防渚一带,常与楚发生冲突,春秋时期为楚国所兼并。楚灭麋子国后,将麋遗民迁到湖南岳阳,故在岳阳的南湖岸边筑了麋城。糜子国在巴陵境内有东西二城,既散见于史志记载,又见于历代诗人的咏唱。
古糜子国的变迁 麇子国据张培玉《郧阳古国》一书考证:麇子国起源于微,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境北,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麇国第一次迁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仍称微;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眉县境;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锡穴(今郧县五峰。《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皆以锡穴故址位于郧县百二十里,清同治《郧县志》则直指其辖境“南峰山为锡穴故址”
(见《中国历史地理图集》、清《一统志》),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境内;第五次迁徙,其防渚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称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今四川眉山县境,又分支到滇北,在今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此外,何光岳《麇子国考》也称:麇、微、麋、眉(郿、湄),古音相通为一字。商王文丁时代,微仍很强盛,对殷威胁很大,曾经是称霸的伯主,所以在甲骨文上称“微伯”。殷不得不与微讲和。到了商王廪辛,派小臣垟伐微,殷商战胜了微,并俘获了微的首领。微遭此打击后,其一枝迁渭水中游南岸,即今陕西眉县境,依附于西周。可知微眉相通。《尚书·牧誓》所载西土八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参加周武王伐纣的“微”即眉也。但是,西周建国后,恐微国日趋强盛,于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献帛”。之后,微被迫翻越秦岭,迁居于汉江中上游的锡穴,称麇国。公元前611年前后,麇国灭亡,楚国将古麇人远迁至千里之外的湖南岳阳(今岳阳东30里有麇城遗址),另一部分麇国遗民不愿降楚,翻越大巴山逃到四川、云南。
古糜子国的图腾 “兀”(兀字头上加一山字,甲骨文意为鹿角,下同)乃麇、微之图腾。《山海经》云:东山经首列山图腾为龙头,次列山为麋鹿角头,三列山为羊角头。即泰山南域以麋鹿角头为图腾,梁山位于泰山西南。又因陈梦家《商地理小记》认为甲骨文“兀”,即微、兀所从之兀。“兀”象形麋鹿角头,即微之图腾。而麇麋相通,《辞海》云:麋鹿体长二米余,肩高一米余。毛色淡褐,背部较浓,腹部较浅。雄的有角,多回二分歧,形状比较整齐。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又称“四不像”。朱熹《楚辞集注·续招隐士第十五》注“白鹿麏儧兮,或腾或倚。状貌崯崯兮峨峨,凄凄兮徙徙。”麏,音君,一作麕,即麇。峨峨,头角高貌。可见麋鹿体高身长,又有高昂的角头,是一种威武雄壮的象征,以致成为微族延至麇子国的图腾。可知麇微相通。
糜子国古城到底在巴陵何处?在1980年以前一直是个谜。至今也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观点)。
巴陵糜子国古城遗址即梅子市说
1981-1982年,文物工作者在岳阳市黄秀乡费家河下游发现并发掘了陶器遗址。这里出土的器物以陶器为主,器形有大四尊、鼎、盘、罐、碗、豆以及少量的纺轮、网坠。遗址中还出土了原始青瓷片。根据所出陶器的陶系及纹饰分析,这是一处商代晚期的遗址。麋城遗址俗称麋子国城址,位于岳阳市东30里的梅子市(即梅溪).因岳阳方言“麋”、“梅”同音,故转化为今名。此后,何光岳曾在《楚源流史》、《麇子国考》等书中提出:“在岳阳地方,有东西两个糜城,期间相隔三十里,其中东糜城在梅子市,为糜子国遗民所居,西糜城在今岳阳楼附近,濒临洞庭湖口,控扼交通要道,为楚昭王打败吴于糜的地方。……不久就筑起西糜城,任命王孙由于驻兵。”
巴陵麋子国古城遗址游港河畔说
在岳阳,与糜相通的地名、水名、山名不少,除梅子市、梅子坳、梅溪外,市东南60里的新墙河,《水经注》即称“湘水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注之。”清同治《巴陵县志》:“按巴陵有微水,有大小微湖,俗呼微如糜鹿之糜。”微水之称至民国未变,糜、糜、微古音义相通,梅则为糜之转音。这些地名应与糜人长期生活于此密切相关。1986年文物普查中,终于在这些与糜相通的地名较多的地方,微水上游的游港河附近,发现了龙湾乡大马村东周城址和筻口乡莲塘村凤形嘴山东周墓葬群。这一发现,初步拨开了糜子国城的神秘面纱。据曾参加文物普查和发掘的郭胜斌先生研究认为:游港河畔的城址和墓葬极有可能是糜子国遗民活动的地方。大马城址平面略呈方形。城恒轮廊保存较完整。墙基宽30-70米,不尽规则。城垣堆积中和城内都有先秦时期的绳纹筒瓦和板瓦。城内东北部为一高地,堆积有较多的板瓦、筒板,并夹有红陶和灰陶豆陶片,文化层厚0.5-0.7米,出土陶器可早到春秋。至于墓葬现已发掘10多座,其中1号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口大底小,墓南北长5.5米,东西宽4米,深7.1米,墓向东西,墓内棺椁仅存朽迹,墓底出土铜戈二件。墓南壁有吊龛,内置随葬一套青铜礼器和一件漆器。青铜礼器8件,组合为二鼎、一簋、一盏、一盘、一、一、一匕。器物精美,纹饰繁缛。青铜盏上铸有“函儿自作铸其盏盂”铭文,初步研究认定,此墓为春秋中期,墓主应为楚之贵族。近年再次在大马城址周围调查,又发现了一些先秦墓,其中不乏等级较高的墓葬。据明《隆庆岳州府志》等古籍记录,在先秦时期被楚灭国后迁来岳州的只有罗、糜、许三国遗民,罗子国遗民迁于汨罗江滨,许国迁于华容县境内,唯糜子国遗民迁于巴陵境内,至今在古巴陵县境内也只发现了这座东周古城址。因此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此城应为糜子国城或即其东城。
不过,这种说法与史志记载:“府东三十里,相传古麋子国,存东西二城。”还有一定的距离:游港河畔的大马城在新墻河上游,离古麋子国西城岳阳楼水路相距过百里、陆路相距也有六十多里,而且方位也不对。何况,著名史学家楚史专家何光岳先生对此已有定论。因此,笔者认为古糜子国城的东城在今梅子市、西城在岳阳楼附近的观点更为符合史实更加可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