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者,胸中痹着不通也。“痹着”之因,乃由胸中阳气不布,阴寒内盛;“不通”之果,必致胸中闷塞疼痛,经时不愈。此正如《金贵要略》所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是也。
今人对胸痹认识,虽亦强调上述古论,且对其精义颇多阐发,但具体谈病论治,并不拘泥于前贤之说。如新论“胸痹一证,多系本虚标实”的观点,在目前临床上就备受推崇。鉴于对其病机认识的发展,痹症在择药医治上,亦不固守其“通阳”一法,如有用温补或滋阴扶正者,亦有投舒气豁痰或活血化瘀驱邪者,更有行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同时正邪兼顾者,而其治所以各不相同,乃系因病情见症各异耳。
顾兆农先生治胸痹,颇多经验积累。其方用药,乃系《医醇滕义》之双降泻心汤增损进退。论其方义:附子6 黄连6 生姜1片 灯芯 1.5
寒热并投,平其阴阳;丹参 30 沉香 6 郁金12 陈皮12 气血双调,和其脏腑;茯神15
远志12 合欢花12 甘草 6
补心安神,强其心君。纵观全方之配伍组合,其施治重点乃轻于病邪而重于正气;轻于攻补而重于调理;轻于局部而重于整体。故凡胸痹顽疾,或症见错杂,其情难辨,或他药罔效,医者束手,或病期拖延,时作不已,均可择投本方应治。据顾氏临床经验,上方对胸痹顽证,往往在连进5一10帖后,方显卓效,故临证须坚持服药,万勿因初剂效微而弃用。
顾老用此方,轻意不更其味,亦不易其量。如遇下述情况,方于稍事进退:如感身冷,手足欠温,临时可加味高丽参或红参6克,另煎兑服,以助阳气输布;如动辄烦热汗出,汗后心悸不安,可增浮小麦30克,亦可添淡竹叶少许,以除烦安神,养心敛汗;如病人服药寡效,见症苔厚胸闷,或伴有高血压者,其方当裁附、连、姜、灯四味,更入全瓜蒌20克,粉葛根24克,薤白12克,川芎6克。如是加减,意在强其通阳、化痰、行血之力。
本人常用此方,效果很好。
选自《顾兆农医案选》薛秦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