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分类: 良方良药 |
单位:安徽省宿松县人民医院 246501
赭石,苦甘、平,因主平肝镇逆,故多为胃家推崇。近20年间,笔者将此用于外伤眩晕之症,临床颇多效验,兹作介绍。
如治某男,42岁。3年前因车祸伤及头部,当时昏迷不醒,在某市医院诊为头部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予以手术治疗,出院后屡发眩晕3~4次/日,且伴恶心欲呕,春夏之季发作频繁,秋冬之时偶作,每次发作须双眼紧闭平卧半小时许,方可缓解。经中西医多次调治,均无效果。查见患者神志清楚,语言对答流利,头顶偏右侧约2cm×2cm骨质缺损,扪之有凹陷感,面部微红,颈项活动正常,四肢诸关节活动自如,神经系统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有力。诊为脑外伤后综合征。证属肝郁气逆,痰火上扰。处方:赭石30g,姜半夏10g,柴胡10g,黄芩10g,厚朴10g,茯苓10g,赤芍、白芍各10g,陈皮10g,竹茹10g,甘草10g。服药7剂,患者诉精神饮食明显好转,眩晕近2月未发。原方去黄芩、半夏,再服14剂,眩晕基本消失。随访至次年夏末,未再发作。
伤科眩晕,虽多为血瘀所致,然宿伤陈伤切不可专从血论。经云:气为血帅。故久伤必致气郁,气郁必生痰火,因瘀致郁,因郁生痰,痰瘀交结,痰气互阻,痰随火升,每致清窍闭塞,眩晕难愈。赭石,“下气降痰,清火”(《本草正》),又“除血脉中热、血痹、血瘀”(《本草别录》),故以之为君治疗眩晕,其效应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