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健康/保健 |
分类: 临床经验 |
6 火
6.1 实火
[原文节选]
主证:口燥、口疳、头痛、目赤、咽喉牙龈肿痛、心烦、失眠、身热、狂躁、吐衄、溺涩、便闭、脉象沉实滑数、舌苔黄腻黄糙或见灰黑、舌质红绛或尖生红刺
辨:实火包括实热在内,都属里证。有的因表邪传里化热化火,以肠胃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渴、腹满便闭等,甚则充斥三焦,在上焦为头胀、懊侬、咽喉肿痛,中焦为渴喜凉饮、胸膈烦闷,下焦为小溲赤涩、大便闭结等。有的起于脏腑之火,如醉饱胃火动,恼怒肝火动,房劳肾火动,忧郁心火动等,因以五脏为主。亦称五志之火。心火的见证为心烦、掌热;肺火为咳血、咽干;肝火为头胀、多怒;脾火为怠惰、嘈杂;肾火为骨弱、尿赤、淋浊等。人身本有君火和相火,君火指心火,相火有二,一为肝胆之火;一为命门之火,违反正常生理时亦能为害。常见心火上亢则心烦、失眠、口舌糜腐;肝胆火升则头胀、狂乱、胸胁苦满;命门火逆则梦遗、耳鸣、面热足冷等,其中部分也属实火范围。
治法:① 苦寒制火法;② 甘寒清热法;③ 泻下热积法;④釜底抽薪法;⑤
升阳散火法;⑥ 清解内热法。
[歌诀]
壮热口渴痞满硬,头胀懊侬咽肿痛,渴喜冷饮胸膈烦,小便赤涩便闭停;肝火头胀恼怒焦,心火心烦掌心找.脾火怠惰嘈杂见,肺火咳血咽干燥,肾火淋浊赤骨弱.心烦失眠舌糜晓,头胀狂乱胁苦满,梦遗耳呜面冷脚;甘寒泻下苦寒制,抽薪散火内热清,白虎大承黄连解;升阳青赤黄白知.黄连阿胶龙胆治。
[歌诀解释] 前12句,根据实火分为3种编串而成的。
①
表邪传里之火。以肠胃两经为多,如壮热、口渴、腹满便闭等;甚则充斥三焦,在上焦为头胀、懊侬、咽喉肿痛,中焦为渴喜冷饮、胸膈烦闷,下焦为小便赤涩、大便闭结等。②
五脏之火,肝火为头胀、多怒,心火为心烦、掌心热,脾火为怠情、嘈杂。肺火为咳血、咽干,肾火为尿赤淋浊、骨弱。③
君相之火,心头上亢则心烦、失眠、口舌糜腐,肝胆火升则头胀、狂乱、胸胁苦满,命门火逆则梦遗、耳鸣、面热足冷等。后3句,白虎为白虎汤,大承为大承气汤,黄连为黄连解毒汤,升阳为升阳散火汤,青为泻青丸,赤为导赤散,黄为泻黄散,白为泻白散,知为知柏地黄丸,黄连阿胶为黄连阿胶汤,龙胆为龙胆泻肝汤。
[歌诀]
潮热掌心两颈红,咽齿目赤面足冷;滋阴甘温火归元,大补益气七味明。
[歌诀解释]
前两句,虚热发热多为潮热、掌心热、两颧泛红:虚火则咽痛、齿痛、目赤、面热、足冷等。后一句,大补为大补阴丸。益气为补中益气汤,七味为七味都气丸。
[谦斋医学汇录] 虚火上炎:面红目赤、咽痛、齿痛、失眠头痛、下肢反冷[
。血虚发热则小有劳即热,缺乏规律,轻者身不发热,但觉头面轰热、手足心烦热出汗。阴虚发热多在下午,自觉热自肌骨之间蒸发而出,并有五心烦热、盗汗飈。气虚发热多在上午潮热,下午热退,身热心烦,懒言体困。脉大无力。
【按语]
谦斋在虚火辨证中提到血虚和阴虚引起的发热,而在虚火论治中又提到气虚发热,也就是说,这3种证候均属虚火范围虚火.应包括血虚发热、阴虚发热、气虚发热和虚火上炎等。
6.3 温邪
[原文节选]
主证:身热午后热盛、自汗或无汗、头痛、口干、咳嗽、红疹、红斑、神昏、痉厥、便闭或热利。
辨:诊断温病.必须分清上、中、下三焦及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外感温邪从上焦传中焦再传下焦,并自卫分入气分入营分再入血分,称为顺传。在上焦卫分,证见寒热、自汗、咳嗽、口干;在中焦气分为壮热、渴饮、便闭、溲黄;由气入营为烦闷、神昏、发疹发斑;在下焦血分为痉厥抽风等。也有不循次序。在上焦即见神昏证状者,称做逆传,或一起即见中焦里证。多属“伏气”温病。
治法:① 辛凉轻解法;② 清气透邪法;③ 两清气营法;④凉营清心法;⑤
清热开窍法;⑥ 补液熄风法。
[歌诀]
寒热自汗口干咳,壮热渴饮二便别,红绛烦昏斑疹血。光干抽风又痉厥;辛凉清透两清营,凉营开窍滋熄风,银翘白虎玉女煎。清营安富大定风。
[歌诀解释]
前4句,根据温病分上、中、下三焦及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编串而成的。在上焦卫分为寒热、自汗、口干、咳嗽;在中焦气分为壮热、渴饮、便闭、溲黄;入营为舌质红绛、烦闷、神昏、发疹发斑、口鼻出血;伤阴为舌光干绛、抽风、痉厥等。后两句,银翘为银翘散,白虎为白虎汤。玉女为玉女煎,清营为清营汤,安宫为安宫牛黄丸,大定为大定风珠。
[谦斋医学汇录]
温病的诊断,分为恶风、化热、入营、伤阴四个时期,包括了八纲、三焦、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恶风期:恶风、发热、头痛、咳嗽、自汗、口渴、舌苔薄白、脉浮数,邪在上焦卫分。化热期:开始化热为恶风消失、身热增高、咳嗽加剧,随着口燥、烦闷、小溲黄;已经化热为身热转炽,午后热势渐增,口渴引饮,多汗,脉转滑大,从肺到胃,转入中焦气分。入营期:初入营分,舌尖红绛,苔色渐呈深黄少液,伴有烦躁不宁,夜不安寐;深入营分,舌质俱绛,便会出现神昏谵语、斑疹和口鼻出血.伤阴期:肾阴肝血受损,舌光干绛、眩晕、痉厥、抽搐等。此时前人也称邪入血分,血分不是单指血液,包括真阴在内。
[按语]
谦斋提出温病的四个时期辨证,将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融为一体,并澄清了三焦和卫气营血辨证中的模糊之处。笔者初学卫气营血理论时,就觉得有令人费解的地方。因为营与血意思相近,中医常把它们做为互词来使用。而在卫气营血辨证中,把营分与血分做为温病深浅的两个阶段,二者均有烦躁、神昏谵语等相同证状。前者发斑发疹,后者口鼻出血、痉厥、抽搐等。其中血分出现痉厥抽搐,属于肝肾阴亏而风动,谦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血分不是单指血液,包括真阴在内”,是解释血分的原有含义,而不是其本意。这样看来,营分与血分无论是在证候的命名上,还是在临床证状的分类上,均有明显的重叠现象,同时血分与真阴也存在概念矛盾的地方(如血分包括真阴)。为此,谦斋将温病的整个过程进行重新划分,把斑疹和出血归为一期,名为入营期。对于第4期,不再以血分命名,而改为伤阴期,主证为舌光干绛、痉厥、抽搐等。这样就使得温病的恶风、化热、入营、伤阴4时期,名符其实,证候规范,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7 疫
7.1 瘟疫
[原文节选]
主证:身热背微恶寒、头晕作胀、呕恶烦闷、手指酸麻、足胫逆冷、口臭、咽痛、发狂、发疹、发黄、舌苔白腻或黄垢、脉象右盛于左。
辨:疫分瘟疫、寒疫、湿疫等,一般以瘟疫为多,因夹秽浊之气,常见湿热郁伏现象。一起即有表证和里证。但也有传变,吴又可曾辨别与伤寒证相反11项,显而易见的如瘟疫脉不沉不伏,中取乃见;舌必有苔,初起白后转黄、甚则焦黑芒刺。
治法:① 辛香透邪法;② 清热解毒法;③
表里双解法;④透达募原法。
[歌诀]
寒热头胀呕闷麻,足冷咽痛狂疹发;香透清解双解原,清解败毒双解达。
[歌诀解释]
前两句,归纳了瘟疫的主证,证见身热背微恶寒、头晕作胀、呕恶烦闷、手指酸麻、足胫逆冷、咽痛、发狂、发疹等。后一句,清解为清热解毒饮,败毒为清瘟败毒饮,双解为双解散,达为达原饮。
[谦斋医学汇录]
瘟疫:由口鼻吸受直入中焦,所以治疗疫证不是单纯的汗法能解。必须从中透泄,表里分消。表重于里者宜辛香透邪,里重于表者宜解毒降火,表里俱盛者当兼顾.
[按语] 因临床上少见,从略。
7.2 疠风
[原文节选]
主证:颜面紫泡、眉毛脱落、肌肤麻木、遍体如癣、严重的坏鼻、指脱、声哑、目盲。
辨:疠风乃是一种风毒疠气,浸淫在脏脏、骨髓、经络、肢节,能使恶血凝滞、组织破坏。前人以眉毛先落者毒在肺,面发紫泡者毒在肝,足底痛者毒在肾,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目先损害者毒在心。
治法:① 活血追风法;② 发汗消风法;③ 上下排毒法。
[歌诀]
紫泡目盲癣眉足。鼻坏指脱声哑木;活追汗消上下排,换肌磨风仙造服。
[歌诀解释]
前两句,根据疠风的表现分属于五脏而编写的。面发紫泡毒在肝,目盲者毒在心,遍身如癣者毒在脾,眉毛脱落者毒在肺,足底痛者毒在肾,甚则鼻坏、指脱、声哑、肌麻。后一句,换肌为换肌散,磨风为磨风散,仙为醉仙丹,造为再造散。
[谦斋医学汇录]
疠风:必须内通脏腑,外达经络,养营益卫。补正逐邪,一般以活血追风为主。初起亦可用汗法,还当分上下。
[按语] 因临床上少见,从略。
7.3 瘴毒
[原文节选]
主证:昏热迷闷、胸膈饱满、烦躁、痰涎壅塞。
辨:山岚瘴雾毒气,触犯后骤然发病,气温易汗,与伤寒大异。
治法:辟秽化浊法。
[歌诀]
瘴毒昏热迷闷见,胸满烦躁壅痰涎;直犯中焦辟化浊,方选藿香正气散。
[歌诀解释]
前两句,指瘴毒之昏热迷闷、胸膈饱满、烦躁、痰涎壅塞等,方用藿香正气散。
[谦斋医学汇录]
瘴毒:由口鼻吸受,直犯中焦,宜着重脾胃清化湿热。
[按语] 因临床上少见,从略。
8 痰
8.1 痰浊
[原文节选]
主证:咳嗽吐痰、呕恶、胸膈痞闷、头眩晕仆、四肢麻木、癫痫痴呆、脉象弦或滑。
辨:肺有痰则气不降而咳嗽,胃有痰则清阳不升而眩晕,痰注经络则麻痹,痰阻胸膈则痞闷、呕恶、痴痫。由于痰的形成于水湿,故部分证状与水湿相近。
治法:① 温化湿痰法;② 宣肺化痰法;③ 清化痰热法;④化痰活络法;⑤
涤痰开窍法;⑥ 攻泻顽痰法。
[歌诀]
肺咳胃眩经麻痹,胸膈痞闷呕恶痴:温湿宣化清化痰,活络涤痰泻顽痰,二陈杏苏清化痰,指迷牛黄控礞丸。
[歌诀解释]
前两句,根据痰在肺、胃、经络、胸膈的顺序编串而成的。证见咳嗽、眩晕、麻痹、胸膈痞闷、呕恶、痴痫等。后一句,二陈为二陈汤,杏苏为杏苏散,清化为清气化痰丸,指迷为指迷茯苓丸,牛黄为牛黄丸,控为控涎丹,礞为礞石滚痰丸。
[谦斋医学汇录]
痰为中医病理及证候名词,除咳嗽哮喘之痰证外,还有其更广泛的涵义,治痰是中医有特色的一种治疗思路与方法。痰乃分泌所化,多因风寒湿热之邪.七情饮食之患,以致气逆液浊,变成多量稀粘之汁。痰之见证,颇有特异之处,如胸膈漉漉有声,背心一点常觉冰冷,浑身习习如虫行,胸膈间若有二气交纽,四肢肿硬麻木,肋梢癖积成形,骨节刺痛无常,腰腿酸削无力,吐冷涎绿水墨汁,梦烟火剑戟丛生,其它关格不通,走马喉痹,齿痛耳鸣,痨瘵瘫痪,妇人经闭带下,小儿惊风搐搦,甚则无端见鬼,神志似明似寐,无一不可为患。痰与肺脾关系最密切,并对气分影响最大,所以治痰大法,不离宣肺、健脾、温脾。因为肺主气,脾主湿,气行则痰自去,湿化则痰自不生,“见痰休治痰”便是指行气、化湿等根本治疗。
[按语]
痰多因风寒湿热之邪,七情饮食之患,以致气机逆乱,津液停留而成。痰由气逆所生,痰浊反过来更使气机困顿,二者互为因果交织在一起.引发出诸多的怪异之证。肺有痰则咳喘,属于有形之痰;而痰阻胸膈、痰蒙心窍、痰注经络等,多为无形之痰。凡是咳嗽、呕吐、大便泻下的痰涎,以及用手可扪及痰在肌表形成的肿块,均为有形之痰;而痰在体内造成多种多样的病证,不能用望诊或切诊直接察知者,称为无形之痰。如何识别无形之痰,这是临床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也使笔者感到困惑。后来受谦斋“痰形成于水湿,故部分证状与水湿相近”的启发.认为无形之痰虽没有痰的征象,必有湿浊见证。而湿浊的面色(面色晦滞)、体态(体胖)、舌苔(苔腻)是比较容易捕捉的,便萌发了无形之痰的辨证思路,简称为“三湿一怪法”。三湿指湿浊在面色、体态、舌苔方面的特征,但见一二便可,再加上临床遇到了不能用中医的其它原因所解释的怪病,就可初步印象为无形之痰。对于这些怪病,依目前的医学水平还发现不了病灶和致病物质,至于气为什么逆、痰为什么生?
现代医学暂时还说不清楚,但中医确凭着理气、化痰的药物治愈了一些怪病。现附“舞蹈病”验案,以加深对无形之痰的认识。黄某,女.17岁。证见头面部、手足不规则运动一年。一年前,发病前曾有发烧,一周后热退。表现为突然做一个怪脸,手足短暂的屈伸,说话时咯咯作响,有时咬牙、屈项、仰头。性情比较急躁,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舌质偏红,苔薄腻,脉象弦滑。综合分析:患者有抽搐、动摇的临床表现,初步确定为风病。发病前有发烧病史,基本上属于外风,病史一年,风邪已经深入经络。本病是风邪夹痰,亦称风痰。痰的产生,一般由肺、脾、肾等脏腑的气化失司,津液停留所致。而此患者主要是风邪入络,经气失于宣通,津液凝结而成痰,与脏腑的关系较少,因此在治疗上有所区别。由于病程较长,风痰已深入肌肉筋骨,用二陈、导痰等方难以胜任,宜用搜剔风痰、峻剂缓攻。方以牵正散为基础,蜈蚣为主药,处方如下:白附子60g,干菖蒲30g,胆南星45g,制远志30g,天竺黄60g,蜈蚣30g,琥珀30g,川贝母50g,陈皮20g,珍珠粉15g,朱砂0.1g。上药制成水九,每次3g,每天3次,服用3个月,基本治愈[6]。从这一病例可以看出,无形之痰的生成既可以由于脏腑的气化失司,津液停留而成,又可以囡外邪侵入经络,经气失于宣通,津液凝结所致,其途径是多方位的。
8.2 痰核
[原文节选]
主证:皮里膜外结核、皮色不变、坚硬不痛或按之微痛、多生颈侧、亦生腋下或鼠蹊部。
辨:多由肝经气火夹痰凝结,或一枚或数枚联缀,其部位不离肝胆两经,亦能破溃,并可延成虚劳,与肿疡完全不同。
治法:软坚消痰法。
[歌诀] 痰核颈腋腹股沟,软消海带夏膏投。
[歌诀解释]
前一句,痰核多生颈侧、腋下或腹股沟。后一句,海带为海带丸,夏膏为夏枯草膏。
[谦斋医学汇录]
痰核:多由痰浊郁结与肝胆气结所致,治疗多用软坚消磨,更应疏肝理气,即痰核是标.肝胆气火为本,是应标本兼顾[2]。
[按语]
痰核多由肝胆逆气与痰浊郁结而成,故消散中应佐疏气。又因其多生于肝胆经部位,往往伴见郁热,常用柴胡、夏枯草,取其具有解郁和引经作用。
8.3 痰饮
[原文节选]
主证:咳嗽、气喘、痰多稀薄、或吐白沫、咯出较舒、恶寒背部尤甚、目眩、不能平卧、胁痛、浮肿。
辨:平时多痰,春夏较轻,秋冬加剧,常见于老年阳虚之体,不同一般咳嗽和哮喘病。主要是痰饮宿疾,一般咳嗽为新病,痰饮为本虚标实,哮喘则多实证。
治法:① 温化蠲饮法;② 泻下水饮法。
[歌诀]
痰饮咳喘痰稀泡,背寒眩胁浮肿晓;温化蠲饮泻下水,苓金三青葶十枣。
[歌诀解释]
前两句,概括了痰饮的主证,证见咳嗽、气喘、痰多稀薄、兼夹泡沫、背部恶寒、目眩、胁痛、浮肿等。后一句,苓为苓桂术甘汤,金为金匮肾气丸,三为三子养亲汤.青为小青龙汤,葶为葶苈大枣汤,十枣为十枣汤。
[谦斋医学汇录]
痰饮:咳、痰、喘三者往往互相联系。从一般咳嗽来说,多由咳嗽引起的痰喘见证,属于暂时的;唯独痰饮咳嗽是由痰饮引起的咳喘。从痰饮和咳喘来说,痰饮是本而咳喘是标。从阳虚和痰饮来说,则阳虚是本而痰饮是标。现提出痰饮病的几个法则,并用处方形式加以说明。①
健脾温化法:适用于痰饮咳嗽轻证,或平时多痰。处方:桂枝3g,炒白术6g,茯苓12g,半夏6g,炙甘草2.4g。②
温肾纳气法:适用于肾脏虚寒,痰饮不化,咳嗽、气喘、甚则头汗、足冷、心跳、小便频数等。处方:熟附子3g,肉桂0.9g,熟地9g,山萸肉4.5g,山药9g,茯苓12g,补骨脂6g,五味子2.4g。③
降气消痰法:适用于痰饮壅塞上焦,胸膈满闷、气急、喉如拽锯。处方:炙苏子9g,炒白芥子3g,炒莱菔子6g,半夏6g,橘红3g,炒枳实4.5g,沉香1.2g。④
温肺蠲饮法:适用于外感风寒,引动伏饮,咳喘复发或兼寒热。处方:炙麻黄3g,桂枝4.5g,白芍6g,细辛2.4g,干姜1.5g,五味子2.4g,半夏6g,炙甘草3g。⑤
清涤痰火法:适用于痰饮病感染燥气或温热时邪,咳喘咽干,冷热均不能耐。处方:射干4.5g,炙麻黄3g,杏仁9g,炙桑皮4.5g,白前6g,生石膏12g,金佛草4.5g[1l。
[按语]
谦斋<痰饮病的治法)一文,最初发表在<中华医学内科杂志>上,实际上是对西学中的讲座,也是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其对痰饮的病因病机及咳、痰、喘的三者关系,讲得十分透彻,并提出5种治疗原则。痰饮轻证用健脾温化法,痰饮重证用温肾纳气法,二者是痰饮的基本治法,也是常法。降气消痰法用于缓解胸闷气急证状,是治标法。温肺蠲饮法用于素有伏饮复感风寒,属于兼证治法。清涤痰火法用于痰饮病感染温燥之邪,痰饮本是寒证,反用清热药,是治痰饮的变法。纵观以上治法,包括了痰饮的轻重、标本、兼证及变法,简明细致、层次井然。对于常见病、多发病,谦斋反对复杂的病证分型,着意于探求删繁就简的证治规律,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豢伯未、秦伯未医文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7.
[2]
王凤岐,吴大真,吴伯平、秦伯未治疗格律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89,4(1):45、
[3] 秦伯未 中医临证备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4
[4] 秦伯未 谦斋医学讲稿[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5O.
[5] 秦伯未.中医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5.
[6] 明坚.医林掇英[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36.
编辑:董克伟
独有“帐号保险柜”,保护网银网游密码,瑞星2008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