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苏太仓是昆曲的的鼻祖之地,昆山是流传昆曲

(2007-03-11 15:08:02)
     
    魏良辅(生卒年月不详) 明代戏曲音乐家。字尚泉,原籍江西豫章(今南昌市),后迁居太仓南码头。
    魏良辅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他的家乡是弋阳腔的天下,而他却厌鄙弋阳,为了改变所处的艺术环境,他于明嘉靖年间来到了当时南戏北曲都很活跃的太仓,居住在南码头。在当地驻军中有很多人通晓音律,魏良辅常以曲会友,与之切磋交流,从中结识了南曲专家太仓卫百户过云适,经常前去向他请教,每次度曲都要等到过认为满意了方肯罢休。他还去请教因罪发配至此精于弦索的北曲专家张野塘,两人结为挚友,后来,魏良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张野塘。
    魏良辅在过云适、张野塘等人的帮助下,借鉴、吸收了当时流行的海盐腔、余姚腔以及江南民歌小调的特点,对流传于太仓、昆山一带的土腔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加工。据余怀《寄畅园闻歌记》云:其间魏良辅曾“足迹不下楼者十年”,终于创造出了一种将南北曲融为一体,既可使南曲“收音纯细”,又可使北曲“转无北气”,从而改变了以往那种平直无意致的呆板唱腔,形成了一种格调新颖、唱法细腻、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现,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回旋曲折、旋律更加优美动听。同时,魏良辅在伴奏乐器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仅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感染力,他将鼓板、笛、管、箫、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大获成功。魏良辅从此名声大振,被誉为“国工”、“曲圣”乃至昆曲的“鼻祖”。一代新声昆曲创出后,很快不胫而走,风糜吴中,逐渐压倒了当时盛行的海盐、弋阳、余姚腔。明万历年间,昆山人梁伯龙写了一部剧本《浣纱记》,用昆曲演出,大获成功,此后昆曲走向舞台、走向社会,一跃而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太仓弦子擅东吴”、“悦耳吴音学太仓”等说法流行甚广。
    魏良辅为总结推广昆曲,专撰了《曲律》(又名《南词引证》)一书,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和民间曲师、乐工们演唱实践的经验,并进而阐明了昆曲的唱腔规律,此书成为论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http://baike.baidu.com/pic/3/1167218170734560_small.jpg
 
影响昆曲的太仓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在这些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朴。

    历史溯源  

    在清咸丰庚申年(1860)《秘传鞠氏琵琶谱》的手抄本中已载有《四合》一曲(据说此版本问世时间还要往上推溯很多年)。据研究,《四合》这一套曲自成一系,现在流行的江南丝竹八大曲中的《行街四合》、原板《三六》、《云庆》都与它有不少曲调联系。另在公元1895年李芳圆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附有《虞舜熏风曲》(俗名老八板)和《梅花三弄》(俗名三落),这些曲谱与江南丝竹中相关曲目的旋律大致相同。因此可以这样说,至少在清代1860年以前,江南丝竹乐曲已在民间流行。

    关于江南丝竹的历史溯源,也有人认为,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1911年后,丝竹乐逐渐以上海为中心,并组织了许多演奏团体,如"文明雅集"、"清平社"、"钧天社"等。1920年左右,在上海城隍庙点春堂举行了一次各地丝竹音乐爱好者集会,到会者竟有200多人。上海江南丝竹的班社有"清客串"和"丝竹班"(上海郊县有称清音班。所谓清客串系人们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娱人。参加者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丝竹班"分散在上海郊县,常在婚丧喜庆等场合中演出。

    艺术特色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这种技法和风格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谦让、协调创新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丝竹乐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简便易行,适宜推广,有重要的民俗文化价值。江南丝竹曲目丰富,传统乐曲有《中花六板》、《三六》、《行街》、《四合》和《云庆》等。聂耳曾改《倒八板》为《金蛇狂舞》,很快风靡全国;刘天华改编创作的《变体新水令》也早已成为乐坛名曲,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