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泠印泥——曹勤(一)

(2012-02-23 09:47:43)
标签:

文化

杂谈

                          西泠印泥——曹勤

http://s1/middle/4b4bd87dgb997d6f50940&690

                                                                     曹晓波

 

   1978年,“西泠印社”的牌子,重又挂在西湖孤山路的西泠桥畔。这是“西泠”史上的第二次恢复,第一次是在1957年的11月。

   不少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在那个万物复苏的年头,如同“新鲜血液”般输进这所名扬中外的百年学社,这个历来以沉稳、厚重、老人云集的学社,在那一年里朝气蓬勃了起来。其中就有曹勤。

   那时候,进西泠印社的人学啥都有,金石篆刻、书法山水,包括字画鉴定、裱制,唯独学印泥的不多,这手艺总让年轻人觉得又脏又苦,出大力的活计,不是“阳春白雪”。一茬一茬,一批一批,半年一年,学得一技半长后,都走了。曹勤坚持下来了,因为他至今仍记着沙老(沙孟海)说过的一句话:你们不要以为这是雕虫小技哦。  

   篆刻治印必须的印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代印泥大约开始于元代。光绪三十年(1904年),西泠印社创世,“人以印集、社以地名”。西泠印社制作的印泥只有四个字:“西泠印泥”,匾额的落款是“王福厂”。王福厂,即西泠印社创始人王褆,号福厂(“厂”的另一个读音是an,同“庵”,多用于人名。)

   西泠印社老一辈做印泥,著名的还有张鲁庵先生,所以,西泠印泥也叫过“鲁庵印泥”。曾任西泠印社总干事的韩登安先生,也是西泠印泥的传人。现在移居香港,任国家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的金石篆刻大师茅大容先生,是韩登安的大弟子。当印泥制作传到茅大容手里时,渐臻完美,可以说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承继了韩登安先生的技艺,也吸取了张鲁庵先生的优点,形成一门独密。

   那时候,西泠印泥的制作在半山的“竹阁”里,到1978年移到了“凉堂”,一个半开放的展示厅。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西泠印社出售的印泥都盖有一张封纸,上书“凉堂绛雪,竹阁红冰”,装帧古雅,体现了印泥工艺的久远历史。

   从西泠印社的柏堂上去,有一个“山川雨露”馆舍,当年的大师们常常在此小聚,看书,聊天,谈篆刻,也论印泥。茅大容先生常常和曹勤说起这些,也会提出如何改进。这些独密,最终成了茅先生在移居香港之前和曹勤说的一句话:“印泥我只传给你一个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