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感悟随笔 |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多是由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加以润色改编而成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如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中列文的原型是他自己,吉蒂的原型是他的夫人。有时原型是几个人物性格的结合体,典型的如《阿Q正传》中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愚昧,游手好闲,长期受封建主义思想的毒害,他身上有着太多中国农民的性格特征,读者或多或少都能从中找到自我的影子,此时的阿Q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体存在,而是千千万万人的典型。
文学作品中体现的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生活内蕴的认识和感悟。阿Q的形象及性格集千万人于一身,既可说脱离现实生活轨道,又不完全失真,因为“阿Q”确实存在,而且不止一个,介于似真非真,亦真亦假之间,阿Q的形象显然有着强烈的艺术真实特点,而发生在他身上的一系列“奇闻憾事”,又是作者从现实中截取的几个片断,制作整合而成的假定情境中的事,自然有其超乎寻常的震撼力。
作家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生活中真实的表层对社会的内蕴作出了揭示和表现。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及其周围的人们仿佛是从生活中信手拈来的,却无一不是中国辛亥革命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卖血维持生计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思想观念落后,生活穷苦的事实。
阿Q、许三观是作家假定出来的典型,却有血有肉、真实可触。除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亦可假定。《许三观卖血记》中农民以卖血为生,以出卖“生命”来延续生命。许三观卖血后突发奇想想要娶妻,荒诞背后是残酷、可悲的真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对自我的麻醉;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的奴隶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们只需对《许三观卖血记》稍作统计,就会发现,许共卖了十一次血,那一次为救一乐,隔三天卖一次,在生命垂危时,读者一定会为许的命运担忧,他仿佛一盏风雨中摇曳的烛火,随时都有熄灭的威胁。最后他竟奇迹般地存活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的。恰是这样令人提心吊胆的情境让故事得以延续。我们不禁会问: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还是作者被人物命运所感染,不忍看到他的毁灭呢?
其中就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科学真实性不同,艺术真实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诗意性。
作者站在人的生命体验与审美感受的立场上,赋予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鲁迅先生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阿Q虽然愚昧但勤劳朴实;虽然地位低贱,却有一套“精神胜利法”来摆脱因身份的不幸而造成的心理的不幸。余华笔下的许三观粗暴自私,低俗自欺,却有着工人特有的朴实与勤劳。对不是亲生儿子的一乐,由厌恶转向无限的关爱,甚至不惜生命代价来救他。当徐小勇出车祸,许三观幸灾乐祸后没有袖手旁观、见死不救。他对一乐说:“只要是人命都要去救,再说他也是你的亲爹……”另一个与他相伴终身的人许玉兰,作者也赋予了她鲜明的个性,她虽爱慕虚荣、泼辣张扬,却漂亮能干、手脚麻利、自尊自强,爱家爱家人。
人无完人,作家创造的人物形象亦然。总之,《阿Q正传》与《许三观卖血记》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真实性特征。虽是不同时代的创作,却有着相似之处,可见时代在变,有些事物却是很难改变的。